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眼看世界,猫眼看人生。
炉火旁听故事,屋顶上想心事,
人生漫长且美好,
那些义无反顾的成长岁月、珍贵无比的生活故事,
不如说给猫君听。
职业故事
优秀的前辈传授给我们的这些经验,为我规避了不少弯路,这就好似一部上乘的导航仪,总是能够为用户指明最通畅、用时最少的道路。
译界打拼,我有幸遇到了好的职场前辈
by故事猫编辑部
图片来自《亲爱的翻译官》剧照
1
有许多语言爱好者和渴望成为翻译的人,都希望找到一条“捷径”,这种心态情有可原。在译者之路上,我起初遇到的困难颇多,走的弯路不少,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启发和帮助,为我之后顺心如意地走上译者之路打下了基础。
记得刚大学毕业那会,我一心想成为自由职业的同传,但由于我一直以来笔译经验偏多,又不是很懂得宣传自己、招揽客源,所以每月口笔译加起来的收入无法达到我的心理预期。
眼看着这条路无法走通,家人也只好劝我进入事业单位,从事教育行业。刚工作时,我很痛苦,非常不甘心,没想到自己学习了多年的高级英语,最后能够派上用场的,只能是最最基础的二十六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怀疑自己的翻译梦想是不是就该如此放弃。
如果当时就投身教育事业,我是不是以后就没有机会出来了。又或者,有机会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那阵子,我经常会在夜里辗转反侧,不知道该怎样抉择,脑子里反复地想着,自己到底该辞职还是就这样下去。
直到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刷微博,看到了一个翻译界前辈写下了自己曾经的教书经历,颇有心得,读到后,我不觉内心一震。原来,这位前辈在文中提到,她早年曾在中学教过英语。我从她字里行间丝毫没有读到她对教书的嫌弃,也没有对于翻译生涯被耽搁的担心和后怕,反而,我读到的是她内心对于教书的热爱,以及教书给她带来了性格上的改变,她充满着的感激之情。
通过教书,她从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慢慢转变成一个活泼开朗、乐于社交的人,文中还提到了教书给她之后的同传生涯所带来的各种益处。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这位前辈的当年就是我的现在,而前辈的现在又何尝不能会是我的未来呢。
最后,我终于还是没有选择辞职,而是决定积极地做下去,至少要在这个岗位上,像前辈一样,学到与收获一些东西。
在之后的工作中,我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试图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虽说主职是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但也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职业生涯能否走得顺、走得长,更取决于后者。
比如,在处理我、学生和家长间三者的关系时,如果不能达到学生听我话,家长听我劝的效果,那么即使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无法全部发挥出来。同时,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与同事和领导的有效沟通也会帮助自己快速进步。
在初入职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缺乏沟通不仅会导致很多事情没有头绪,更会让别人无从知道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久而久之会不好。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做个有心人了,不但要善于观察,还要抓准合适的机会,多向前辈讨教。事实证明,多与同事和领导进行有效沟通,是让你事半功倍的第一秘诀。很快,我就摸清了一些门道,做事情变得得心应手起来了。
这让我认识到,入了自己不喜欢的行,没关系,只要认真历练,总会收获到那些自己需要的能力和经验。
2
后来大家都知道,我选择了离开教育岗位,前往位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修读口笔译专业。在那里,我除了收获了专业知识,还通过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和事而开拓了眼界。
其中,在那里遇到的译界前辈们,他们给我树立的榜样,提出的忠告,更是让我获益颇多。
在威斯敏斯特,有一位在外界看来颇为低调,但在口译界却非常有名的老师——傅冰。
