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我国的影视作品,IP电影、电视剧成为制作新趋势,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你好旧时光》《快把我哥带走》《愤怒的小鸟》等,改编来源涵盖小说、漫画、游戏等多个领域。虽然IP改编在业内来看并不算是新鲜事,但我们却发现以往大多作品的观众反馈却差强人意。那么影视IP化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IP市场火热但成果不容乐观
过去几年,国内影视业“IP热”大行其道,很多作品都是由热门小说、漫画改编而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影视制作公司花重金购买头部IP,但最后却往往遭到观众的诟病。为什么国内影视圈趋之若鹜、重金购买的IP改编作品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IP来源的局限性过强,二是专业改编能力欠缺。
纵观目前的IP改编作品,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编来源和题材的局限性,制作团队所选择的IP以网络小说为主,且其中古装、爱情类型居多,这些改编作品由于局限于某一领域和类型,不仅使得作品无法“出圈”,也极易使核心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二是制作团队对部分知名作者的“谜之信任”所造成的局限性,一些人气作家由于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甚至在只有大纲时作品就已经被制作方预订,却对内容是否适合影视化考虑不足,这样不仅导致没有观众买账,也令新生作家的发展空间被无形压缩。
另外,国内改编作品普遍面临一个困境,就是既没有得到原著粉的欢迎,也不吸引新观众的注意力,而这与内容在跨媒体叙事时所产生的“割裂感”息息相关,主要归咎于国内制作团队有待提高的改编能力。
目前,国内IP改编的合作还只停留在版权买卖上,即大多数作者不会参与后面以作品为核心的IP开发,导致编剧极有可能无法表达出原作的真正意思,比如小说《翻译官》的作者缪娟和《余罪》的作者常书欣,都曾因剧情与原著偏离太远而表达过对影视剧的不满。另外,目前还存在对国外经典作品改编时未考虑当地观众的审美口味而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一些日本小说虽然在国内拥有着超高人气,但改编后却因对两国之间文化、社会、时代差异的“本土化”不够,最终获得了两极的评价
由此可见,如今IP虽然是影视市场的热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sz/1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