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要求 >> 正文 >> 正文

李鸿章研究又一富矿西方报刊上的李鸿章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1/4/20

欧美记者28万字报道、张珍贵影像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全二册)

01第一部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基本信息

1)书名:《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

2)类别:历史·老照片

3)定价:元(全二册)

4)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5)上市日期:年3月

02第二部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简介

1)内容简介:

“西洋镜”团队历时八年整理出年至年间西方报刊关于李鸿章的大量新闻报道和特写,共计28万余字、余幅罕见图片。其中涉及他的种种洋务、对美国《排华法案》的强硬态度、签订《马关条约》时的兢兢业业、处理义和团事件时的前倨而后恭、特别是出访欧美时的情景……

2)作者简介: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许媚媚: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哲学博士毕业,师从汉学家顾彬。曾任波恩大学东亚系客座讲师,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电影史、晚清史及跨文化传播学。出版有英文专著《一战前的电影在中国》。

王猛: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前往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学习。长期从事法语新闻采编工作,曾常驻西非,走访非洲十多个国家。法国文学爱好者,兼职翻译法文小说,译有《生命的课堂》《贝尔和塞巴斯蒂安》。邱丽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教于北京华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译有《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西洋镜:中国园林》等书。

03第三部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编辑推荐

1.李鸿章研究又一富矿——西方报刊上的李鸿章

2.欧美记者28万字报道、张珍贵影像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3.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

4.著名历史学者雷颐、解玺璋为本书作序,知名媒体人杨葵为“西洋镜”题字

04第四部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序言如何看待西方报纸上的李鸿章解玺璋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清朝与西方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西方媒体对于清朝的兴趣也明显地增强了,表现之一就是各种报道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大有发现新大陆而好奇心不可阻挡之势。近年来,颇有些出版界的朋友,致力于搜集整理西方报刊对于近代中国的报道,成绩十分显著,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贡献了许多难得的资料。赵省伟便是做得有声有色的一位,他的“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都在读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次推出的《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相信也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

就中国近代历史而言,李鸿章显然是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尤其是在同治、光绪两代,他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无论病之誉之,都不能不面对他。多年来,官方历史叙事对李鸿章是贬多于褒,把清末几次外交败局的责任都推给他,甚至称他为汉奸、卖国贼,因为他在与列强打交道时,往往以妥协对强权。近年来,风向逆转,对李鸿章的评价水涨船高,大有成为“贤相”“伟人”的可能。这种变化的发生,首先是人们的历史观正在回归历史本身,不再限于政治的、党派的层面,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同的;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改变,从重视观念、寻求真理、强调主观,转向重视史实、寻求真相、强调客观。于是各种“翻案”文章出现了,为李鸿章的妥协、卖国辩解。有些固然是有说服力的,有些则说服力不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史料支持,以至于偏离了原本的观念。这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书写中无法摆脱的历史性宿命。

我无意责备历史研究者。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长期形成的由官方垄断信息资源的传统,个人难以获得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和信息;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礼仪规范,使大量有价值的史传资料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后来者只能望而兴叹。的确如这本书中所说:“如果一个人想了解美国总统的个人经历,他很容易就能得到相关信息,而想要获得李鸿章总督的相关信息却并非易事。”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正是此书让我们有所期待的原因之一。书中收集了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李鸿章病逝前西方报刊关于他的大量新闻报道和特写,其中涉及他在洋务方面的种种表现、他对美国《排华法案》的强硬态度、签订《马关条约》时的兢兢业业、处理义和团事件时的前倨而后恭,特别是出访欧美时的情景……书中对这些都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并配有新闻图片,展现了瞬间记录下来的现场感。

西方看东方与东方看西方有很相似的一点,即难以超越在本土文化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的限制。实际上,异域形象往往都是本土文化运用其自身传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重组、重构、重写的结果,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偏见、误读、虚构和夸张。不过,新闻报道的特殊性恰恰要求客观叙述和现场描写,只写眼前见到的东西,没有见到的少写或不写,而且尽可能地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较少地涉及历史和文化,谨慎地处理主观感受和评论,不受作者身份的影响,至于新闻述评则另当别论。因而,这批材料颇有史传材料的价值,特别是传统史料中涉及较少的李鸿章的内心活动、所思所想、情感表达,都由于西方记者敏锐的观察力而得以充分地展现和表达。有些是本国文献记述中不肯、不屑、不忍、不能给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yq/8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