但我对她的认识和了解,不仅仅是一些看似高冷的头衔,更是她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以及根据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做出的犀利又有效的剖析。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欧盟翻译司对培训出来的译员有着特别的要求和期望,那就是要他们对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最新知识,都保持着热情和好奇。在傅冰老师身上,这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生活中,她是个非常有情调、非常幽默的人,这样的人,往往知识面非常广,以至于每次考试的考题内容既难又新,让我们猝不及防。
这种高要求,也时时刻刻给我们提醒,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随时保持着“备战状态”,留心一切可能会被拿来“考验”我们的新鲜事物。
笔译课上,傅老师会一一指出我们的问题,比如用词不当,翻译句型有浓重的“翻译腔”等。在同传课上,她会针对我们的问题逐个进行剖析,并提供解决方案,分享她自己的翻译心得。最有趣的是课后和她的相处,与绝大多数忙碌得一秒也不能耽搁,下课时间一到,头也不回,夹起书立马就跑的大牌教授不同,傅冰老师在课后还会饶有兴致地跟学生们聊聊生活,聊聊八卦。
与她聊天,让我们觉得开心和好玩。
3
傅老师的严谨教学给我的同声传译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而在威斯敏斯特,另一位老师则在交替传译领域中,带领我从入门到成才,她就是钟欣戎Rosabel。
她虽然是我们的老师,但有时候我还是不太情愿把“前辈”这两字挂在嘴边,因为她实在是太年轻了,所以生怕把她叫老了。
记得第一次上课,当Rosabel推开门走进教室时,因为她看起来实在是太年轻,大家都以为她是我们的同学。直到她站在讲台前,开始从包里拿出材料时,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看起来有点萌萌的“同学”,竟然是我们的任课老师。
虽然Rosabel是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是我们完全听不出她的普通话有任何不标准之处,也没有丝毫“台湾腔”的痕迹。她时常在教导我们时说道,做口译时要进入一种特殊模式,就像演员融入角色一样,把自己的口语表达调整为听众熟悉的模式。
她认为做口译时,我们固然要保证讲者的意思得到完整的传达,不被歪曲,但真正好的口译员,必须以听众熟悉并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信息,否则便做不到达意。有些耳朵比较尖的听众可以分辨出她有台湾口音,但多数时候,听众经常听了好一阵子或甚至好几天都没发现她是台湾人。
经常有听众称赞她普通话说得很好,刚开始她还是哭笑不得(她心里想着,中文毕竟也是她自己的母语呀)后来才意会到,他们指的是她口译时没有明显的台湾口音。听众也经常称赞她的声音好听,让她也逐渐意识到,声音真的是口译员一项很重要的利器,可以给客户留下良好印象,为自己的表现加分。
通过分享这些故事,Rosabel让我们知道,对于口译员在输出时的任何表现,听众都非常敏感,记得一清二楚。所以口译员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是“隐身角色”,而不去考虑听众的实际感受。
4
优秀的前辈传授给我们的这些经验,为我规避了不少弯路,这就好似一部上乘的导航仪,总是能够为用户指明最通畅、用时最少的道路。
在读期间,多亏了傅老师的推荐,我有幸去联合国的海事组织实习,在那里我认识了真正活跃在一线的联合国译员张光波老师,他是傅老师的师弟,在联合国的口译组已任职多年。
他的故事和经历很丰富,虽然他并未一开始就定下做同传的目标,但由于一直对英语抱有热情,且富有钻研精神,终于在经历了多年的基层磨砺之后,前往欧盟同声传译培训班,并脱颖而出,成了口译界的一位名声响亮的老师。
据他回忆,虽然自己此前在国内已有了丰富的口译经验,而且对专业知识也颇有心得,但在被派驻到联合国海事组织做同声传译员之后,还是经历了一番魔鬼训练,才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每到了会议高峰期,张老师的家里,从厨房、客厅到卧室、卫生间,到处都散落着会议材料。除此之外,他还要跟老译员学习。有些术语的翻译,老译员怎么译的,就要学来使用,这样能加快学习的速度。
同时,张老师还在做着许多同传想做却不敢做的事,那就是每周翻译时都要把自己的表现用录音笔录下来,听听是否达到了同声传译的要求。这样能够方便自己找出问题,在下一周开会时列一个计划,选择其中一项进行重点练习。比如自己的句子是否能传达准确的意思,是否能做到在同传时把每一句句子说完整,嗓音听起来是否舒服,有没有赘余的口语化词语等问题。
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张老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慢慢地就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年时,张光波老师正式成了AIIC会员。
作为前辈,他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同传经验和学习经验,这对我们后辈而言无疑就是一个馈赠。在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sz/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