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如果不是参加陈秋平老师的类型电影培训班,受到彭剑老兄的激励,可能永远不会狠下心来,将这几部佳片做一丝不苟、一秒不落的拉片,还要跟初稿剧本做对比、点评。一位编剧前辈曾说:拉片不是让你欣赏花的美丽,而是从植物学的角度洞察根、茎、叶的结构,分析生根、发芽、盛开的过程。把这篇功课做完,感觉自己也像一株野蛮生长的植物,又猛地窜了那么一小截。
序幕00:01~00:42长度41秒——国旗飘扬黑屏浮现字幕,呈现演职员表。随后美国国旗迎光飘飞。
1.00:43~3分47秒长度3分14秒——墓地一位便装老人走在路上,身后跟着他的妻儿老小。看得出家人都很关心他,大儿子还给他的背影拍照。老人走进墓地,一排排白色十字架墓碑上刻着名字和日期。老人走到一处墓碑跪倒,动容抽泣。家人赶紧围上来抚慰他。
有二战老兵身着军服立于成排的白色十字架的墓前。
电影初稿剧本中没有开篇这部分。
2.3分48秒~5分35秒长度1分45秒——登陆艇、士兵奥巴马海滩,钢铁刺马间浮现字幕:年6月6日。
登陆艇满载美军士兵冲向海滩。带头的士官长大声重复登陆注意事项,士兵们非常紧张,有人呕吐、有人祷告。
米勒扮演的士官,拿着水壶的手抖个不停,体现他高压下的身体病态。
3.5分36秒~8分36秒长度3分——血染海岸登陆艇一开门就迎来猛烈德军炮火,工事里的机枪居高临下扫射,很多士兵还没跳下登陆艇就被打死,伤亡惨重。米勒指挥士兵从登陆艇左右侧翻下海,他拉着一个士兵从过顶的海水和被打死中勉力登上海滩,那个大兵刚说声谢谢就被打死。
:剧本里还写道米勒若无其事叼着雪茄安慰惊恐的新兵。电影中并没有,貌似与人设不符。但他的手拿水壶饮水时,因恐惧而剧烈颤抖这一点剧本和电影都有特意表现。
4.8分37秒~9分43长度1分6秒——无声的恐怖
米勒陷入无声的恍惚(耳鸣),寂静中,他看到背着火焰喷射器的战友被炸成火灾,看到有个大兵被打断了手臂还低头找到肘以下的残肢,好像是要找到军医给他接上。还看到整艘登陆艇被炸起火,一个个火人冲下来到海水里灭火。他从染红的海水的捞出钢盔扣在脑袋上,看到他的手下对他大喊,声音由小而大,回复正常。
剧本没有陷入无声的耳鸣这一段。导演这样处理,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身心的冲击。
同时剧本中整艘登陆艇被在海水中被炮火和水雷炸掉,汽油飘在水面上的段落,被改为登陆后被炸,士兵变火人。
5.9分44秒~13分04秒长度3分20秒——死亡冲锋米勒上尉被手下士兵和亨利中士请示命令的大声呼喊唤醒,他马上指挥兄弟们攻上滩头。他自己也一路冲锋,带领被打乱编制的各单位士兵往上冲——他告诉大家呆着不动必死无疑。残肢断臂、破腹流肠和鬼哭狼嚎成了他冲锋的背景。
他拖着一个重伤的大兵往前冲军医。手里一轻,他回头一看,伤兵只剩下了残破的上半身。表现战斗之惨烈、血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剧本中无此细节。6.13分05秒~14分11秒长度1分06秒——一片混乱
米勒冲上海滩,发现登陆部队建制全被打乱,队伍无人指挥,坦克没有冲上滩涂,一片混乱中他要步话机兵向上级汇报,却发现步话机兵已被打死,步话机也被打坏。
:旁边两个小兵居然于枪林弹雨中、在很浅的沙堆后挖起了更浅的散兵坑。战争高压之下,人真是有无限可能。
7.14分2秒~17分36秒长度3分34秒——组织反击
米勒召集自己的部下,包括得力助手士官长麦克、军医韦德,并令大家收集武器弹药。他调来爆破筒,亲手传递上去,对铁丝网、地雷等障碍实施了爆破。爆破后士官长开始号召大家反攻。
登陆到反击这一大段在剧本中几乎是一笔带过,导演在电影中把它抻长了,而且加了无数血肉模糊、残肢断臂、开肠破肚的细节特写。如果是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他无疑是做到了,而且做得过了,很多镜头有重复之嫌。有必要吗?一再开肠破肚,反复地血肉模糊。以至于后来再看到类似的血腥镜头都有点麻木了。
8.17分37秒~21分54秒长度4分35秒——打开突破口
米勒指挥手下对碉堡发起突击,一批六个往上冲,都牺牲了后,他命狙击手突进弹坑,成功狙杀了碉堡守敌。
米勒用刺刀、口香糖沾粘小镜子躲避子弹同时观察敌情,再次给主角加了老兵光环。带头冲锋,勇也;造镜观察,智也。智勇双全的光环加稳了。
有个大兵还跟米勒嚷嚷,他们根本不给我们战斗的机会,这不公平,德国佬是在屠杀我们!——幼稚,战争那有公平可讲.
