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京郊的海淀镇是个美丽如画的地方。这里泉水滮洒四出,这里荷花亭亭玉立,这里树木郁郁葱葱,这里西山层峦叠嶂。
《长安客话》中云:“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选胜也。”镇上的寺庙万铎天籁,镇上的御路修筑平平,镇上的宅第雕梁画栋,镇上的店铺栉比相连。《天咫偶闻》上云:“朱门碧瓦,累栋连甍,与城中无异。”古香古色的大镇上住着质朴、憨厚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在此生息繁衍,这就是著名的海淀镇,不愧为“酷之地”。水乡泽国海淀镇在帝都之郊,在御园之旁,人杰地灵。难怪诗人区怀瑞在《游业》中唱出:“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
自19世纪中叶以后,海淀镇的蒙难一次比一次大
自19世纪中叶以后,海淀镇的蒙难一次比一次大,镇耻一次比一次深,掠杀一次比一次凶。英国和法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头等工商业强国和占有巨量殖民地领土的殖民大国,对外所奉行的是侵略性外交政策。在法国,路易·波拿巴攫取法国国家政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并自封为拿破仑三世皇帝,积极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这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了寻求出路,英法两国都疯狂地向东方扩展侵略势力。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清代咸丰八年(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咸丰十年(年),英法两国以赴北京交换条约文本为借口,再次挑起侵华战争。他们调派重兵攻占了大沽炮台,塘沽、天津相继失守,英法联军由天津向北京推进。清政府急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议和。英法联军派巴夏礼、威妥玛为代表到通州谈判。由于英法要求条件苛刻,巴夏礼蛮横无理,清政府难以接受,谈判完全破裂。载垣通知僧格林沁“当即连夜拨兵,仍往张家湾以南扼守。”巴夏礼发现撤退的僧格林沁部队已重新驻扎在张家湾。又返回通州向载垣等提出抗议,载垣回答,朝见问题未解决之前,和平是无法确定的,“在和平确立之前,我们的军队不能撤退”。巴夏礼“负气而走,路遇兵队,以致接仗冲散,间有被获”(《筹办夷务始末》第7册)。八月初四(9月18日),载垣、僧格林沁生擒巴夏礼等二十余人连夜进京,囚之海淀镇吕祖庙北侧集贤院南所提督下处。次日怡亲王、僧格林沁、九门提督三堂,在军机处坐堂,由九门提督押着巴夏礼至军机处院内听候过堂。载垣此时竟愚蠢地认为:“巴夏礼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胜算”,结果却是与事相违。英国公使额尔金和法国公使葛罗照会恭亲王奕䜣:“若29日不送回被扣人员,将立即攻城。”额尔金在巴夏礼等人被俘一事上大做文章,似乎这是问题的焦点,其实不过是一种拖延战术。张家湾、八里桥两次激战,英法联军的弹药消耗殆尽,英军司令格兰特,法军司令孟斗班都清楚的知道:“直到攻城大炮从天津运到,任何军事行动都是不可能的”(英·郝德《亚罗战争》第页)。徐树钧《圆明园词序》中云:“巴夏礼与夷帅各阵兵仗,至礼部订约五十七条,予以海关税银三千六百两。”福余圃《都城戒严事记》中云:“初四日,怡王由通州到六百里加紧报,闻系盟约不成,已会战,僧王擒夷酋巴夏礼等三十余人。初五日,怡王、桂相穆、尚书等均到京,申刻解英夷九人交刑部。”陈文波《圆明园残毁考》中云:“有谓英参赞巴夏礼在通议和,为僧格林沁所捕,英人索巴攻海甸,巴出欲泄忿,于是焚掠圆明园。至今传说虽多,吾以王氏之说为较有根据。”向达先生在《圆明园罹劫七十年纪念述闻》中对巴夏礼在“接仗”中被俘是这样表述的:“时广东领事巴夏礼于通州议和之役。为僧格林沁所擒,同时被俘者尚有十余人,拘送京师。”这里要注意“议和之役”意指谈判破裂之后的战役。“被俘者”意指战役之中的被俘虏者。