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思路也可以有套路性质,毕竟思维形成一种习惯方式。文化方面的奖项肯定都是特别主观的。今天发表一篇旧文,探讨这些奖项后面的西方人的思路。
每年的奥斯卡是风向标。不仅文化也是政治的风向标。有一年,奥斯卡最佳电影会颁给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主要刻画的是美国的种族问题。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钢琴演奏家,去美国南部巡演,聘用了一个白人混混司机,俩人一路上由偏见到友谊的一段旅程。电影的名字来源于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接待白人。所以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依旧是我们很熟悉的种族歧视。
当年也有一部电影《为戴茜小姐开车》也是类似的主题和剧情,只不过雇主是白人老太太,而司机是黑人司机。白人老太太黛西脾气古怪,自己不能开车了,儿子给他雇佣了一个黑人司机霍克,但是老太太不接受,纯朴善良的霍克只好设法主动讨好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戴茜逐渐被霍克感化,终于开始让霍克给她开车了。霍克对戴茜也极为宽厚和仁慈,两人开始出现了友谊。年轻时曾经是教师的戴茜开始教霍克读书,他们的友谊持续了20多年,戴茜最终告诉霍克,他是她最亲密的朋友。所以这两部电影的故事内容都是在讲黑白人种间的对话与故事。
还有类似《为奴十二年》这种电影都是容易得奖的反映种族主义的电影。为什么容易得奖?
首先,因为西方认为后现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都是热门话题,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白人的救赎,为白人过去争夺全世界资源和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不齿的事情进行反省与反思。
这种反思还表现在二战,德国知识分子对纳粹的反思。
二战结束后,盟国占领了德国,开始对德国进行“非纳粹化运动”,他们对纳粹战犯和组织进行审判,又废除一切法西斯的法律和决议,并且在教育领域“非纳粹化”教育,帮助培训了大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教师,并编写了新的教材。
除了盟国这些举措之外,德国这个国家的自省最先从知识分子开始。被誉为“新德国精神导师”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他呼吁民众主动地正视个人罪责,主动地为纳粹罪行承担责任而不是被动或沉默,启迪了德国人对纳粹的反思与检省。还有小说家海因利希·伯尔,他创作的《亚当,你在何处?》、《九点半钟打台球》都与法西斯有关。德国的政府为推进德国反思更是不遗余力,虽然领导人不断更迭,但是每届领导都承认战争责任,并真正进行忏悔。
年东西德统一后德国总理科尔再次跪在二战死难者纪念碑前。直到进入新世纪后的年,在大屠杀纪念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对纳粹罪行负有‘永恒责任’”。这些都表明了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对于纳粹屠杀行为的反思态度。
在美国,最受大家欢迎的小说之一是《杀死一只知更鸟》,在学校都要学习,这部小说讲述的仍然是种族问题。一个名叫汤姆·鲁滨逊的年轻人,被人诬告犯了强奸罪后,只是因为是黑人,辩护律师阿蒂克斯·芬奇尽管握有汤姆不是强奸犯的证据,都无法阻止陪审团给出汤姆有罪的结论。此一妄加之罪,导致汤姆死于乱枪之下。
还有一些黑人文学家,如玛雅·安吉罗,她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诗人,作家。她的代表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为黑人种族争取自由和平等,以及唤醒黑人妇女的觉醒,作品多次提名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也获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另一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她的作品也是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名。曾经在美国兰登书屋担任编辑期间,她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三百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以及她自己创作的作品《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等都是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她同样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的荣誉。
还有一部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紫色》,是根据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姐妹花》改编的,小说本身就获得了普利策奖,而电影则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同样是反映黑人妇女为自身权利而奋斗,最后收获梦想的故事,是非常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当年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败给了《走出非洲》还引起美国公愤。其实,《走出非洲》这样精美文艺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更有市场,但是《紫色》的种族问题对美国人来说,比非洲更相关。
