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詩詞王建平《詩從史記出發》選輯2
皇後·太後·太皇太後9
一九五年公元前,劉邦駕崩命歸天。
呂雉操政分宮女,劉邦子侄分賞完。
竇氏被分去代國,代王一見最愛憐。
生下劉啟嫡長子,皇後之位可登攀。
再生幼子名劉武,竇氏內心最喜歡。
此後竇氏得重病,雙目失明姿色減。
全力為武來斡旋,梁王之位得升遷。
梁國地博多沃土,最為富庶在國間。
劉恒在位為皇後,恪守婦道謹慎言。
劉啟即位做太後,皇帝之母貴無邊。
從此行事無顧忌,朝政之事插手管。
惟命是從劉啟孝,頤指氣使母難纏。
漢朝初立多瘡痍,黃老學說應企盼。
社會發展奔向前,無為而治顯缺憾。
景帝劉啟尚儒學,儒家思想得發展。
太後公開來反對,打壓儒生狠手段。
儒家博士轅固生①,蔑評《老子》②太後前。
太後一聽怒火起,將之扔進野豬圈。
幸得景帝多仁慈,偷偷給他送寶劍。
刺殺野豬保性命,幸免一死逃劫難。
武帝劉徹稱帝時,太皇太後體仍健。
申公③傳《詩》世聞名,竇嬰接之來長安。
舉薦趙綰④和王臧⑤,申公高徒為朝官。
儒學高才多培養,擬把學府明堂⑥建。
太皇太後知此事,隨即趕至皇帝前。
嚴厲斥責訓劉徹,再罷竇嬰丞相官。
明堂當即被廢除,迫令趙綰命歸天。
王臧被逼自殺亡,儒學臣僚均罷免。
袒護縱容子劉武,尤為過分不一般。
劉啟即位第四年,梁王劉武去覲見。
景帝設宴來款待,氣氛熱烈酒至酣。
劉啟忽言千秋後,無上尊位劉武傳。
竇氏本對武偏袒,心花怒放聽此言。
竇嬰直言忙相諫:高祖天下父子傳;
不合體制傳梁王,萬望再議在朝間。
竇氏恨嬰壞好事,宴後即把竇嬰貶。
吳楚之亂被平叛,梁王劉武功在前。
不可一世日驕橫,總想繼位了心願。
言警稱蹕⑦出入行,大興土木宮苑建。
府庫存錢近萬億,私鑄兵器無數件。
朝廷公卿皆焦慮,竇氏再言帝位傳。
劉啟不敢抗母意,跪地稱是百官前。
袁昂上書舉大義,皇位傳子力勸諫。
不久袁昂被刺殺,勸諫之臣皆死完。
數十重臣死狀慘,龍顏震怒嚴查辦。
梁國之內緝凶手,查出劉武兩高參。
幹將羊勝⑧公孫詭⑨,謀殺大臣推責難。
劉武情知事泄露,命之自殺求過關。
劉啟再欲查劉武,竇氏百般來阻攔。
後宮之內日夜哭,以死相逼不進餐。
景帝無奈不深究,適才止啼露歡顏。
劉武病死罵劉啟:汝殺吾兒是必然!
劉啟安排梁國事,劉武五子全封完。
怎奈五子無德行,作惡多端遭謫貶。
封國接連被撤銷,香火無續此脈斷。
枉自竇氏費心機,終有報應天責譴。
注釋:
①轅固生:名轅固,生為稱號,齊(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人。治《詩》頗有造詣,創西漢今文詩學之齊詩學,齊人講《詩》都依其見解。景帝時任博士,曾與竇太後就《老子》而辯儒、道兩家之優劣,貶道揚儒,為太後所怒,欲殺之,幸得景帝暗中相救方才活命。以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後因病免。
②《老子》:又稱《道德經》,東周春秋末期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其精髓是樸素的辨證法思想,主張無為而治,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③申公:申培,魯(今山東曲阜)人。受《詩》於齊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詩》於荀子,故申培為荀子的再傳弟子,創西漢今文詩學之魯詩學。曾與高祖弟劉交為同窗,劉交封為楚王後,至楚輔佐,並教授劉郢客,劉戊。劉郢客以師禮待之,然劉戊繼位後,卻虐待申公。申公以此為恥,回魯授《詩經》。王臧、趙綰為其弟子。
④趙綰:申公弟子,西漢儒生。漢武帝時官拜禦史大夫,推行獨尊儒術。後因觸犯太皇太後竇氏被罷官,死於獄中。
⑤王臧:(?-公元前年),蘭陵(今山東蒼山西南)人,申公弟子,西漢儒生。漢武帝時官拜郎中令,推行獨尊儒術,貶斥黃老之學,與趙綰建議設立明堂、封禪等事。因觸怒竇太後,被罷官,死於獄中。