以上所述不难看出通州谈判已破裂,双方剑拔弩张,亦有小的冲突。这时巴夏礼为其联军有助战或送情报之嫌。清军与英法联军相遭遇,“接仗冲散,间有所获”。根本不是通州议和中“当场逮捕了英使巴夏礼”,而是在战场上,生擒巴夏礼为“战俘”。这一点英国政府之函曰:“圆明园乃吾军被虏之所。”此函说明巴夏礼为英军,故称“吾军”。另外,也说明巴夏礼不是一般性被捕,而是在战斗状态的“被虏”人员。9月21日,额尔金、葛罗来要求先放“战俘”,25日发出最后通牒,宣布三天内若不将全部战俘释放,即攻破京师而占踞。10月17日英法公使分别照复清政府,文中提出所谓虐待战俘问题。照会为巴夏礼的验明正身是“战俘”。却有一部分人的著述中云:“巴夏礼者及法人数名以求和为名,为僧格林沁所虏。”诸如此类,均系简述,不完整,不准确,更有损清国而捏造或夸大者,使其实事扭曲,均属谬听妄论。
八月二十二日(10月5日,星期五),奕䜣不得已将巴夏礼由刑部监狱释放,移于德胜门内高庙,并给予了盛情的礼遇,目的是使侵略军尽快免战议和。这一举措并不能阻止英法联军的狼子野心,英法联军主力一路烧杀,于八月二十一日(10月5日)兵临北京城下,清军不战自溃。
八月二十二日(10月6日,星期六),英法联军自朝阳门外向北绕道德胜门外,直扑圆明园。僧王、瑞相兵“风闻辄逃”、“城北一带尽换白旗”。下午联军到达北墙的西门以后便分开了,英国人停在城墙外,而法国人进军时已向右偏离,此时朝海甸方向继续前进(俄A·布克斯盖夫登《年·北京条约》第页)。海淀镇被占领了,枪声划破了这座城镇的寂静,火光映照侵略军的鬼影。傍晚酉刻(约六七点钟)联军攻入圆明园,这段史实被记录在典要之中。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奕䜣,负责向英法侵略军议和,他在《奕䜣等奏英法联军焚掠民房扰踞园庭情些折》中云:“夷人扰踞园庭,焚掠民房,断不能再议抚局。……二十二日(10月6日)早,因该夷已抄至德胜、安定二门,事机紧急,连夜约同奴才文祥出城,复给该夷照会,许以送还巴酋,并令巴酋写信与额酋,令其止兵,乃照会发出之后,该夷并无回字。至午间,该夷已抄至德胜门土城外,暗袭僧格林沁、瑞麟之后,我军不战而溃败,纷纷退至圆明园,夷匪亦衔尾而来。探闻各城均闭,奴才等即赶紧暂赴万寿寺,仍望再议和局,拟给照会,不料该夷已由东北两面窜至,占据园庭,焚烧附近街市,令人发指。”步军统领文祥,随同恭亲王奕䜣襄办抚局,奏报八月二十二日战局。《文祥等奏英法联军窜扰圆明园未能先事预防折》上云:“奴才麟魁、庆英当即派员前往查看,据称圆明园大宫门外朝房及辖哈木多被焚烧,并海淀一带铺户居民房间,亦多烧毁。”《赘漫野叟》上云:“(八月)二十二日,……遂于酉刻,焚御园大宫门,延及同乐园、慎德堂等十八处,市肆间如娘娘庙、老虎洞各大街,王公大臣之平泉、绿野各名园,尽付劫灰,火光烛天,数日不灭。”《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云:“二十二,夷匪大队至南海淀,恭亲王往万寿山。”《林之望庚申日记》中云:“八月二十二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军号鼓乐齐鸣,先伐树株,随将宫室殿宇翰林花园焚烧。”附近居民“惨苦不堪言状”。《瑞常等奏英法军焚掠园庭失于防范请将营官等治罪折》中云:“窃自八月二十二日之后,该夷日日结队前往海淀一带驻扎”。《庚申北略》上云:“二十二日僧王移军迤北,夷人自朝阳门(即齐化门)绕过德胜门。薄暮,经过海淀,恭亲王避走。是日,德胜门外火光烛天,海淀被焚。”
八月二十三日(10月7日,星期天),样式房雷氏《族谱》上云:“二十三、四日,土匪勾串夷人在海淀等处放火抢夺,中营畅春园汛千总燕桂战死,阖家十六口殉难。”《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二十三日下午,土匪屡至卓茔窥伺……,途遇逃难太监王总管,言圆明园宫殿、南海淀铺户被焚。”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夷人踞海淀,夷人烧圆明园,夜光达旦烛天。”
八月二十四日(10月8日,星期一)福余圃《都城戒严事记》中云:“贼已至海甸焚掠。王与桂良、文祥均逃长兴(辛)店。文丰不行,赴后湖死。善走热河,贼遂焚掠海甸、老虎洞、成府、挂甲屯、德胜门关乡(厢)等处。贼回,土匪又搜掠,名曰扫营,城中数惊。惟望西北一带,烟焰迷天,逃者愈多,死者间有。”