以上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在讲述黑人奴隶制所带给人类的创伤。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美国的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以及欧洲非常有名的布克奖(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都非常在意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和主题。奥斯卡奖不可能把最佳影片颁给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因为它需要高度。
如前面提到的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还有一部讲述黑奴的电影《为奴十二年》,相信这部电影大家也很熟悉,同样也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再往前还追溯有约瑟夫·康拉德所写的《黑暗之心》,后来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成了《现代启示录》于年公映。以及一部由南非白人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所著的小说《等待野蛮人》,在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从殖民主义者在非洲奴役黑人,到美国黑人奴隶制,一直以来都是白人文化的伤痛,也是白人最喜欢反省的永恒话题。我们在知晓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之后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绿皮书》能够获奖而不是《宠儿》或是其他影片。《宠儿》这部电影的内容偏宫斗类型,是封建社会的作品,可能欧洲人会喜欢看。
白人救赎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不大,就跟大家看到的美国一些表现东方文化的电影或是文学作品也有一种违和感,因为这些电影或小说都是从白人的角度来描写叙述。
比如说《蝴蝶夫人》这部电影,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平克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抛弃。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带来了他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了平克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如果要是反过来写一个美国人为了一个日本人自杀那可能就会没有办法很成功,因为美国人看着会很不舒服。因为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优越感,他们可以有犯罪感,再通过自我救赎得以升华,这是白人的一种自嗨。但是如果反过来让白人当弱者,那好像就无法跟他们的思维契合。
有一部有中国元素的思想非常深刻的西方电影叫《蝴蝶君》,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主人公RenéGallimard(伽里玛)是中国上世纪60年代分配到北京的法国外交官,他爱上了一个中国的京剧演员宋丽伶,两人纠缠了近20年。这期间伽里玛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故意忽视宋丽伶是男人。最终,两人都因间谍罪受审,这也迫使他面对自己爱人是男性的真相,他最后将自己化装成蝴蝶夫人,在众人面前自刎而死。
这部电影背后真实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原型是60年代法国驻华使馆的会计兼打字员布尔西科,女主人公原型是中国京剧演员时佩璞。
这部剧是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以英文创作的,作品很深刻,电影的两位主角杰瑞米·艾恩斯和尊龙也奉献了一流的演技,但是却远远不如《蝴蝶夫人》影响大。不是作品不够好,而是立意不同。一个法国人为了一个中国人自杀了,白种人的优越感没有了。
我参加了很多美国当地的活动,包括春节期间的新年音乐会。在美国主流的一些音乐会上,会唱普契尼的歌剧作品,像《图兰朵》讲的是一个西方想象中的中国公主的传奇故事,还有歌剧版《蝴蝶夫人》讲的是日本人,最后再用中文唱一唱《茉莉花》,音乐会就这样结束了。熟的不能再熟了的老三样:图兰朵,蝴蝶夫人与茉莉花。我在太多的中西场合听到的都是这三个曲子。
让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多一点了解也是很难的。所以我想,对于中国电影能否获得奥斯卡奖这件事我们还是要放平心态,奥斯卡最大的贡献是筛选美国电影文化中不是那么商业的,在思想上又有一定高度的作品。中国电影人也不用太过于追求得到奥斯卡的承认,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因为美国是年轻的历史,又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侧重点与审美,所以就是个游戏与游戏规则的事。当然如果你是电影人,你对后殖民感兴趣,对西方思想很熟悉,也没准可做出非常讨巧的能够获得奥斯卡奖项的电影。
本文作者简介
玉安YuAn,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大众传媒系。曾在美国硅谷担任中国顾问,任职美国国务院翻译官。后效力于《华盛顿邮报》北京和美国《财富》杂志亚洲分部,为美国CNN,《时代周刊》等媒体做过中国事务评论员。其英文小说《欲望俱乐部》被西方多所高校作为教材,并被孤独星球评为到中国前必读的书。更多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