⑥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
⑦言警稱蹕:古代帝王出行時,出動警衛護駕,並且清道以禁止行人。
⑧羊勝:(?-公元前年),齊國人。投梁王劉武門下。袁盎等臣勸阻景帝傳位給梁王,梁王與羊勝與公孫詭等謀刺袁盎等人。景帝追究此事,遣使至梁國捕羊勝等。梁王不得已,令羊勝、公孫詭自殺。
⑨公孫詭:(?-公元前年),齊國人。為人聰慧多奇詭之計。投至梁孝王劉武門下,官至中尉,號公孫將軍。與梁王等謀刺袁昂等朝廷重臣,事發後被迫自殺。
金屋藏嬌”的童話10
劉徹幼時招人喜,館陶公主尤寵溺。
公主女兒名陳嬌,青梅竹馬長一起。
一日領著倆孩子,笑把阿嬌許與妻。
劉徹隨口就回答,娶了姐姐金屋砌。
劉徹封為膠東王,四歲冊立邑千裏。
當時劉榮是太子,劉榮母親為栗姬。
為女阿嬌擇夫婿,劉嫖尋機婚事提。
找到栗姬攀婚姻,誰知栗姬一口拒。
再找王娡定親事,二人聯手施毒計。
毒招連連都生效,劉榮被廢劉徹立。
陳嬌名正太子妃,劉嫖揚眉順心意。
劉徹登基封皇後,金屋藏嬌貴無比。
劉嫖後宮本橫行,女兒封後更無忌。
劉徹稱帝恃首功,貪求索取無境地。
皇後陳嬌太任性,驕蠻嫉妒不講理。
天生缺陷不生育,輝煌金屋裂縫隙。
一三五年①漢武帝,前往灞上去奠祭。
回宮順路探皇姐,平陽公主②獻歌妓。
歌妓名為衛子夫③,美貌絕倫舞翩兮。
一見鐘情帝欣喜,隨即帶回後宮去。
歌妓美女衛子夫,出身貧賤地位低。
母親衛媼④做奴僕,父親鄭季⑤為小吏。
父母私通生兒女,其中衛青⑥是弟弟。
兄妹幾個隨母姓,山西臨汾出生地。
天外有天人外人,子夫入宮不順利。
後宮嬪妃難勝數,美貌絕倫多才藝。
子夫不久被遺忘,申請遣送出宮去。
武帝聞訊召身邊,寵愛有加不分離。
皇後陳嬌受冷落,嫉妒子夫纏皇帝。
宮中哭鬧似潑婦,幾番自殺被救起。
劉嫖愛女心更急,平陽侯府報仇隙。
衛青被逮幸得救,皇帝聞訊出詔諭。
下詔衛青進京城,平陽馬童升官級。
先做隨從護皇帝,不久朝廷官員提。
寵妃子夫封夫人,直逼皇後尊位去。
至此金屋實亡沒,皇後母女施詭計。
不肯罷休出蠢招,請來女巫念咒語。
燒香點火祭鬼神,穢言惡語罵仇敵。
不惜一切求翻身,再學媚術迷皇帝。
陰謀暴露龍顏怒,決心擺脫此母女:
女巫首領斬首級,與事諸人進牢獄;
姑母劉嫖斷關系,任其長跪不饒惜;
罷黜皇後陳阿嬌,囚禁長門⑦淒涼地。
至此母女全盤輸,藏嬌金屋無處覓。
注釋:
①一三五年:公元前年。
②平陽公主:漢景帝劉啟與皇後王娡的長女,漢武帝劉徹的同胞姊。嫁給曹參之後平陽侯曹壽。
③衛子夫:(?-公元前91年),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後。原為平陽公主的歌女,被漢武帝臨幸後帶入宮中。生下皇長子劉據後被立為皇後。劉據遭江充等人巫蠱陷害,皇後亦不能自明,自殺。後漢宣帝劉詢以皇後禮重新厚葬她,追諡號曰思,史稱孝武衛思後。
④衛媼:平陽侯府的僕人。生四男三女,長女衛君孺,嫁太僕公孫賀;次女衛少兒,為霍去病之母;三女衛子夫,為漢孝武帝劉徹的皇後;生子衛青,為西漢大將軍。另外三子為衛長君,衛步和衛廣。
⑤鄭季:是一個縣吏,在平陽公主家做事時,和衛媼私通,生下衛青。
⑥衛青:(?-公元前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皇後衛子夫胞弟。能征善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作出重大貢獻。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封關內侯,長平侯。拜大將軍,大司馬。諡號烈。
李廣,一座聳立的高峰11
李廣①敦厚不善言,身材高大胳膊圓。
軍事謀略有特長,騎馬射箭堪精湛。
武騎常侍②十六歲,一生戎馬五十年。
征戰無數騁沙場,軍事楷模人稱贊。
一四四年公元前,匈奴攻下雁門關。
前鋒直入逼上郡③,李廣率軍駐此間。
