目录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学科特色与实践路径
——王雪梅教授访谈录
王雪梅何艳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摘要:在新文科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笔者对外语教育领域的王雪梅教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她首先从外语专业定位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角度讨论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学科特色。其次,她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思政举措以及所承担的《生活中的语言学》课程,分享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具体践行过程及效果。最后她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挖掘技术教学优势、监控成长层面效果、营造一体化育人环境等方面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外语专业;学科特色;实践路径
二语学术写作中的文献引用不当行为分析
——以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为例
唐苏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文献引用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写作技能。本文以10篇英语专业硕士论文为语料,通过文本分析法分析二语学术写作的文献引用不当行为。结果发现:1)文献引用不当现象较为普遍,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无效引用、未归功复制、未归功二次引用和翻译。不当引用的源文献主要为国内外期刊和专著;2)文献引用不当的文本复制量较高,且现有检测识别工具不能完全识别文献引用不当。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对英语专业硕士生就学术文献引用开展教学,提升其学术写作能力,强化学术监督和自律。
关键词:二语学术写作;文献引用不当行为;文本复制
歧义容忍度对EFL写作语言特征的影响
王丹斌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摘要:本文探讨歧义容忍度对非限时选题作文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的影响。研究以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数据包括用Ely的量表测得的学生歧义容忍度水平以及用Range32和L2SCA分析作文得到的七项指标的数值,即词汇广度、词汇深度、T单位密度、子句密度、T单位中的无错T单位数、T单位长度以及子句长度。结果发现:高歧义容忍度组在词汇运用深度上优于低歧义容忍度组,不过后者在选词和介词使用上的准确性高于前者,两组在词汇广度、句法复杂性和流利性上未见显著差异,因此教学中不宜对歧义容忍度进行统一干预。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EFL写作;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
外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一项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
马利红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摘要:文章以思辨能力三元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外语写作相关研究,构建外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指标,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议。16位外语教学及思辨能力培养和评价领域的专家参与研究,经过三轮匿名咨询,最后构建的外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提出问题、表达观点、提供证据、推理论证、得出结论、阐释评价,每个指标涵盖5个评分等级。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和评价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尔菲法;思辨能力;外语写作;评价指标
SPOC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
专业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焦丹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SPOC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专业议论文写作课程中的可行性,通过教学实践,构建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调查了学生对这一模式的满意度以及对这一模式下教师写作教学策略的适用度。研究结果表明,SPOC翻转课堂适用于英语专业议论文写作课程,学生对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另外,学生也认为SPOC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一些写作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关键词:SPOC翻转课堂;英语议论文写作;满意度;适用度
学习者英语学术语篇中过度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现象研究
张立昌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
摘要:本文以国际期刊论文为对照,研究国内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博士论文研究方法中的时态使用情况。首先构建了一个由各30篇论文的研究方法部分构成的小型语料库,然后分别对比时态在三种语料中的总体使用情况和不同语篇功能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学习者的时态使用与国际期刊论文相比有显著差异,突出表现在硕博士论文,尤其是硕士论文,具有显著的过度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现象。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与时态习得一般因素、汉语无时态特点、学习者已有语法知识迁移等因素有关。本文研究成果能够对学术英语学习与教学提供建议与启发。
关键词:中国学习者;硕博士论文;一般现在时;过度使用
英语关系构式中连接词隐现的认知机制研究
王晓伟
(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河南开封)
张克定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法为理论基础,依据认知参照点模型,探讨英语关系构式中连接词隐现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关系构式中主从句之间是自主—依存关系,先行词和连接词之间是一种阐释关系。连接词的意义识解过程可以由先行词与连接词的链接路径图式统一解释。就关系构式整体而言,连接词是否出现与其在从句中的语义凸显度有关。具体讲,whose作为连接词必须出现是因其“持有”语义特征,而that的隐现是受制于其指称语义特征以及主从句之间的自主—依存关系。
关键词:关系构式;连接词;自主—依存;认知参照点模型
参照点结构视角下“モ”的语义扩张路径研究
——分散语义整合统一的认知理据考察
孙宇雷佟君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本文以日语的提示助词“モ”为研究对象,使用参照点结构图式解读“モ”的语义扩张路径,对辞典中零散的词条义项加以分析考察,找出连续性,并尝试解答发生扩张的理据。通过研究可知:“モ”的语义分布主要在“同类提示”“委婉提示”“感叹、感慨”“程度、限定”“极端例示”和“全面肯定、否定”几个义项上。使用参照点结构图式,可观察出从“同类提示”到“全面肯定、否定”的语义扩张路径与过程,呈现主观性渐强的趋势。
关键词:参照点结构;认知语法;原型;周边用法;提示助词
基于机器翻译的人机交互译前编辑模式研究
李洋孙宁梁玉静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摘要:译前编辑是提高机器翻译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机交互翻译的重要表现。本研究从《欧盟GMP/GDP法规汇编》中选取案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比后选用谷歌翻译平台,对未经和经过译前编辑的机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在词级和句级层面的译前编辑方法,以期提高人机交互译前编辑模式下机译译文质量。
关键词:机器翻译;译前编辑模式;译前编辑方法;人机交互;《欧盟GMP/GDP法规汇编》
机器翻译在人文社科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及启示
梁本彬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重庆)
李天云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旅游文化学院,重庆)
摘要:本文以笔者翻译的人文社科图书GlimpsesofWorldHistory为案例,展示机器翻译的表现情况,发现机器翻译能提高翻译效率,同时也存在字、词、句、语篇层面的重大缺陷。本文指出,信息时代的人文社科图书译者应深化对机器翻译的理性认识,强化译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树立高远的职业追求目标,使机器翻译等翻译技术为译者赋能,促进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升,增强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机器翻译;人文社科文本翻译;译后编辑
人机交互理念下CAT+MT+PE师生协同翻译模式探索
肖志清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魏光凤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
摘要:随着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CAT)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NMT)的迅速发展,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CAT+MT+PE)日益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主流翻译模式。本文在总结师生图书翻译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人机交互角度提出以在线CAT工具为翻译生产平台的师生协同翻译模式,继而分析了该协同翻译模式的三大优势以及仍需改进和优化的不足之处。研究结论认为,图书翻译应用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凸显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符合Web2.0时代人机交互新理念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翻译生产模式和译后编辑能力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译后编辑
机器口译软件翻译质量评估实验研究
——以中英旅游文本为例
李双燕孙晔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摘要:近年来机器口译技术发展迅速,多种口译软件应时而生,但其翻译质量如何,有待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评测。本文选取“有道翻译官”口译软件,模拟中英旅游口译场景,以8位测试者组对话为实验材料,对机器口译质量进行量化与质化评测,提出了面向旅游翻译的机器口译质量评估标准。研究发现,当前机器口译App在旅游方面的应用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在语音识别、文化转化、冗余删减、称谓名称处理、数字和语音效果等6个方面尚需不断改进。此外,还发现原语音质量与机器口译正相关,而语音文字数量与机器口译质量负相关,男女语音差异不会对机器口译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关键词:机器口译软件;旅游口译;实验研究;质量评估
“野蛮”的偏见与“文明”的关爱
——玛丽安·摩尔《弗吉尼亚不列颠》的身份解构
李文萍赵滦文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玛丽安·摩尔对美国的文化起源及殖民历史尤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