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镇铁中
作者:凉武阿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河西走廊东端
一个叫黄羊镇的地方
曾经有一所子弟中学
名扬铁路沿线
那是一个三等小站
周围都是农田
四面砖土墙
圈起了不大不小的校园
背靠车轮滚滚的兰新线
面朝银装素裹的祁连山
除了个别学生
来自附近的农村
镇上的厂矿、兵团
绝大多数都是铁路子弟
来自千里铁道的站段区间
那是分局所辖唯一的中学
每学期在校生都有一两千
教室和宿舍是一排排平房
只有那高大的礼堂最抢眼
我们住架子床大通铺
吃饭在校内伙食团
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
早操晨练上课就餐
活动自习熄灯睡眠
从宿舍到教室
两点一线
…………
教师们大都毕业于名牌院校
来自海北天南
或是因家庭问题被发配
或是响应号召来支边
在那波谲云诡的动乱年代
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恪尽职守扎根高原
“传道授业解惑”
是园丁像春蚕
把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承担
学习上诲人不倦
生活上嘘寒问暖
我们小升初正值文革期间
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
课程不正规内容很简单
一本“工业基础知识”
一本“农业基础知识”
涵盖了物理化学
地理自然
语文政治内容
除了“反修防修”和“毛选”
就是“两报一刊”
(到后期科目逐步完善)
课程不紧也无升学的负担
学军学农进行革命实践
有时组织去学校农场劳动
有时打起背包去野营拉练
文体活动开展的
丰富多彩热火朝天
篮球排球小有名气
田径项目成绩斐然
多次在地区运动会上夺冠
自编自演的样板戏《沙家浜》
堪称文化荒芜年月的亮点
尽管校规校纪也很严
诺大的校园还是关不住
精力无限的懵懂少年
变着法的打发那课余时间
去涝坝池塘学游泳
去镇上的单位找电影看
顽皮点的去图书馆顺两本书
去食堂菜窖偷点菜尝鲜
赶上糖厂运甜菜的季节
在专用线的火车里下跳上蹿
弄点甜菜熬糖稀解馋
有的恶作剧调侃老师
把他们的名字编成顺口溜
在同学中私下流传
虽说是有悖“师道尊严”
那些段子也确实加深了印象
以至于多年后同学聚会时
每每提起我们的老师
他们的音容笑貌
还会像电影胶片
在眼前一一浮现
柔声细语的文明秀
和蔼可亲的魏香莲
娇小玲珑的支华珍
端庄文静的姚文娟
于克强风趣幽默
李茂则能言善辩
付庆奇温和儒雅
彭明风度翩翩
黝黑的“小胡子”潘仁侠
体育老师兼教练
文质彬彬的董光琳单杠上的表演身轻如燕
黄明国讲课逻辑缜密
庄teacher带着“老广”的特点
“胖翻译官”似的许灵春态度和善
梁兴禄康庆森身手矫健
周惠钧说话抑扬顿挫
“在自己的头上指点江山”
一口川音的蒲永文老师
诵读高尔基的海燕
总是那么激情饱满
…………
3每到周末或放假
学生们归心似箭
通过各种方式返回家园
客运慢车站站停
相对安全
但总有不安分的铤而走险
扒货篓扒油罐
在车辆连接处
颠簸起伏迎风站
十几岁的孩子
脱离了家长的监管
变得自由大胆
没有风险意识
意外事件也在所难免
游泳时溺亡的
打秋千摔傻的
还有的被火车撞伤致残
甚至车轮下遇难
含苞待放的花朵
早早夭折
令人扼腕
光阴荏苒
岁月如磐
一晃就是几十年
原先的母校几经变迁
早已停办
曾经的教职员工们
年逾耄耋或羽化成仙
曾经的同学校友们
也都渐渐步入老年
虽说往事如烟
那一段校园时光
还是让人难忘
让人怀念
注:周惠钧老师上课时有句名言“我的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然后一笔画出地球的图案。
作者简介:凉武阿贵,原铁路局工程总公司员工,曾先后就学于黄羊镇铁中,武威南铁中。
荐稿人:liubaishen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yq/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