騎兵巡探被射殺,廣率百卒去追趕。
適逢匈奴千餘騎,擺開陣勢列隊嚴。
敵眾我寡士卒驚,李廣鎮定面色坦。
下令行至敵陣前,大搖大擺卸馬鞍。
匈奴將領騎白馬,欲將李廣之部探。
李廣一箭射之亡,歸來睡臥大草原。
匈奴見此增戒備,疑有大軍伏身邊。
不敢輕舉妄動手,怕入漢軍埋伏圈。
恐在深夜遭突襲,忙趁夜色逃遁遠。
眾人醒來天已亮,重置馬鞍軍營返。
多年率兵駐邊關,大將李廣威名傳。
匈奴譽之“飛將軍”,敵兵敬重亦稱贊。
李廣統兵極簡單,約束軍隊不苛嚴。
兵士安逸無負擔,人人爭相效死前。
官兵一心能攻堅,遠近聞名“李廣團”。
然而無人能效仿,李廣做將無人攀。
率軍出征少水糧,吃喝都是士兵先。
若非士兵全吃過,一口不食水不沾。
統兵為將極清廉,朝廷賞賜全分完。
家中從無多餘財,絕不以此充家產。
善待將士若父子,事事率先做垂範。
德行高尚樹權威,人格高峰難企攀。
一二九年公元前,四路大軍得欽點。
分兵擇路攻匈奴,李廣之部損失慘。
單於下令定活擒,仰慕將軍名聲賢。
李廣負傷被生擒,擇機奪馬回長安。
損兵折將罪當斬,以錢贖罪平民貶。
回鄉隱居常打獵,一日遊獵在藍田。
酒後深夜眼迷離,突然草中猛虎現。
搭箭在弦挽弓滿,射中猛獸不失偏。
次日召人抬猛虎,方知箭射巨石間。
半支箭鏃沒入內,但凡見者皆驚歎。
一二八年④再奉召,赴任右北平郡⑤縣。
匈奴聞之遠躲避,數年之間不回還。
一一九年⑥再請纓,隨大將軍赴前線。
年逾六十武帝憂,秘囑衛青擇機變。
本任前鋒伐匈奴,臨行調換右翼官。
無法抗旨心憤懣,路中迷途誤時間。
衛青派人責李廣,帶來幕僚受審判。
廣稱部下無罪過,全部責任己承擔。
自言此事乃天意,不將他人來埋怨。
只因年邁不堪審,拔刀出鞘自了斷。
死訊傳出全軍傷,百姓得知悲難言。
垂淚流涕哭李廣,痛失良將皆哀怨。
不令而行受擁戴,忠誠榮譽永流傳。
桃李花香果味美,下自成蹊終無言。
注釋:
①李廣:(?-公元前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葉堡鄉)人。漢文帝時為中郎,景帝時連任七郡太守,武帝時為中央宮衛尉,任驍騎將軍隨衛青出擊匈奴,被俘後逃回。再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稱之為“飛將軍”,不敢進犯。公元前年隨衛青出征攻伐匈奴,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耽誤戰事,被衛青責備,憤愧而拔刀自刎。
②武騎常侍:官職名,侍衛皇帝車駕遊獵。
③上郡:戰國時魏始置,秦漢沿置。郡治膚施縣,在今陝西榆林市南。
④一二八年:公元前年。
⑤右北平郡:戰國時燕始置。西漢時郡治平剛縣,今遼寧省淩源市西南。是漢代防禦匈奴的北方重要邊郡。
⑥一一九年:公元前年。
風流才子司馬相如12
司馬相如①成都人,文學天賦造詣深。
金錢謀得郎官位,侍奉景帝展學問。
怎奈景帝不愛詩,相如辭官日消沉。
梁國結交眾雅士,《子虛賦》②作天下震。
梁王③謀反事件後,相如歸家極困頓。
家道衰微四壁空,衣食無著難生存。
縣令王吉敬相如,安排都亭暫棲身。
每日恭謹去拜訪,相如稱病不出門。
臨邛④財主卓王孫⑤,聞訊設宴請貴賓。
幾百客人全到齊,惟缺司馬相如君。
縣令親自上門請,相如勉強才動身。
相如現身眾人傾,雍容閑雅超凡塵。
酒酣飯飽興致高,縣令親自捧瑤琴。
懇請相如助酒興,撫琴一曲願拜聞。
相如彈奏天籟音,驚動窗後一知音。
卓家明珠卓文君⑥,才貌雙全大美人。
文君丈夫剛去世,得見相如聆琴音。
才子撫琴一曲罷,才女已暗托芳心。
相如再奏《鳳求凰》⑦,表明心意示文君。
文君深夜出卓府,義無反顧同私奔。
為求生計開酒肆,當壚賣酒卓文君。
相如打雜洗碗盤,酒保之衣穿在身。
卓家財產數不盡,侍從車騎皆成群。
豪奢之門出敗女,王孫恥之難出門。
武帝遊獵上林苑,讀《子虛賦》極悅心。
慨歎作者有妙筆,恨不相逢此生尋。
得知相如同世人,立刻召見司馬君。
相如再作《上林賦》⑧,諷諫天子寓意深。
子虛烏有亡是公⑨,司馬虛構此三人。
