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条件 >> 正文 >> 正文

读书笔记两宋与辽金两朝外交概览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1/6/24
在10—13世纪的中国,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先是崛起于北方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朝(—),而后代周自立的赵匡胤统一中原,建立宋朝(—),这是“南北朝”的第一阶段。女真崛起建立金朝后,先后推翻辽与北宋两朝,并将北宋的残余势力撵到了江南地区。北方为金朝(—),南方为南宋(—),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此为“南北朝”的第二阶段。“北宋vs辽”与“南宋vs金”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北宋与辽、南宋与金这两对政治实体,先后长期并存。不过,“东亚从此进入了不承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两宋政府均以缔结条约的形式,确立了与辽、金两朝的外交关系,譬如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这些条约的签订,不仅是双方政治、军事势力博弈的结果,也让双方进入了以和平交往为主的局面。不过,两宋与辽、金之间的外交,始终是平等的吗?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一、盟约两宋时期最为典型的条约,无疑是北宋与辽签订的“澶渊盟约”和南宋与金签订的“绍兴盟约”。客观地说,尽管二者名义上都是“和平条约”,但存在着质的区别。1)北宋与辽的“檀渊之盟”澶渊盟约的具体内容,由北宋方起草,经辽方认可后,共同缔约的以停战修好为目的的条约。条约约定,“(双方)不容纳叛亡,不增加边防设施,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北宋方以“每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的代价,得到了“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的承诺,守住了自己的旧有疆土。“檀渊之盟”主题连环画在檀渊之盟中,双方以年齿来划分秩序,结为“兄弟之国”。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也一直以和平共处作为出发点。因此,在北宋与辽的外交史上,一直流传着不少佳话。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双方最高领导人互赠“御容”。年,辽兴宗派使节至北宋,提出“通好五十年,契丹主思南朝皇帝,无由一会见”,“欲交驰画像,庶瞻觌以纾兄弟之情。”遗憾的是,兴宗于次年身染重病后去世,“会见”无疾而终。兴宗去世后,其子耶律洪基即位,即道宗。他也“追随父亲的脚步”,继续“求仁宗御容”。北宋派使者出使辽朝后提出“兴宗为仁宗弟,弟先面兄,于礼为顺,而今仁宗是辽道宗的伯父”,要求辽朝应先送道宗画像,北宋方可送画像。于是,辽朝“送道宗御容至宋”后,“宋亦送仁宗御容到辽”。坦诚说,“御容交换”的过程固然有点复杂曲折,但无疑是友好的外交行为。宋仁宗赵祯和辽道宗耶律洪基总的来说,澶渊之盟签订后,直到年北宋发动“燕云之役”,单方面废弃“澶渊之盟”为止,共年的时间段内,双方基本上维持着和平关系。即使存在纠纷,最终均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得以解决。2)南宋与金签订的三大条约金灭北宋后,与偏安一隅的南宋签订了“绍兴和约”。金朝册封高宗赵构为“宋帝”,将南宋降为“臣下之国”,要求其“宋帝”“世服臣职,永为屏翰,恭听朕命”,“行君臣之礼”,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与此同时,南宋需无条件地割让了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以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沿边州城,除自来合该置射粮军数并巡尉等外,不得屯军戍守(保证金人可以自由出入)”。值得注意的是,在外交礼仪上,南宋也处于极其卑微的地位。“时金国遣二使携书来….号其书曰诏书,指吾国曰江南,见我伴使,必欲居堂中,而坐使人于一隅,所历州县,必欲使官吏具礼迎其书,如吾中国迎天子诏书之礼。且言敌书到行在,必欲上再拜亲受之….”。金熙宗完颜亶和宋高宗赵构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单方面终止了已维持20多年和平的绍兴盟约。不过,金军损失不小,完颜亮兵败身死。于是,颇有一番气概的宋孝宗决定北伐。可惜宋军先胜后败,金军一路迫近至长江。年,南宋主动遣使议和,双方签订“隆兴和约”。隆兴合约签订后,两国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简单地说:

南宋皇帝不再向金称臣,双方从君臣关系变为叔侄关系(合约书称“侄大宋皇帝眘再拜奉于大金皇帝”);

改“岁贡”为“岁币”,并由原来的银帛各25万两、匹,减为各20万两、匹;

维持绍兴合议规定的疆界,并割让商州、秦州二地给金朝。

金世宗完颜雍和宋孝宗赵昚年5月,宋宁宗下诏北伐,撕毁了已维持40年和平的“隆兴和约”。双方各有损伤,南宋先胜后败,总体处于下风。年,双方签订“嘉定和议”,并规定:两国由“叔侄之国”升级为“世为伯侄之国”;岁币银绢由过往的20万两、匹,增至30万两、匹;南宋“犒军银”(战争赔款)万两;维持以往疆界不变,金朝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等地;