陈文波《圆明园残毁考》中云:“有谓时有洋人兑金钱于海甸,因事冲突,解送圆明园,兵忿而夺之,于是大肆焚掠矣”,当时海淀镇有“永和锡铺”,镇北冰窖有王丕裕开设的玉器行。英法侵略军将掠夺的珍贵古董文物和金银器物常在这些铺户兑换金钱。法军翻译官德里松在《翻译官手记》中描绘这伙强盗抢劫圆明园的情景时写道:“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部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来,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初看起来,真像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蚁窝,那些受惊了的好干活的黑色小动物都带着谷粒、蛹虫、蛋或口含着麦秆向四面八方跑去。”这伙失去人性的强盗“在进入皇帝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玉的时针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这些明火执仗的强盗,把抢得的文物珍宝除大批运回本国外,私藏不了在天津街上进行拍卖。然后把拍卖的钱,按等级发给军官和士兵,连英国女王也分得两只美丽的珐琅花瓶。法军司令孟拖班把抢得的两块用黄金和碧玉做的朝笏送给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凶残的侵略者为逼迫清政府尽快接受他们提出的一切要求和“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决定将圆明园全部变为焦土。九月五日(10月18日),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额尔金和英军统帅格兰特下令米启尔中将的一个师和骑兵大部分,共约人开进圆明园,将其中建筑物全部纵火焚毁。这场罪孽的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奕䜣等奏夷兵焚毁园庭片》云:九月初五“夷人带有马步数千名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殿焚烧。”《瑞常奏夷人焚烧园庭请旨治罪折》中云:“自九月初五日,夷人复以大队窜扰园庭,将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内等处焚烧。”属于圆明园经营的官商在海淀镇设有“圆成当”,除门面三间被焚外,其成本银、生息钱、架货占钱及现存钱,总计吊及账目、实物均被卷掠。《明善奏查得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中云:“再查海淀圆成当一座,门面房三间被焚,查该当原领成本钱五万四千三百四十八吊,又存司房生息钱七千二百六十吊,又存得利钱四百七十三吊四百四十文,共钱六万二千八十一吊四百四十文。内架货估钱三万九千七百九十六吊二百文,现存钱二万二千二百八十五吊二百四十文,已及账目、什物均被抢掠。”
住在海淀镇杨家井的王泰(字昆仲)系圆明、清漪园的官员。庚申(咸丰十年即年)之变,73岁老母率昆仲并妻与子女,及其出嫁姊妹、外孙男女并婢女春兰均举火自焚。后人为起大冢,碑文为董酝卿司农撰,称“海甸褒忠墓”。光绪年间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荣庆有诗:
无端园淀起烽烟,妇孺同归剧可怜。
偷者幸存忠者死,一回过此一潸然。
震钧《天咫偶闻》中有记:“庚申之变,海甸街有内务府某人,闻御园火起,亦举火自焚,阖家歼焉,今甸镇街石路西是其故居。后人为起大冢,且竖石表墓,过者致敬焉。”英法联军焚掠海淀镇、官民殉难者甚众。美妙绝伦的宫殿被夷为平地,“万园之园”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古朴壮观的海淀镇街市被付之一炬,美丽的海淀镇被玷污了,这是西方侵略者对东方文明的亵渎。当时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写道:“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
上图:八国联军代表!