諸侯會獵大場面,天子遊獵更奢淫。
天子思悟發感慨,奢侈淫樂只傷民。
遊獵之地農田墾,回歸正道天下順。
武帝讀後大悅之,立擢相如進仕林。
任使節赴西南夷⑩,途徑蜀地暫歇身。
太守郊界親迎接,縣令開道威凜凜。
臨邛父老登門拜,奉上牲畜美酒醇。
卓家門庭耀光輝,感慨萬千卓王孫。
千金厚禮贈女兒,悔不早嫁卓文君。
當年當壚沽酒人,如今帝前一重臣。
風流才子有異稟,千古辭賦第一人。
注釋:
①司馬相如:(約公元前年-約公元前年),字長卿,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漢景帝時任武騎常侍,武帝時任中郎將。為西漢大辭賦家及漢賦的代表,後人稱之為賦聖。代表作品《子虛賦》、《上林賦》,詞藻富麗,結構宏大。與卓文君私奔,傳一段愛情佳話。
②《子虛賦》:為司馬相如所作,此賦與《上林賦》相呼應銜接構成姊妹篇,是漢賦正式確立的標志性作品。
③梁王:梁孝王劉武,多招賢納士並禮遇之,從而門下人才濟濟,有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人。
④臨邛(qióng):古縣名,治所在今四川邛崍。以產鹽、冶鐵著名。
⑤卓王孫:蜀郡臨邛人,以冶鐵致富,家有萬金,富可敵國。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美貌非凡,文采出眾,與司馬相如互相愛慕。但卓王孫強烈阻撓。
⑥卓文君:卓王孫之女,美豔才絕,精通音律。司馬相如過飲於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勇敢與相如私奔。後相如富貴,產生棄妻納妾之意。文君作《白頭吟》以示決絕,又作《怨郎詩》。相如羞愧,不再提納妾之事。
⑦《鳳求凰》:傳說是漢代辭賦大家司馬相如的古琴曲。司馬相久慕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於是奏了一首《鳳求凰》,以示求偶之意。
⑧《上林賦》:《子虛賦》的姊妹篇,漢賦大家司馬相如的代表作。作品描繪了上林苑宏大的規模及天子率眾臣在上林狩獵的場面,氣勢昂揚,恢宏巨麗。
⑨子虛烏有亡是公:子虛、烏有、亡是公,是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三個主人公。
⑩西南夷:漢代對分布於今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和甘肅南部廣大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
戰神衛青13
西漢邊境不平安,匈奴掌握主動權。
屠殺邊民掠財物,制造摩擦不間斷。
漢朝和親謀平安,絲綢美女送不完。
煞費苦心耗財力,卻少戰勝匈奴返。
武帝起用衛青後,勝敗記錄才改觀。
反擊匈奴第一戰,四路大軍奔前線。
輕車將軍①無斬獲,騎將②損兵超七千。
驍騎李廣被俘虜,惟獨衛青得勝還。
一二七年③第二戰,衛青率軍邊界線。
河套④一帶擺戰場,攻擊白羊和婁煩⑤。
斬獲匈奴數千人,繳獲牛羊上百萬。
樓煩白羊王逃跑,河套版圖歸西漢。
一二四年⑥第三戰,作戰部署重新頒。
挺進沙漠七百裏,衛青神兵降敵前。
匈奴首領右賢王⑦,猝不及防酒正酣。
落荒而逃棄萬人,丟下牛羊超百萬。
衛青憑借戰功赫,最高統帥在軍前。
三個幼子被封侯,增加食邑超八千。
衛青對此看得淡,誠懇對帝來建言:
取勝仰仗陛下佑,官兵拼死戰前線。
武帝明了衛青意,手下戰將均欽點。
有功將領全封侯,加官進爵邑上千。
衛青為將求獎賞,功勞一人不獨貪。
愛護兵將如父子,激勵部隊再勝戰。
一一九年公元前,衛青再把匈奴反。
李廣本來任前鋒,臨陣衛青來調換。
前鋒換做公孫敖,李廣調為右翼官。
中途迷路失良機,自殺謝罪死得慘。
李廣幼子名李敢⑧,父親自殺痛心間。
耿耿於懷難消除,怨恨衛青把父換。
尋機報複擊衛青,衛青挨打手不還。
此事對外不聲張,緘口不言護李敢。
赫赫有名大將軍,心胸開闊待人寬。