剧本中很明确的写了三批六人一组的敢死队沿着死亡小径向敌人碉堡冲击,先后牺牲。也有写到狙击手,但狙击手只是干掉了几个敌人,后来还是靠米勒挺身而出,故意吸引敌人的机关枪,两个敢死队成员才幸存下啦,并向碉堡甩出了致命的手榴弹,攻克这个小天险。
导演在电影中对三批敢死队的牺牲似乎没有很明确的表现,糊里糊涂的两拨人(每拨六个)就过去了,也没有他们惨烈牺牲的画面。最后还让狙击手拿下了碉堡。
这个安排值得商榷,前面那种“无意识”的牺牲被反复强调,冲击碉堡的“有意牺牲”却被匆匆放过。包括第三波敢死队里面还有个嫉世愤俗的说话尖刻的纽约佬莱宾,冲锋面前还死性不改的跟米勒逗贫:“能把我调离吗?”米勒回答:“OK,到山头上找我办手续。”
还有米勒挺身而出吸引敌方机关枪的火力的细节,在剧本中是为了保护马上要被机关枪扫死的两名战友,影片中是为吸引敌人注意让狙击手冲上去。前者,米勒和战友距离较远,这样很合理;而让狙击手趁势跃出,其实很有问题,子弹稍偏一米就打到正好跃出的狙击手了。导演这个改动让英勇险些成了愚莽——连斯导这样的巨导,也有把剧本改差的时候啊!!!
而且有意的英勇与牺牲,不是更可以体现战争的残酷吗?!难道是斯导不想可以表现形式感太强的英雄主义?应该也不是啊,后面米勒手枪单挑坦克也很形式感啊。可惜这些出彩的细节让导演给删改了。
突出狙击手倒是可以理解,那个小伙子是戏份不少且较为出彩的角色,一开始让他“救猫咪”没毛病。
中间还反复穿插活体开刀、血流成河、随军牧师祷告等镜头,说实话也有点多余、重复、拖节奏的嫌疑。反而是剧本在血腥镜头方面更节制、高效。
剧本没写到的,而影片呈现了随军牧师、一个佛教徒士兵和狙击手连续做着不同的宗教祷告,这一连串祷告,让战场多了一份宗教的空灵,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了一份带有慰藉意味的共鸣。这的确是导演高于编剧的境界——导演赢一分。
9.21分54秒~26分45秒长度4分51秒——登陆成功米勒率队攻进德军阵地,射杀无心恋战的德军,命火焰喷射器兵烧毁碉堡,最终占领阵地。
彩蛋1:当年他的小龙套,今天已经速8了。
十个人乱枪把一个被狙击手打下来的机关枪手打成筛子、被火焰喷着的德军从碉堡里翻出,下面的美军嚷嚷着:别开枪——让他们多吃点苦头。明明已经投降的德军被美军笑着射杀,战壕里逃窜的德军被排枪射杀。也难怪,这些德军让他们血染诺曼底,让他们的无数战友兄弟惨死伤残。换了我也照杀不误。所以米勒也没有制止或斥责满腔复仇怒火的大兵......且慢,难不成这才是导演过度渲染血腥的深意?——因为损失惨重,所以疯狂报复,战争带给双方都是恐怖创伤?这倒是悲天悯人的大胸怀了。
士官长麦克抓起奥马哈海滩的沙土放进小铝罐,置入囊中。囊里还有七八个小铝罐,每个盖上写着法国、非洲、意大利等地.....久经沙场的老兵,想把南征北战的纪念带回家。
以及战斗结束后,米勒拿水壶的手再次颤抖(重复出现)、包括犹太士兵接过希特勒小刀后的欲哭无泪,都是一种人性情感上的“救猫咪”。会让观众对这个角色多一份同情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yq/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