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阅读约5分钟。不断深化的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向欧美证券制度靠拢学习,中国本土沪深医药类上市公司,是否在这之后面临做空和持续做空风险?本文阐述融资融券对中国本土沪深医药类上市公司无法产生深度影响的两大核心因素。
图片源自网络
正文
年1月迄今的接近4个月,不断见证新的历史的我们,看到了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不断看衰市场的声音,也不断看清健康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资本市场的快速起伏和跌宕,我们看到了在美中概股瑞幸咖啡被做空的惨淡结局。
在这之余,我们也看到了证券市场的政策的不断变化。年04月27日,其中,重量级的莫属《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获得通过,中国股市改革从科创板增量向创业板存量改革方向稳步落地,这改变了以往一刀切采取注册制模式的配套措施和理念思维无法跟进,系统制度和配套措施滞后的恐慌,稳定的逐步推进方案可以看到,哪怕是这个《实施方案》落地需要时间,但针对完善中国大陆沪深两市并将沪深两市进行深度改革与国际接轨,尤其是与港股,美股直接对接,间接与欧洲,亚洲类股市进行优势吸收方面,做了更进一步的安排。创业板改革模式体现了针对之前科创板参与门槛较高引发的落地系数和操作难度上,这成为了中国沪深两市主板与科创板之间架起的一道过度路线,这个操作的缓冲地带,对中国大陆股市改革提供了试验田,缓冲地带。
那么,这个不断深化的资本市场,不断向欧美证券制度靠拢学习的中国沪深上市公司,是否面临本土做空风险,中国本土沪深医药类上市公司,是否在这之后面临做空的真正风险?是否存在持续被做空的风险?是否融资融券对中国本土沪深医药类上市公司产生深度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
先说结论
当下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大陆沪深股市,哪怕就是融资融券的几十家医药大健康类股票,通过融券卖空方式,针对这些药企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针对药企在赛道切换之下往创新赛道调整,基于市场竞争角度和企业活下去角度积极参与一致性评价和国家带量采购,借此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环境,针对企业本身加强成长性与活下来的平衡度,确保机构持股比例稳定方面。我们发现,卖空机制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结论是哪怕是负面信息很多,这个较弱的间接模式的融资融券卖空机制对制约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掏空行为方面,在这些医药主板公司中依然无法通过这个融资融券产生实质性影响。
缘起
中国本土没有提供直接做空的路径与方式,但采取了缓冲模式,这个缓冲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中国本土上市公司本身存在的公司治理不足和市场化土壤培育的需要。因此,间接做空模式上,主要是年3月31日融资融券制度的启动,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向证券公司以融资方式买入看多的证券或者以融券(借入证券)的方式卖出看空的证券。这个间接模式,一方面保护了尚在成长的上市企业,一方面则欠缺有效的透明的直接的落地机制,反而制约了优质企业的发展,引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还好的是,这个资本市场形式上来说,至少从门面上看,结束了只许买涨不许买跌的历史。这是好的一面。
图片源自网络
2大核心根本问题
融资融券标名单五次扩容后,迄今余支股票,累计仅占中国大陆沪深股票总数约25%,其中的几十个医药大健康类股票,也仅仅占中国大陆沪深股票总数不到3%。中国大陆沪深股市下,融资融券业务虽然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但医药产业上市标的企业融资融券名单不在内的,依然超过余家医药类上市公司,这使得中国大陆沪深两市通过盈余管理目的来维护市值或人为炒作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空间和余地。卖空机制对这些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治理,则处于真空的力所不能及的状态,融资融券模式对卖空机制方面,针对这些有巨大利益冲动去抬高股价并进行资本运作的药企而言,针对股权质押获得体外融通资金,并获得资金外置变现冲动下,这个卖空效应显得非常薄弱。尤其是看到采取融资融券模式来实现卖空机制形成的事前威慑作用层面,基本就是被防火墙区隔。
核心根本问题1
1.在委托代理冲突层面,更多的管理层以个人股东意志为转移,甚至本身采取侵占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各位股民利益的方式,侵蚀上市公司利润。那些隐蔽信息继续沉淀在公司内部,挖掘的公开的信息只是基本财报信息,因此,在掏空理论之下,实际控股股东与管理层两层皮无法解决,信息依然不对称。
核心根本问题2
2.实际控股股东本身置出资产的防火墙通路实施层面,反而使得改善公司治理状况成为奢望,尤其在医药产业本身生产复杂性,营销复杂性,创新研发复杂性,发票制度下的税务筹划复杂性,地方政策和地方引导复杂性等多重迭代,引发股东与高管在掏空理论之下不断侵蚀企业,尤其医药存在以药养医模式下的系统性风险面前,做空的融资融券问题,实际无法直达病灶,只能浅表层层面的以卖空机制来恫吓所谓基础层能力的有关上市公司股东。而针对精通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资本玩家而言,掏空与转移模式,依然可以大摇大摆的实现。
炒作与增长?