对外侵略是帝国主义的本性。庚申之变熄后的40年,帝国主义又来侵略中国,而且是八国。年4月,英、美、法、德公使以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为由照会清政府,要求两个月内“将义和团一律剿平”,否则“代为剿平”。英国侵略者声言要像第二次鸦片战争那样用“铁手钢肠”向义和团“问罪”。5月28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提出调兵进京“保护使馆”。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毫不隐晦地说“这些行动是瓜分中国的开端。”6月10日,八国正式组成联军余名,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统帅。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在廊坊一带遭到义和团和爱国清军的阻击,伤亡惨重,狼狈逃回天津租界。6月16日,联军舰队向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交出炮台,遭到守军严辞拒绝。17日凌晨,侵略军发起猛攻,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大沽口炮台失守,天津的门户被打开。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上谕,声言要对侵略者“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清政府的用意是想利用义和团以发泄对帝国主义的不满,借帝国主义的力量消灭义和团。7月9日,八国联军在天津城南发起总攻。14日,天津陷落。8月4日,联军兵分两路,从天津沿运河两岸进犯杨村,清军应战失利。7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代表,向侵略者乞降。侵略军根本不理睬清政府的停战议和要求,继续进攻。12日,通州被占。13日,联军直抵北京城下。14日,英军攻破广渠门,北京失陷。15日,西太后、穆宗载、皇后、大阿哥等人惊慌失措着便服从西华门仓皇出逃。经海淀镇奔颐和园。清军务处总办吴鲁在《百哀诗》中云:“銮御匆匆驰海淀,护军不见羽林班。”西太后一行经土井、西贯、择大同、太原逃往西安,逃出北京不久,便发布“上谕”要痛剿义和团。海淀镇东北的清华园,海淀镇西南的蓝靛厂均有义和团活动。海淀镇义和团活动比城内更甚,其中有的被清政府正法。“各处香烟缭绕,夜夜不安。海淀、万寿山等处,每晚沿街亦喊烧香,土匪乘乱抢劫,比城尤乱,当由海淀捉获惑众之人一名,正法枭示”(《庚子记事》)。北京城陷时,八国联军对义和团实行疯狂的报复,“只要见着一个情形稍有可疑的人,便指是义和团,也不问究竟是真是假,立刻按倒就杀”。当时在翰林院任职的叶昌炽在其日记中写道:“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求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既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美国人记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一些日子里,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背食躺着的尸体”(《中国与列强》第页)。8月30日,俄国和日本侵略军占领海淀镇西万寿山,随后美、意、英等国侵略军也占领颐和园。《庚子记事》云:“颐和园万寿山亦为洋兵所占。”《高枬日记》上云:“俄兵住颐和园,万寿山添筑炮台。”美国公理教士恩溥著的《中国在动乱中》一书中云:“在美丽的颐和园的围墙内是著名的夏宫,或称为万寿山,它距北京城西北数英里,慈禧皇太后在此消磨了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她在这里接受百官、宠臣的朝拜,并听他们禀报外界的各种情况。在年由于清廷违背和约并俘虏巴夏礼爵士等人,该园遭到了惩罚性的破坏。近年来,这些建筑物已经修复,美丽如初,并增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豪华、典雅装饰。它的命运真是奇怪,在距前一次的破坏刚40年,这所乐园又受到意外的灾难,它再一次陷入蛮夷手中,此次即使未完全变成废墟,但也遭到无情的抢掠,甚至连巨尊佛像也被用暴力摧毁,想从它们的‘内心’中有所获得。这些掠夺者常因得到远至14世纪中叶的中国宝钞而受到奖赏。在山顶上的五百罗汉大殿,是年唯一逃避了毁灭命运的建筑,但现在却很难幸免。由于一些难于解释的原因,其内部起火,因其结构太结实而难倒塌,但由于烈火的炽热,墙壁被熏黑和坼裂。从山脚下的湖到山顶上的庙之间,曾延伸着一排豪华房间,而今游人见到的景象只是一片瓦砾和废墟。房间中散乱地堆积着破坏了的雕刻品,还有大量的窗户上的碎玻璃,同时还有分光吊灯和打碎的灯泡散落在地板上。指定由英国人看管的宫殿部分,防护周到,保存完好。至于所有留存的文物,都被移往安全地方加强了防卫。”恩溥把海淀镇北的圆明园称之“冬宫”,他在《中国在动乱中》云:“在冬宫幽深处,军队称之‘圣城’,这年冬季(年)有几万军民来参观,随后又有大批游客涌来,当时它的所有建筑物还不对外开放,现在其中大部分对我们来说如同凡尔赛宫那样熟悉,并且拍了不计其数的照片。在先选择一部分开放时,珍宝和文物开始失踪,几礼拜以后,能窃取的东西已荡然无存,剩余的各类物品都不值得拿走了。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存储在仓房和宝库中,以提供王府和皇族们充分地享用。专治和骄奢的满洲人统治中国如此之久,未曾想到他们的居室竟被卑污的蛮夷亵渎了这几个月。这里留下了不少外国乐器,一架风琴、一架儿童风琴和一架钢琴,音调都不准了,与之在一起的还有皇帝图书馆的一堆书。在沙发上放着一些丝垫子(中间装有棉花),还有在中国官邸中常有的名贵文物。假设将所有这些东西移往到其他有用的地方,就会显示出真正的价值。”
