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跨国药企做了多年创新药研发,然后辞职创业,年偶然的机会进入到投资领域,这两年主要以新型投资模式在帮助更多创新型biotech公司的创立与成长。”短短一段话,牛洪森概括了自己这二十余年的经历。
牛洪森
麦科生物医药董事长兼CEO
先后在赛诺菲-安万特和默克任资深科学家、研发主任,、全球CMC新药研发团队主席。~年任美国麦科罗夫医药技术公司CEO,从事国际医药开发和咨询。年回国创立麦科罗夫(南通)生物制药公司,从事人重组蛋白和抗癌新药新药。年加入国鸣投资任医药创投基金董事总经理;创办中美生物医药创业投资促进会和苏比亚中美生物医药交流平台。~组建上海麦科医药技术公司和蓝石资本,从资本投资角度推动中国医药源头创新和国际合作。曾多次作为嘉宾参加同写意论坛讨论。
从著名跨国药企研发专家到一名创业者,从创业者再到做医药投资,他经历了几次身份转变。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一直是个创新医药的追梦者,一直在做一个中国新药开发和制药国际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而他的丰富的经历使得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我们今天的医药发展,并利用自己的经验在中美两地创建一个适用于创新医药的投资创业模式。
“创新学日本”
牛洪森谈到早在十年前就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那时候中国的制药环境比较混乱,97%的药是仿制药,中国是全球原料药供应大国之一,制药企业很少投入真正新药的创制。他希望将来能以自己的专长为中国制药国际化和医药创新发展做些有意义的工作。
牛洪森在工作之余对世界和中国的制药工业和新药研发体系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当时中国制药界有一个著名的口号是“海外学印度,国内学海正”。牛洪森根据自己的体会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海外学印度,国内学海正”加上“创新学日本”的观点。印度制药在上世纪的20多年里走出了一条从大宗原料药出口到成为提供欧美仿制药的成功之路,海正则是中国药企中以原料药出口进军国际制药的成功典范。他介绍道,多年来中国制药走不出国门,在国内主要是仿制药的几千家药业就像是关在一个笼子里相互撕杀。那时中国制剂药在国际规范市场还几乎是零,国内医药创新的环境更是艰难。提倡“创新学日本”是因为早年日本从做me-too创新药开始,逐步发展到成为在全球创新医药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中国创新医药的一个很好地借鉴。那时很多新靶点和First-in-class原创新药并不是日本发现和首先推出,但日本能很快地跟进研发出followup的第二代第三代me-too创新。多年来世界上销售最好的大药排名前10名中总有三四个是日本人最早开发而通过授权由国际大公司成功推向全球市场。如今日本几家大型药企也已经成为能与其他跨国巨头并驾齐驱的企业。
牛洪森表示,这两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迈向现代化创新医药的步伐已经启动,而今天正在走的也正像是20多年前日本和美国新型生物制药曾走过的创新之路。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以创新为己任的新型Biotech公司和在创新研发方面有所作为的国内传统制药企业。这其中很多海归或独立创业或加入本土医药公司为中国新药创新带来了国际视野和新理念。
他说,近几年来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进展,尤其是在新靶点机制,抗体药物,肿瘤免疫,细胞疗法,基因技术等等,为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与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的真正医药创新才刚刚起步,很多企业和创业者还缺少资源和经验。很多资本在健康领域过去可能更多地我国著名白癜风专家白癜风健康园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