出身貧寒性質樸,克盡厥職戰前線。
七戰七捷攻匈奴,漢朝聲威史無前。
名垂青史耀光輝,戰神之稱不虛傳。
注釋:
①輕車將軍:公孫賀(?-公元前91年),字子叔,北地義渠(今寧縣)人。漢武帝時曾七任將軍,兩次封侯,官拜丞相。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戰功顯著,為西漢抗擊匈奴勝利做出了不朽貢獻。後因巫蠱之禍死於獄中,被滅族。
②騎將:騎將軍公孫敖,義渠人,衛青好友,以郎事景帝。先後四次當上將軍,又每每將功補過,贖為庶人。後牽涉進巫蠱案,被滅族。
③一二七年:公元前年。
④河套:指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秦朝曾派蒙恬率軍將匈奴逐出河套。秦末匈奴又占領河套。
⑤白羊和樓煩:匈奴汗國的臣屬部落。
⑥一二四年:公元前年。
⑦右賢王:匈奴貴族封號。二十四長之一,在右部諸王侯中地位最高。
⑧李敢:飛將軍李廣幼子。以英勇著稱,隨驃騎將軍霍去病征戰。因功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因父親之死對衛青懷恨在心,擊傷衛青。但衛青沒有聲張。後李敢至甘泉宮狩獵,被霍去病射殺。
蘇武牧羊14
一〇一年公元前,西漢王朝勝大宛。
單於攣鞮且鞮侯①,害怕漢朝會發難。
致信武帝稱臣子,釋放使節把禮獻。
武帝聞言很感動,派出漢朝使節團。
蘇武②持節③中郎將④,張勝⑤同行做副官。
募士斥候⑥百餘人,一行抵達匈奴前。
單於攣鞮極傲慢,視為西漢進貢般。
使團發現被蒙騙,表達友好是謊言。
緱王⑦虞常⑧想降漢,找到張勝密謀算。
欲劫且鞮侯母親,作為人質談條件。
不料密謀被泄露,單於迅速滅反叛。
斬殺緱王一幹人,生擒虞常來審判。
虞常被審供張勝,整個使團受牽連。
單於逼迫使團降,羞辱武帝與西漢。
蘇武拒降拔配劍,自殺未成血滿面。
單於敬佩武忠烈,專人侍奉把藥端。
蘇武痊愈又被勸,劍刀直逼喉嚨邊。
面不改色心不跳,直面死亡不躲閃。
冰天雪地扔地窖,斷食絕水好幾天。
蘇武齧雪吞氈毛,忠烈不降仍依然。
單於不甘再施計,放逐蘇武北海⑨岸。
一群公羊給他牧,公羊產崽方可還。
茫茫北海無人煙,羊群之中避嚴寒。
掘鼠充饑飲積水,思家念國受熬煎。
李陵⑩奉命去勸降,故人相見淚漣漣。
蘇武家事俱相告:兄弟自殺去陰間;
老母去世葬陽陵,夫人改嫁走得遠;
兒女生死不可知,家破人亡好淒慘。
蘇武自述為人臣,無功無德在聖前。
幸蒙皇帝不嫌棄,封侯進爵又升遷。
自忖無以效朝廷,斧鉞湯鑊亦甘願。
李陵慨歎武義士,羞愧難當別武還。
轉眼過去十九年,匈奴西漢要和談。
西漢提出還蘇武,匈奴謊稱到陰間。
使節言帝射飛雁,蘇武傳書求救援。
匈奴一看難隱瞞,釋放蘇武把國返。
出使之時正壯年,歸來須發皆斑斑。
匈奴利誘不動搖,家族罹難心不變。
誓死忠烈持符節,牢記使命在心間。
西漢王朝好忠臣,愛國氣節代代傳。
注釋:
①攣鞮且鞮侯:(?-公元前96年),伊稚斜單於之子,匈奴第九任單於。初嗣位時與漢交好,後益驕,拘漢使蘇武,徙之北海牧羊。又收降漢將李陵。
②蘇武:(公元前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帝時為中郎將。公元前年奉命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曆盡艱辛而不屈。留居匈奴十九年後歸漢。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賜爵關內侯。
③持節:節是中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征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節的使臣,就代表皇帝親臨,可行使權利。
④中郎將:漢朝武官名,負責掌管皇家衛隊。
⑤張勝:漢朝派往匈奴與蘇武同行的副中郎將。
⑥募士斥候:募士,招募來的士卒;斥候,負責偵察的人員。
