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郁达夫》:亦悲亦痴亦勇的郁达夫
《走近郁达夫》:亦悲亦痴亦勇的郁达夫
徐军
《走近郁达夫》是富阳乡邦文史专家蒋增福先生和浙师大陈其强教授合编的一本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年出版。全书15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人生篇”,从“悲剧的出生”“创造时期”“消逝在黑暗尽头”三个方面叙述郁达夫悲情而勇敢的一生;下篇是“艺术篇”,辑录了郁达夫先生的部分“小说”“散文”“诗词”,并作了简要的点评。
郁达夫先生是富阳人。因是同乡,笔者对郁达夫的事情,先前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走近郁达夫》一书,让笔者对郁达夫有了更多的了解。
郁达夫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
郁家祖上也曾辉煌过,几代儒医。然而,到了郁达夫出生时的十九世纪末期,富春江畔这个曾有“郁半街”之称的中产之家,也逃脱不了经济凋敝的冲击。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七口更是失去了唯一的依靠。郁达夫说自己“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饥饿的童年》)
年底,郁达夫因成绩优秀跳级升入高两年的班级,他想买一双皮鞋穿。郁母无钱,只好带着小郁达夫到皮鞋店里去赊,结果从下街到上街,没有一家皮鞋店愿意赊欠。当郁母想要将衣服拿去典当为小达夫买鞋时,郁达夫哭着抱住郁母的腿不放。母子俩哭成一团。(《皮鞋的风波》)
年,郁达夫跟着长兄郁曼陀夫妇东渡去日本留学。在日本学校的体育课堂上,体质瘦弱的郁达夫被特务曹长一拳打到在地,还被骂“东亚病夫”;在日本街上的一家咖啡店里,郁达夫被日本学生侮辱为“叭儿狗”“中国贱种”。(《难忍弱国子民的侮辱》)
郁达夫和郭沫若创办《创造》季刊,颇为不顺,初版两千部,两三个月只卖出一千五百部,两人感到特别悲哀,只好以酒消愁。酒后,郁达夫还跑到街上,对着西洋人的汽车叫喊要用手枪对待。这次醉酒的情形,充分表明郁达夫和郭沫若在致力于新文艺事业之初的艰难。(《与郭沫若共醉浊酒》)
郁达夫的婚姻,说起来并不幸福。郁达夫因为母亲的含泪相劝,勉强应承和孙荃结婚,由于没有爱情,婚后生活没有什么乐趣,加上婚后郁达夫工作不稳定,经济拮据,夫妻间常有吵嘴。(《茑萝行》)
郁达夫与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的婚姻,也在国家危难的大背景下走向破裂。郁达夫自言:“据映霞说,是因为我平时待她的不好,所以她不得不去另找一位精神上可以慰藉她的朋友;偕她到武汉以来,她每日每夜,对我愁眉苦眼,讨恨寻仇。一场口角,她竟负气出走,我在《大公报》上登了两天寻人的广告,又大大激怒了她。”(《国与家》)
年端午节,郁达夫五岁的儿子龙儿去世。郁达夫接到龙儿病危电报匆匆赶回,到家之夜,一见了门上的白纸条儿了,心里已经是跳得慌乱,从苍茫的暮色里赶到哥哥家中,见了衰病的孙荃,因为在大众之前,勉强将感情压住。草草吃了晚饭,上床就寝,电灯一灭,两人只有紧抱的痛哭,痛哭,痛哭。(《一个人在途上》)
年,日本鬼子占领富阳鹳山,郁达夫的母亲偷偷爬到山上的一个石洞里躲起来,再也不肯出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绝食而亡。(《国恨家仇志更坚》)
年,主张抗战的郁达夫遭到了国民党御用文人的攻击和诽谤,甚至对他的家庭纠纷也进行不堪的讥讽。国破家亡,偌大的中国竟无郁达夫的容身之所,郁达夫被迫出国,流亡海外。(《挥泪告别祖国》)
年,郁达夫的胞兄郁曼陀清晨上班途中,被特务暗杀。当时郁曼陀正担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因他不被敌伪利诱胁迫所屈服,坚决处决了几个罪大恶极的汉奸,恼羞成怒的汪伪敌特对他下了黑手。(《国恨家仇志更坚》)
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郁达夫听到消息欣喜若狂,因为他从新加坡撤退到苏门答腊隐姓埋名,备尝艰辛已达三年之久。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年8月29日,日本宪兵将郁达夫骗出家门,劫持上车,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将他残忍杀害。(《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郁达夫的一生,也是痴情的一生。
郁达夫痴迷于读书。杭州梅花碑的旧书铺是少年郁达夫最喜欢去的地方,只要口袋里有一点盈余,他就会跑到那里去淘书。在杭州府中求学期间,郁达夫的唯一娱乐就是到杭州街头的旧书铺里看书买书。(《旧书铺的常客》)
