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字也十分的深奥,有时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在阅读中文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地阅读,一句话可能有好几种解答方法,特别容易造成误会。
全球化不断地在发展,各国的语言文字系统也经过国际传播到我国。在外交上,与其他国家元首进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配备一个翻译官,实时同声传译。
各国之间签署合同,或者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仔细认真地翻译,有的时候错了一个字,会使整句话的意思改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我国外交史上就曾经出现过这种问题,一个翻译人员在翻译外交文件的时候,弄错了一个字母,将整句话的意思都弄错了,导致我国丢失了一笔来自苏联的粮食援助。
这也正是说明了翻译的重要性,有时候错一个字母,都会引来不必要的争端。
一、中苏关系逐渐缓和
新中国建立初期,因为中国和苏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所以两国的关系十分的要好,毕竟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不对头,苏联需要志同道合的盟友。
那个时候苏联派了很多的专家来帮助建设我国,其中武汉长江大桥就是苏联帮忙建设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联与我国交好,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核弹的建设,苏联派遣专家前往我国帮助核弹的研究和建造,虽然过程中一直藏着掖着,并在关键的时候,因为中苏关系交恶,将专家全部撤走了,最后还是在钱学森老师的领导下,原子弹才真正的爆炸成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是其中苏联确实对于原子弹的建设贡献出了一份力量。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撤走了所有在中国的专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国的关系渐渐地缓和了。
年的时候,中国国内的粮食不够用,人民们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
中国领导人决定向国际上购买粮食或者借粮食,用以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但是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国外的西方资本主义正偷笑着看我国的好戏。
这时候苏联经过多方的考虑,认为可以借给我国粮食,以缓和两国的关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毕竟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而且拉上中国,能让美国多些忌惮。
虽然政治方针略有不同,但是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相同的。
当时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主动提出继续帮助中国,将之前没有建设完的基础设施给完工。
并在2月份的时候,主动提出愿意借给中国万吨粮食和50万吨的蔗糖。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能很好缓和我国粮食不足的问题,但是因为翻译的失误,让我国婉拒了这万吨的粮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苏联的意思是将这吨粮食和50吨蔗糖直接借给我国以缓解燃眉之急,不需要花钱购买。但是因为翻译错了一个字,让我国领导人在权衡利弊之下拒绝了这笔援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就出在俄文的“借”上面。
在赫鲁晓夫借粮的信中,有一个字母“B”在句子中应该是借的意思,但是因为翻译员的失误,将这个单词直接翻译成了贷款。也即是说,如果中国接受这些粮食,以后或许要偿还更多的粮食甚至是钞票。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是以中国当时的经济,要还掉这些粮食,可能需要很多年。
利滚利,到时候偿还的会更多。
中国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婉拒这万吨粮食的“贷款”,只要那50万吨的蔗糖。
由周恩来总理出面,与苏联驻中国大使契尔沃年科进行了交流,总理委婉地说:“虽然目前中国很困难,但是我们打算动员国内的力量,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在国际上进口粮食,至于你们提供的万粮食,我们打算当作最后的准备,不到万不得已,不动用。而那些蔗糖,我们拟同意接受。过几天,我们会派周化民前往苏联商量具体事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总理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极其理智的,并且算是很给面子的婉拒了苏联方面的好意。
见面结束后,周化民遵从指示,前往苏联商谈“贷款”蔗糖的事情。也是在这时候,周华民发现了不对劲。
三、真相大白
他在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谈判的时候,两方说的牛头不对马嘴,到最后,周化民意识到,恐怕是翻译信件的时候翻译错了。
这个消息传回国内的时候,翻译组的人十分的愧疚,因为他们的疏忽,使得中国错失了万吨的粮食借款。
但是总理的秘书马列并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安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们下次注意就好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件事情也给翻译组的人敲响了警钟,国与国的外交中,这种情况最好不要出现,将“借”翻译成“贷款”,这不算是什么大事,毕竟没有引起战争。
若是在与外国谈判或者交流的时候,一时翻译不对,造成国与国之间关系恶化,甚至兵戎相见,那就十分的严重。
这也告诫了当时的翻译人员,翻译国外文件或者信件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毕竟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国家的事情。
最近我们经常能在网上刷到中国外交官回答国外媒体的视频,视频中,外交官们的措辞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甚至是做了很多的功课,就是为了不让那些媒体抓住话语上的把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四、总结
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外交方面,翻译人才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有时候一个词语翻译错了,就可能导致整句话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如果是误会,造成的情况就不会很严重。
但若是因为翻译的错误,让对方抓住把柄,诬陷我国有“激烈”的言论,并且以此大做文章,在国际上抹黑我们,就得不偿失了。
有些国外的媒体很喜欢断章取义,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
之前曾有国外媒体放过一段视频,视频里的人说着中文,他们配的字幕是英文,但是英文字幕和视频中人说的话完全不同。
他们就是靠这个来肆意抹黑中国在国际上的印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所以在外交活动上,翻译官用英文传达外交官的意思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斟酌,使用最贴切的英文词汇,以免被有心之人利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fz/1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