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小说 >> 正文 >> 正文

荐读你好,亲爱的翻译官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0/5/7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 http://m.39.net/pf/a_4781522.html

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自己本想周游世界,但又怕语言不通!不必担心,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神奇的职业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难题。而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翻译官”。

甘夫画像

历史上的那些优秀翻译官

甘夫(西汉):精通西域语言

加分技能:翻译界最会玩狙击的人,自带“保镖”属性。

翻译战绩:跟随张骞出使西域,被汉武帝授为“奉使君”,千古留名。

玄奘法师(唐朝):精通梵文

加分技能:博学明辨,耐力强。

翻译战绩:取经归来,主持翻译经论75部,总计卷,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

玄奘法师画像

马欢(明朝):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

加分技能:当得了“驴友”,写得了专著。

翻译战绩:跟随郑和三下西洋,兼任中华文化传播大使,著有《瀛涯胜览》。

马欢画像

和珅(清朝):精通满语、蒙语、藏语

加分技能:善于处理外交问题。

翻译战绩:用多种文字帮助乾隆拟定诏书、翻译少数民族地区的奏文等。

和珅画像

翻译官究竟是个多大的官?

要想知道翻译官的官职到底有多大,那得先了解各朝各代的翻译机构及其设置才行。

周朝: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周朝翻译人员的称呼和工作范围都是固定的。负责东方少数民族翻译业务的人员被称为“寄”,负责南方的被称为“象”,负责西方的被称为“狄鞮”,负责北方的被称为“译”。

汉朝: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了主管少数民族与外国事务的部门——大鸿胪,其中专门负责翻译的官职称为“译官令”(也称“九译令”)和“译官丞”。

魏晋:翻译人员隶属于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的中书省,称为“直中书译语”。

南北朝: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的尚书省增置了“译令史”,以助鲜卑族官员管理朝廷。

唐朝: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的中书省下设处理“四方蛮夷纳贡”事宜的“通事舍人”。

宋、辽、金:分别有“润文史”“译史”“通事”。

元朝:可称为“口译者”,蒙古语称之为“怯里马赤”,但并不是正式编制的官职。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设会同馆,明成祖朱棣在京城设四夷馆,都是专门负责笔译。翻译人员被称为“译字生”“通事”。

清朝:光绪年间于驻外使馆内普设“通译官”,负责翻译之事。晚清闭关锁国,不注重翻译人才的培养,官府需要翻译时,只能从官派留学生中寻找。

了解完古代翻译官的称呼及翻译机构的设置,你是不是觉得古代翻译官还蛮受重视的,应该位居高职呢?这么想你就错了。就拿汉代的译官令来说,在汉代,“令”是指县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一直到清朝初期,翻译官的职级依旧没有上升,一般为七、八品。虽然清朝光绪年间的头等通译官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也只是正五品,而且只能有一位。所以,重视归重视,但翻译官的地位确实不算高。

即便如此,翻译官还是被委以重任,比如接待各民族、各国家的使臣,或者替国家出使他国,从事外交活动等。

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滋生出了翻译官这一职业

翻译官是个高危职业

在古代,翻译官不仅官职不高,而且还是个高危职业。

早在汉代的法律中,就有对翻译人员的处罚条文。如果翻译人员乱翻译,导致对少数民族或者他国犯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或者被错判死罪,那么翻译人员也会相应地被处以刑罚,而且是最重的一种劳役刑。

当然了,古代翻译官所面临的危险不只是翻译错被惩罚而已。那些需要跟着外交使节去遥远异乡的翻译官,他们的工作风险系数才叫高——大漠戈壁、雪山草地,风餐露宿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翻译官,不但需要强壮的体魄,还需要练就一身好武艺。咱们就拿张骞的随从翻译甘夫来说一说。

公元前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如此高级别的外交、探险兼考察项目,汉武帝当然要配备最优质的团队了。这时,汉武帝突然想到了岳父家的老奴甘夫。同样都是奴隶,但可别小瞧甘夫。《史记》中记载,甘夫不但精通西域语言,而且还习得一身好武艺,尤其善于射箭,简直就是一名特种兵级别的狙击手。

当时,张骞的大部队从陇西出发,刚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的骑兵队俘虏了,遭到了多年的软禁。后来,大家趁着匈奴内乱逃了出来,重新踏上了西去的道路。西去之路十分艰苦,一会儿是大漠戈壁,一会儿是白雪皑皑,沿途人烟稀少,水资源奇缺,不少随从因此死在了途中。

好在有甘夫在,他总能在绝境之时射杀禽兽来充饥,帮助张骞渡过难关。可以说,如果没有甘夫的忠诚护主和出生入死,张骞极有可能葬身于荒漠之中,那么玉门关以西的世界对于汉朝人来说,可能永远都是个谜。

翻译官知识大考验

问题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官出现在什么时候?

唐玄奘回答:阿弥陀佛。前面已有介绍,我国古代最早的翻译官出现在周朝。周王朝的疆域周边有许多语言各异的少数民族,为了便于相互交流,于是就有了翻译官的出现。不过,当时这种职业并不叫翻译官,而是叫“寄”“象”“译”等。后来,佛经的译者在周朝翻译官的“译”字前加上了“翻”字,这才有了“翻译”的叫法,并一直流传至今。

问题二:在古代,如果遇到翻译官自己也听不懂的语言,他们该怎么办?

马欢回答:只能一个人比划,另一个人猜。不过,我们有一种更专业的方法——重译法。我讲一件周王朝的事儿吧。当初交趾国南部有个叫“越裳”的国家,想向周朝进献一种白色的野鸡。就这样,越裳国找了三个翻译官带上白色的野鸡出发了。但奈何越裳国和周朝的语言差别巨大,三个接近崩溃的翻译官辗转翻译,经过了一个类似“越裳语—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河南话……周朝语”的翻译过程,最终才翻译成功。

古代西方国家也有翻译官

在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左一就是陪同的翻译官

徐光启是明代的官员,但不是翻译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设立同文

他搞翻译纯粹是出于兴趣。他跟利玛窦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

等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理》等书,事业至此才真正步入正轨

堪称中国古代看西方的第一人

来源:《青少年科苑》年11月黄志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