年,郁达夫结束蕙兰中学的学业,回到富春江畔的夕阳楼索居独学。每日清晨,郁达夫一起床,总是不洗脸,就开始读一小时的外文,吃过早饭,回到楼上,拿出一部《资治通鉴》和两部《唐宋诗文醇》,端坐在书桌前,开始读国文的时间,直到中午。(《苦读“夕阳楼”》)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求学期间,在入东京帝大之前的四年里,阅读了“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有一千多部。他到学校阅览室借书,往往是从书架上的第一栏第一本到第几本整批地借。整批借,整批看,一批看完,再看下一批。嗜书如命,博览全书,兼收并蓄,厚积薄发。(《东渡扶桑苦求学》)
郁达夫在写作上,在办刊上,更是满怀着热爱,痴迷其中。《沉沦》《怀乡病者》《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的小说约44篇,60多万字。《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怀鲁迅》,郁达夫的散文众多,包括他的抒情散文、游记、杂感、政论、随笔、书信、日记、自传以及序跋、评论等各种门类的作品约计万余字。《自叙诗》《乱离杂诗》《满江红》,郁达夫一生共创作了余首诗,10余首词以及断句对联等40余则。(小说、散文、诗歌《概述》)
郁达夫前后一共负责主编过十一种报纸副刊和杂志,最多同时编八种,所有这些都并非挂名,而是要自己动手。郁达夫为《创造》创刊号赶写中篇小说《茫茫夜》,翻译王尔德的《杜蓬格来》序文,撰写《艺文私见》及《编辑余谈》;为支持鲁迅,郁达夫和鲁迅合编《奔流》月刊;郁达夫兼任《星洲日报》代主笔期间,每天笔耕总要四五千字。(《与鲁迅一起“奔流”》)
郁达夫的一生,更是勇敢的一生。
年春天,郁达夫从杭州乘坐夜航船回家乡富阳,在三江口附近遇到了强盗。被洗劫一空的旅客推举郁达夫代表大家到县衙告状。年仅十七岁的郁达夫没有退缩,写好状子,借了长衫,像模像样地进了县衙门,第一次见到了民国后的县太爷。(《遇盗禀报县太爷》)。
年9月,郁达夫在美国长老协会办的之江大学预科学习,因不满学校厨子殴打学生,参与罢课,被学校开除。当时,孙中山刚把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到杭州暂住。郁达夫又勇敢地站出来,奋笔疾书,写好请愿呈文,带领闹学潮的学生,来到孙中山的里临时寓所来告状。(《向孙中山请愿》)
郁达夫日本留学期间,在一次讲演会上,怒斥有“日宪之神”之称的尾崎行雄。当时,尾崎行雄在会上对中国又是讽刺又是威胁,对中国留学生完全是一种“教师爷”式的训斥口吻。郁达夫勇敢地站了出来,指出尾崎行雄称当时中华民国为清国的常识性错误,并斥责他出口不逊,有失身份。郁达夫的反击使得尾崎行雄哑口无言,借口有事灰溜溜地离开了会场。舌战尾崎,使得郁达夫在留日的中国学生中间声名大振。(《怒斥“日宪之神”》)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郁达夫不但没有被蒋介石国民党右派的屠刀所吓倒,反而激发了他的革命斗志。在《诉诸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界同志》一文中,他公开揭露了蒋介石的反革命真面目:“蒋介石头脑昏乱,封建思想未除,这一回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功败垂成,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在方向转换的危急关头》)
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中国大地。郁达夫奉命到前线劳军。他驱车到黄河南岸看望守卫国土的士兵;他向台儿庄将士敬献“还我河山”的锦旗;他冒着敌人的炮火,接连视察山东、江苏、河南等战区。他用大量作品热情歌颂爱国军民英勇杀敌的意志,给将士们带来极大的鼓舞。(《肩扛“少将”军衔的作家》)
年,郁达夫在新加坡发起成立了文化界战时工作团,郁达夫亲自担任干部训练班主任,在炮火中训练青年干部。面对敌机的轰炸,郁达夫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不畏缩。声音沙哑,眼睛布满血丝,肩被钢枪磨出了硬茧。他不仅仅是一名作家,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为自由而战》)
郁达夫和难友们在新加坡沦陷时被迫渡海到荷属殖民地苏门答腊岛隐蔽。为掩护抗日文化人的秘密工作和维持抗日文化人的流亡生活,郁达夫化名赵廉,以头家老板的公开身份做起生意,集资开设赵豫记酒厂。由于郁达夫精通日语,竟被日本宪兵强聘为翻译官。郁达夫利用自己任通译的方便,暗中巧妙而勇敢地保护着爱国华侨。郁达夫曾掩护当时华侨抗日领袖陈嘉庚,援救了许多被捕的侨领。因为汉奸告密,郁达夫的身份暴露了。郁达夫暗中把朋友们转移到别的地方,留下自己与敌人周旋。他清楚知道自己已不能幸免,所以“每年岁首,例作遗言,以防万一…”(《《与敌巧周旋》》)
《走近郁达夫》一书,条理清晰,文字朴实,感情真挚,有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郁达夫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作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