因此,医药股在这个疫情阶段的总体坚挺,主要是新冠疫情事件驱动导致。或是针对医药股本身创新研发或技术并购类单一类型的利好消息,或是针对新冠疫情推动的新炒作概念的亢奋性推动,但一般不超过2周即被资本市场消化。
图片源自网络
连续上涨的医药类股票则一般是针对产业细分领域的行业驱动型新消息或是细分赛道基本面核心优势。这些核心优势依然还聚焦在重点的如下细分领域,这也是此类公司可以持续市场获得资金运营下去的关键和资本市场获得高估值与高溢价的关键:
基因组测序,肿瘤治疗药物,生物制药,癌症医疗,微生物测序及微生物基因组大数据分析,靶向RNA药物开发,医学数字化解决方案,肿瘤康复和预防,数字化干预和管理,单分子检测技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发与生产,医疗细分VR沉浸式学习平台,利用机器学习、自动化和金融技术的前沿技术植入医疗健康产业,干细胞及细胞类疗法企业。癌症耐药性研发;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品或抗体类药物研发;靶向活化的双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因子药物研发;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研发;肺部疾病精准疗法研发;肺部疾病精准疗法研发;大分子生物药或以核心业务为大分子生物药研发;CDMO服务;破坏性疾病的转化基因疗法研发。
图片源自网络
但是,这些类型沪深医药上市公司是否系统性全部合规?是否不存在内生式发展致命性隐患?是否不存在深度创新赛道和营销通路瓶颈下上量增长问题?长春长生和康美药业给了我们否定回答。而这两家则完完全全没有通过做空机制实现,在AI智能选股和针对性进行风险预测方面,中国本土的大智移云物的财务智能等各类机构,无不无法有效进行预测,哪怕是这个已经在业界之内广为认知和形成桌下的共识。
理性预期
未来,在做空机制系统引进,中国上市公司经历多次迭代治理不断完善提升之前,针对医药股,在疫情之下,虽然活下来不少药企问题不大,但基于现金为王思维基础上,更需要结合去除“以药养医”模式过程中,不断降低预期收益,更重视医药类公司创新赛道和创新过程风险引发的药企将来生存风险,以及生存风险下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合规风险。
当下中国大陆沪深股市各股,更重要的是通过监管加大管理力度,而无法过多依靠融资融券模式来做空医药股,尤其医改之下的三医联动引发的牵扯。更重要的是看清医改步入深水区与当下疫情迭加之下的仿制药让位创新药过程药企活下来的两难问题。
这个过程中,从外部投资人而言,远离历史遗留的以药养医之下管理粗放粗暴模式下引发的资产虚高等瑕疵的医药股,采取头部效应和细分赛道优势效应模式,尽量规避炒作概念,是应对的无奈的最有效之道;从公司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而言,在不断压缩成本的现金为王战略的活下去思路之下,不断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并采取有效方式转型,是避免系统暴雷的应对的无奈的最有效之道。
work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