八国联军杀戮中国黎民人数远远超过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掠华夏地区远远超过英法联
张邦永在《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片段回忆》中云:“由此可知八国联军进北京后,不但北京城里吃了大亏,距北京十五里的海淀,也是抢掠烧杀强奸等等,无所不为。她一家人都死光,她的香烛店也被焚毁,她被虏走才免于死。”文中的“她”是位中国姑娘,家住海淀。八国联军对海淀镇抢掠烧杀强奸中,这位姑娘被法国军官虏走。.“华工在卡勒城中一家杂货店里看到一个中国女子。她是北京西郊海淀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她才18岁,被一个法国军官虏走带回法国。年,华工看见她时,她还不到四十岁,天足”。“喜欢问中国的情况,尤其是她家乡海淀的情况,听说我(指张邦永)是清华学生,住在清华园,几次带口信请我去。初次见面时,她对海淀的情况问得非常周到,连树木,坟堡都问了。我也问了她一些”。这位中国女子“被虏”的身世,及香烛店“被焚”,就是八国联军在海淀镇暴行的见证。张邦永先生的文章就是讨伐八国联军的罪行的檄文。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个规律,就是这次入侵中国是联军之一,下一次入侵中国,也少不了它。英法联军之后,八国联军里,英法还在其中,八国联军里有日本,八国联军之后,日本单独武装侵华。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本应睦邻友好,但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日本铤而走险。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开始,日本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也恰在此时,伴随着民族尊严的重新确立和国家实力的提高,日本开始由自尊走向自负,由自强走向贪婪,摇身一变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最凶恶的敌人。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挑起“一·二八”事变,逼签《淞沪停战协定》;进犯热河,逼签《塘沽协定》;策动华北事变,逼签《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向上海和华北各地大肆蚕食、渗透;出现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而中国军队节节退让的可悲局面。
海淀镇胡同---槐树街
海淀镇胡同纵横交错,但称为街的不过四五条,其中有条最短的街,叫槐树街。早年这里栽下了一行国槐,街以树名。国槐喜光、耐旱、抗寒,适应性强,是一种深根性树种。唐代杨凝有诗句“秋雨槐花子午关”,说的是国槐要经风霜雪雨的侵袭,傲然顽强的活着。
槐树街东西走向,东口有个一号院,是宫里盛太监的宅第,分为东西两院。西院有北房3间两耳,东房3间一耳,西房3间一耳,东南有广亮大门,门西有南房2间。北房两侧有合欢树2株,南房两侧有丁香树4株,东院有北房6间,南房6间,这些房子都是传统的四合院做法,前出廊子,后出厦,青条石做基,磨砖对缝,一水墨瓦清砖,古朴壮观。
将军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王秀贞(女,汉族,年10月1日生)上等个头,识字不多,事理明白。自19岁嫁到马家,一直住此。现年74岁,每当谈起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军民深情和槐树街和谈情景,心头常驻依依情。那张和谈时使用的桌子,四角的小抽屉都不在了,可是王秀贞始终舍不得“处理”。年2月21日,海淀区文物管理所作为革命文物征集了和谈时用的那张方桌,发给奖金元,同时颁发给王秀贞“荣誉证书”。证书上用毛笔写着:“王秀贞同志:你的家藏北平和平谈判中使用的革命文物旧八仙桌,捐文物部门,为我区文物事业做出了贡献,特发此证。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年2月。”同年4月,因修西北四环路,将海淀槐树街3号院和平谈判的四合院拆毁,目前只遗南房和门道,也是命断今秋。住户王秀贞也将离开海淀镇。有人说历史留在石头上,这里的石头也将“搬家”,唯一可以见证那段和谈历史的地上名物,就是老槐树了。街心现存国槐4株,最大的株径为13米,最小的树径055米。虽然树帽已秃,腹已中空,但每年仍发新枝。按规划设计这里是西北四环路的绿化带,不知是“新老交替”,还是“一茬新苗”?但愿不移。尽管树脚有围栏,树身配有二级古树的绿牌,百年古树何去何从,为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hy/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