⑦緱(gōu)王:匈奴昆邪王姐姐的兒子,與昆邪王一起降漢,後又重歸匈奴。
⑧虞常:原是漢將衛律手下,隨衛律一起投降匈奴,卻遭匈奴冷落。與漢使張勝交好,因密謀反叛匈奴,事敗後被殺,此事牽連到張勝及整個漢朝使團。
⑨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
⑩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李廣之孫。精於騎射,厚愛士卒,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公元前99年,率部卒接應貳師將軍李廣利,被單於八萬大軍包圍。李陵軍奮擊殺傷匈奴萬餘人,終至兵矢皆盡。李陵自覺無顏回漢,遂降匈奴。漢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系。
張騫出使15
郎官張騫①侍劉徹,奉旨出使月氏國。
武帝意在聯月氏,南北夾擊匈奴破。
長安出發百餘人,隴西邊郡入汗國②。
旋即全部成俘虜,西域③之行路坎坷。
張騫魁偉貌英俊,豪爽正氣性達豁。
俘虜營裏不卑亢,吃喝自在很活絡。
尋機宣揚漢文化,民族和睦好處多。
匈奴欣賞張騫才,美女嫁之過生活。
張騫不忘漢王朝,使命牢牢記心窩。
匈奴監視漸松懈,擇機逃離出汗國。
隨同逃出堂邑父④,相依為命走沙漠。
茫茫戈壁雙腿行,多少磨難經曆過。
終達大月氏王國,二人欣喜淚婆娑。
王國之內地肥沃,田園豐澤民安樂。
無憂無慮無戰火,匈奴之仇早泯沒。
張騫勸王複舊仇,苦心遊說無結果。
留待月氏一年多,夢寐以求歸祖國。
繞道南行翻蔥嶺⑤,昆侖山脈險跋涉。
不料途中遇匈奴,再次被俘一年多。
單於死後汗國亂,張騫二人方逃脫。
張騫出使十三年,曆盡艱難終歸國。
親身親曆所見聞,詳細報告帝劉徹:
西域政治和軍事,風土人情及城郭;
西域人民很友好,善待漢使為上客。
河西走廊歸漢後,西域之行無阻塞。
張騫請纓再出使,西域諸國來聯絡。
率領部下三百人,牲畜絲綢財物多。
互通往來建友誼,先進文化廣傳播。
自此西域路暢通,駝鈴聲聲響大漠。
使者絡繹往返行,絲綢之路⑥不寂寞。
互換商品和技術,各國人民得惠澤。
漢朝使者豎旌旗,張騫之幟永不落。
注釋:
①張騫:(約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兩次出使西域,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著重大的貢獻。官至太中大夫。封博望侯。
②汗國:匈奴汗國。
③西域:狹義上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等。
④堂邑父:本為匈奴人,戰爭中被俘,被釋後加入漢軍。公元前年,隨張騫出使西域,是張騫的助手和向導。和張騫一起被匈奴人所抓,最後整個使隊僅有他和張騫二人回國。被封為奉使君。
⑤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⑥絲綢之路: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昂立於曆史的正義舞臺16
公元前之九九年,腐刑①處置司馬遷②。
“汙蔑主上”罪加身,一幫佞臣是高參。
如此迫害為什麼,只為李陵道公言。
《從史出發》③主正義,傅老感慨扼腕歎。
李廣之孫名李陵,騎馬射箭都精湛。
厚愛部下人品好,官兵敬仰都稱賢。
楚地兵士率五千,駐守張掖④和酒泉⑤。
驍勇善戰眾將士,抗擊匈奴來侵犯。
李陵請戰擊匈奴,孤軍挺進浚稽山。
肯特山⑥下遇強敵,以寡敵眾勢危難。
李陵親自布兵陣,兩個梯隊配合戰。
此次交鋒大捷勝,斬殺匈兵好幾千。
單於震驚調外援,增兵人數超八萬。
大肆進攻剿李陵,左右夾擊楚兵團。
李陵頂住敵強攻,拼死征戰鬥志堅。
官兵死傷雖慘重,仍斬匈奴兵三千。
李陵率軍殺血路,且戰且退蘆草間。
緊追不舍且鞮侯⑦,茂盛草場放火燃。
