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在B站总是一波又一波的,自早年间有“哲学家”们霸占鬼畜区之后,越来越多的陈酿老梗从历史的窖里被掘出来,香的一批。
而最近小辣椒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仅是老的影视剧作品会被挖出来二次加工,我们小时候的一些迷惑行为,时至今日也演变成了一波新的沙雕快乐。
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滚键盘党。。。
滚键盘这个操作最早出现在《魔兽世界》里,形容没有操作,或者操作很简单的游戏职业,要是碰上这样的猪队友,通常会说这个来嘲讽一下。
不过在小辣椒的回忆中,滚键盘是一种QQ群里人工刷屏的实用办法,但凡有人在群里吵起来或是发了啥不该发的东西,就会滚起键盘来。
其实多数情况还是自己那时自己的打字速度还跟不上想表达的内容,就只能用这种懒人办法敷衍过去了,同时也有一种嘲讽对方不知所云的意味在里面。
发展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了这个我们熟悉的摁头梗,前一秒还甩着狠话,后一秒就被人从身后给摁了键盘,奥义发动的时间误差绝不超出两句话。
滚键盘真正的精髓不在于滚本身,而是在滚过之后留下的痕迹。那种纵容汉字输入法在屏幕上留下的痕迹,诱惑着每一个刚接触到电脑键盘的小屁孩们。
只要能在这杂乱无序的文字中找出一点逻辑来,就能在那边乐个老半天。。。
有意思的是,衍生到后来,这波操作进化成了——用谷歌翻译娘来“滚键盘”。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段原文不断的翻译成其他国的语言,最后再滚回中文,在文意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尽管谷歌翻译娘的翻译有时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靠谱的。
就拿差评的slogan“DebugtheWorld”举例,来回切换世界上任意的语言,不用多,就五次。。。
最后一次再翻译回中文,就会得到一个绝妙的真理。
地球是圆滴~▼五次就把语义曲解成这样了,那来回横跳二十次又会怎么样呢?
好事者决定在这件事上面开发一下,从美国的独立宣言到唐诗宋词三百首,不放过任何一篇经典作品,包罗万象。
这帮无聊的人脑洞真的很大。。。▼把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叠了二十层之后,信息量激增,一张嘴就知道是老狂人了。
厉害的是,即使这篇文章被翻译了二十多次,还是保留了很强烈的讽刺意味,这不得不让人钦佩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力。
沦陷的最多的还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文,只要是你想的到的熟悉章节,分分钟帮你解构到原作者都不认识。
还记得那篇略带一些性启蒙的课文《口技》么,被滚了二十圈之后,场面顷刻间转换成了一桩凶案现场。
丞相的《出师表》,尽管前面被翻的狗屁不通,最后一句“我在说什么”,就把整件事情给合理化了。
最生草的还是来自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上来一段外貌描写就让小辣椒对生物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显然,课文只是牛刀小试,如果你的小脑瓜转的够快,那一定会想到接下来一定会出现的场景。
我香任我香,馥郁芬芳~
境泽恰饭和周杰伦为什么会饿有啥关联我不知道,但他确实胖了,和事实高度契合。
这个梗好玩的地方就在于,你能从满屏的弹幕中,收获一大堆的好玩的脑洞,客观上看完一个视频,就做完了一场互动性极强的头脑风暴。
也有个说法是,这样的玩法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被论文蹂躏太惨的朋友们发明的,他们面对着成堆的外文文献不知所措,只能拿谷歌翻译娘苦中作乐一下。
还挺精神朋克的。
有时候互联网玩梗就是那么难以捉摸,把十几年前的某一个玩法翻出来再加工一下,就成新梗了,经过了无数网友的揉捏,孵化了无数沙雕们的快乐源泉。
它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没人能预料下一个梗到底会发生什么。。。
参考资料:
知乎:谷歌翻译二十次是什么梗?
知乎:用脸滚键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BilliBili:
鹰目大人枫树下的大葱谜一般的香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yq/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