宋将韩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朝。

(疑似)金章宗完颜璟和宋宁宗赵扩年9月,南下的蒙古军队围蔡州城。10月,主动与蒙古的南宋方,命令孟珙、江海率忠义军2万,运粮30石北上,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次年正月,南宋军攻破南门,蒙古军攻破西城。伴随着金亡于蒙古、南宋联军之手,两宋与辽、金两朝的外交关系彻底告一段落。拓展阅读:女真人的悠悠百年:其兴也勃,其亡也速3)小结坦诚说,澶渊盟约固然让北宋在经济上略受损失,但换来了百余年的边境和平。另外,双方在外交地位和礼仪等方面,也都是平等的。对于南宋而言,无论是绍兴盟约,还是“修订版”的隆兴合约与嘉定和约,都是不平等条约。两国“君臣、叔侄、伯侄”的身份,均非是通过“年齿和辈分”来确定的。自始至终,金朝是长辈(君、叔、伯),南宋是晚辈(臣、侄)。总而言之,南宋根本没有话语权,是始终处于弱势的。二、国书两宋时期,两国保持和平的时间要远多于战争的时间。因此,双方形成了定期互派使节的外交制度。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环节,自然离不开外交文书即“国书”。新中国的第一封“国书”在封建王朝时代,国书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味,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外交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建议等。文本中没有过多礼节性的“客套话”,遣词造句追求进退有方、伸缩有度,讲究简洁、明了、准确,是处理两国外交纠纷的工具之一。另一种带有浓重的“礼节性”,主要用于例行的庆贺或吊祭等环节。主要以“致书”与“回书”两类为主,具体有“贺、回皇帝及皇太后生辰书”,“报、贺登位书”,“告哀书”等,均有固定的格式,旨在体现两国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清朝的“国书”限于篇幅原因,我只简单说说南宋(北宋末)与金的国书问题。北宋末期,宋朝用“诏书”试图与金朝建立“不对等交往”。如年三月,徽宗“赍诏书礼物与李善庆等渡海聘金国”,并让翻译官呼延庆持登州“牒文”出使金朝,结果遭到金朝方面拒绝。经过反复磋商,两国于年敲定“按照敌国知友礼”,进行外交交往。由此可见,北宋从一开始就将金朝定位为“敌国”,这与宋辽之间的“兄弟情谊”,有着质的差别。拓展阅读:战败国的女人:“靖康之难”后,被掳走的北宋女子,最后怎么样了?靖康之变到了南宋时期,两国关系发生了°大转弯。在宋高宗时期的文书往来中,金朝“号其书曰诏书,指吾国(南宋)曰江南….如吾中国迎天子诏书之礼。且言敌书到行在,必欲上再拜亲受之”;南宋“先是国书大宋去大字,皇帝去皇字,书用君臣之礼,有再拜等语。”直到年,在南宋方面的一系列交涉下,金朝终于接受了对方“国书”层次的来往,即在“国书”上称南宋皇帝为“宋皇帝”。《精忠岳飞》中的赵构形象隆兴和议签订后,两国国书的格式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南宋)书式为‘侄宋皇帝眘,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金人复书‘叔大金皇帝’不名,不书‘谨再拜’,但曰‘致书于侄宋皇帝’,不用尊号,不称‘阙下’,自是为定式。”简而言之,从此时开始,南宋不用向金朝称臣了。如7年1月,南宋“答(复)金朝贺正旦国书”云:“正月日,大宋皇帝谨奉书于大金应天兴祚文广武仁德圣孝皇帝阙下….。”不过,尽管南宋呈递给金朝的国书,从称呼、格式上与北宋与辽的文书格式相差无几,但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一直都在持续着。《精忠岳飞》中的女真人形象可以说,外交文书的往来,关乎着国家尊严和地位,是政治斗争在外交活动中的反映。外交地位的改变,就是通过两国文书的规格(称呼、格式、措辞等)来表现了出来。三、结语总而言之,两宋对辽金两大政权的外交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宣和(年号)之于契丹,与国也;今日之于女真,世仇也。”即便北宋在与辽的军事行动中败多胜少,但凭借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上的优势,在外交场合仍有一定的底气。因此,双方遇到问题和纠纷时,基本上都能通过协商和谈判的方式得以解决。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展阅读:理性讨论:宋朝到底“能不能”打?冯子建的油画“郾城之战”而南宋的“和平”外交,却是极其不公平的。南宋一开始就“对金称臣”,皇帝沦为金朝皇帝的臣下,在外交上根本毫无优势。哪怕是后续的“叔侄”和“伯侄”关系,也丝毫没有抹平双方不平等的鸿沟。宋理宗执政后,将过往“对金妥协”的政策调整为“联合蒙古”。在成功“组团”灭亡了金朝后,南宋君臣被“冲昏了头脑”。他们居然天真地打起了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主意。南宋朝廷激进的行为,为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口实,最终步了老祖宗宋徽宗的后尘。推荐阅读读书笔记:乾隆是如何搞定准噶尔汗国的?读书笔记:中亚诸国是如何实现伊斯兰化的?一文概述:什么是和硕特汗国?随笔:“疯狂”的太监,让唐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读书笔记:喀喇汗王朝对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贡献胡日查

感谢大家稀稀拉拉的掌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