李陵殘部出火海,退進樹林肉搏戰。
疲憊將士傷痕累,又殺悍敵好幾千。
單於此時已猶豫,怕入漢軍埋伏圈。
如此驍勇不懼死,只恐身後有強援。
雙方對陣好多天,李陵處境愈危險。
不料此時出叛卒,軍中虛實暴露完。
單於率兵再血戰,李陵被逼進深山。
遮天蔽日射箭矢,巨石滾落向下翻。
當夜李陵率兵士,向南突圍被追趕。
李陵被俘戰士死,餘部僥幸回邊關。
李陵深入敵腹地,朝廷上下明在前。
寡不敵眾被包圍,中央政府也了然。
初始捷報頻頻傳,朝野歡慶都稱贊。
寡不敵眾被俘虜,文武臣僚痛責譴。
面對譴責聲一片,司馬憤慨又心酸:
穩坐朝堂諸高官,榮華富貴享在前;
滿口仁義孝悌言,平素效忠掛嘴邊;
卻對忠良來構陷,投井下石為哪般?
皇帝欽點司馬議,司馬開口就直言:
李陵孝順敬父母,善待官兵兄弟般;
奮不顧身先士卒,沙場征戰急國難;
只因敵我懸殊大,不幸失敗非所願。
司馬接著說戰況,入情入理證據全:
李陵率兵五千人,強敵人數超八萬;
轉戰千裏被圍困,矢盡路絕搏空拳;
盡管被俘仍忠國,自古名將也少見。
此言一出武帝怒,立審司馬要嚴判。
若按法律從輕判,必繳贖金要上萬。
司馬清廉積蓄薄,哪有巨金來贖還。
只好屈身受腐刑,任人宰割號蒼天。
遭受酷刑痛醒後,司馬思考羞辱觀:
最高品格不辱祖,不能屈膝要尊嚴;
酷刑拷打穿囚服,甚至肌膚肢體殘;
最為可恥是腐刑,受辱至此最不堪。
一代巨匠司馬遷,學識越深痛越顯。
朝代更迭認識深,羞辱含義有獨見。
如今猛虎入牢籠,搖尾乞憐也枉然。
刑前本應尋短見,怎奈書稿未寫完。
《史記》中華之寶典,民族光輝照人間。
天地有道人有道,司馬之死重泰山。
回首曆史堪為鏡,感謝傅老《出發》版。
以古鑒今看未來,做人做事意深遠。
注釋:
①腐刑:是閹割男子生殖器、破壞女子生殖機能的一種殘酷肉刑。
②司馬遷:(公元前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接替父親司馬談之位做了太史令。公元前年開始動手編寫《史記》。公元前99年因替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遭受腐刑。獲赦出獄後,發憤著《史記》。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③《從史出發》:特指《從史記出發》,作者傅劍仁。
④張掖:張掖郡,原為匈奴昆邪王地,漢武帝時分酒泉郡東部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西漢後期治觻(lù)得縣(今張掖市甘州區西北)。
⑤酒泉:酒泉郡,原為匈奴休屠王、渾邪王地,轄黃河以西。漢武帝時置酒泉郡,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
⑥肯特山:中國漢代稱狼居胥山,位於蒙古國北部中央省和肯特省,是蒙古的聖山。
⑦且鞮侯:匈奴單於攣鞮且鞮侯。
以詩歌的形式解讀曆史
白瑪曲真/文
前不久收到王建平先生寄來的他的著作———《詩敘從史記出發》,讓我開始走進曆史。細細品讀,感慨萬千。《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刻畫人物和敘事的藝術,堪稱後世的典範。說真的,我喜歡閑暇時寫點詩歌,抒發一下自己隨意的心境,但是對中國的曆史了解甚少,所以對此書不敢班門弄斧發表什麼評論,在眾多曆史學家面前更談不上什麼見解,只能作為一個讀者真真切切地談一點自己的讀後感罷了。
詠史詩體兼文史,屬於一種邊緣詩歌,寫作難度較大,目前寫這種文體的作者比較少,而王建平先生能在詩歌裏把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愛好等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首詩仿佛一個典故,一段史記,這既體現了他在創作上的良苦用心,又顯示了他在詩歌方面的深厚功底:
比鑒魏齊兩國史,君德如何方為賢?
仁義大德古人曰,為政以德孔子言。
勤政為德後人崇,君德在明是關鍵。
君王安邦治天下,處理國是當明斷。
在這幾句詩裏,我們看到了魏齊兩國在君德為賢上的發展和比較,君主勤政開明為德,在治理國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我們感慨君德不同國家命運也會變得不同的同時,重新回味遠去的曆史。
有人曾經評論說:“這部作品以詩歌的形式敘述《史記》,通俗易懂,趣味無窮,解讀曆史可謂匠心獨運,獨此一家。”讀一個民族的曆史,也就是探求其心智和演變,觀山河所以存,觀民生所以養。無數的生命走過他們自己的軌跡,匯成文化的大海,是非功過只能讓後人慢慢去評說罷了。而歲月風雲變幻,時光輪流到今天,曆史早被歲月的海淹沒,只留下平滑的沙灘上,停留著一首無言的歌,在每一個季節隨潮起,隨潮落,而我想說《詩敘從史記出發》就是一首被拾撿起的歌謠,讓我們可以輕輕吟唱。
在詩歌範圍內,“打油詩”也稱為“詩歌”,因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在《詩敘從史記出發》的章節裏,我們很清楚地體味了王建平先生在尊重《史記》原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基礎上,雕琢成的每一句韻腳一致的七言詩。這不僅得到了傅劍仁老前輩的認可,並為本書親寫了前序,又親自題名為《詩敘從史記出發》,大大為該書增添了色彩與光芒。
在今天快速發展的社會裏,許多人屢屢犯下曆史性的錯誤,我希望那些高處不勝寒的群體,能以傅劍仁老師的“以史為鏡、正冠律己、感悟人生、修身行善”為榜樣,做一些利國利民利子孫後代的事。在科技發達社會進步的今天,在繁華喧囂的天空下,人們離文學、離曆史越來越遠,還有誰在堅持著文學的創作,在追逐曆史的足跡,尋找那些典範的曆史人物呢?我相信每個讀者在讀過82章節的七言絕句後,都可以尋找到滿意的答案。
(選自燕趙都市報)
注:《詩敘從史記出發》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全國新華書店發行,是一部敘述《史記》曆史人物和事件的詩集。作者用自己熟悉和喜歡的傳統詩形式分別敘述了《史記》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獨到的見解,另類的視角,通俗易懂的詩句,借國家興亡寄托了作者的所思所感,以揭示君德在明、臣德在公、民德本善及君臣之道在治國理政、推進曆史進步中的積極作用。全書82章、16萬字(詩歌圖文版),淺顯易懂,合轍壓韻,朗朗上口,讓已經黯淡的曆史如影如畫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王建平,詩人、書法家,美國《新文學》雜誌社編委、世界書畫家聯合會會員。男,漢族,年5月出生,原籍河北省無極縣。大学文化,經濟師。河北省國學學會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副秘書長,现代诗歌传媒河北总社副社长。
新文學社《新文學》雜誌編輯部
社長、主編林靜
編委會
王立新、王芳聞、王建平、王恩榮、卞啟立、王傑(兼法律顧問)、王榮發、石京生、白寶良、伊夫、江海清、李一、李本(兼法律顧問)、佘正斌、吳大華、吳永彤、何均、沈健、李悅嶺、李虛白、吳朝陽、宋富盛、李慶華、林靜(山東)、怡凡、秋葉、修中河、修坤、洋闊、徐平、陳金茂、陳昌潤、陳博正、班智奇、秦溯之、陳愛英、馬照雲、陶志強、陶發美、曹浩、雁西、張延昭、張亞軍、程路禹、程勰、董賀、董艷、葉冰、葉春秀、黃慶宏、賀濤、雷一鳴、楊青、楊華、楊貴平、趙力、齊佔海、蔡利華、趙福治、趙進龍、鄧濤、導夫、劉克武、潘建清、劉湘如、劉泰初、嚴力(按姓氏筆畫排名)
名譽社長黃秋遠
名譽編委
黃秋遠、許秋斌、何強、武華安、曾慶佳、林輝、高岸、馮磊
《新文學》公眾平臺是創辦於年的新文學社旗下一份文學藝術類綜合性平臺雜誌,有八個欄目:1、詩歌(散文詩)2、詩詞(辭、賦)3、文章(散文、隨筆、雜文)4、小說、劇本、訪談5、書畫6、音樂7、藝術評論、理論8、翻譯。歡迎海內外文友、藝術家們慷慨賜稿。
《新文學》雜誌公眾平臺投稿郵箱
現代詩歌:lihua
.白芷的功效与作用白癜风咨询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