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进入“新常态”,医疗器械表现最为亮眼年上半年医药行业上涨36.81%,跑赢沪深指数35.77个百分点,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重大变量,也是本轮医药行情的重要推手,国内疫情于2月达到顶峰,3月逐步得到控制,在此期间医药板块整体并未取得明显超额收益,随后国外疫情开始大规模爆发直到国内疫情不断反复,疫情进入“新常态”,由此不断催化医药行业走出趋势性行情。子行业中医疗器械与生物制品表现最为亮眼,上半年分别录得74.55%和57.79%的收益。
下图:年上半年医药生物与沪深相对走势
下图:年上半年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幅对比
估值处于历史中高位水平,子板块分化明显
从行业估值来看,截至年6月24日,医药行业PE(TTM)为50.72倍,相对沪深最新溢价率为%,处于历史中高位水平。子板块分化明显,医疗服务仍处高位,估值达到.47倍,医药商业最低为18.76倍。
下图:医药生物行业估值相对沪深溢价率走势
下图:医药行业子板块估值情况
医药股大放异彩,疫情相关标的最为受益
国外疫情蔓延以及国内疫情不断反复,导致医药股持续受资金追捧,今年以来只医药股中有只跑赢沪深,39只医药股录得翻倍收益。以诊断试剂、疫苗、口罩等疫情相关标的最为受益,特别是新冠检测试剂为代表的长短逻辑兼具的企业,在疫情刺激下迎来明显的戴维斯双击。
表1: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行业个股涨幅前二十位(剔除次新股)
医药工业数据持续承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1-4月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5.60%、7.40%。受新冠疫情企业停工影响,整体医药制造业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前三个月疫情处于最严峻时期,在此期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下滑达到15.70%,4月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随着开工率的回升数据下滑趋势明显缓解。医药行业属于刚性需求,随着供给的逐步恢复行业将回到正常水平。
下图:-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累计同比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行业政策主基调仍将延续。全球疫情形势严峻,行业刚性需求属性凸显。
海外疫情持续蔓延,拐点仍未到来
年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百年来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目前海外疫情依然严峻,截至6月29日,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疫情,累计确诊病例1,.73万人,累计死亡病例50.39万人,现有确诊病例.40万人,自5月27日起至今近一个月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超10万人,疫情拐点仍未到来。美洲地区形势严峻,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累计确诊病例高达.67万人,死亡病例达12.22万人,现有确诊病例仍有12.54万人,每日新增仍持续攀升,连日来均超过4万人;巴西疫情情况仅此于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超百万,达.05万人,每日新增仍以2万左右以上人数持续增长。欧洲地区疫情形势有缓解,最严重国家俄罗斯疫情也迎来拐点。亚洲地区,印度疫情持续恶化,连续单日新增高于1万人,孟加拉国疫情持续蔓延,伊朗第二次疫情开始爆发。
国内疫情出现反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国内疫情于1月底爆发,2月经历高峰期后,3月后基本得到控制。截止年6月29日,国内(不含港澳台)累计确诊病例人,现有确诊病例人。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国内新增病例主要来源于境外输入(除近期北京新增病例),目前境外输入累计确诊病例人,现有确诊病例88例。6月11起北京疫情出现反复,疫情风险陡然走高,目前已在短时间内摸清疫情传播底数和重要风险点,遏制了疫情蔓延的势头。但由于国外疫情仍在蔓延以及全球尚未有新冠疫苗上市,未来疫情防控将进入“常态化”。
医药行业需求刚性,利润受影响程度低于其他制造业
一季度,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成严重冲击,大多行业利润明显下降,医药行业需求较为刚性,且受疫情相关产品拉动,相对大部分行业利润降幅明显小于其他行业。当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已基本复工复产,1-5月各行业企业效益状况得到有效改善,5月单月利润增速实现由负转正,而医药行业相较大部分行业改善明显。
行业政策“常态化”,医保基金腾笼换鸟大势所趋
人口老龄化给国内医药行业带来持续稳定的需求,但同时也为医保带来较大的压力,当下医药行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快速释放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增长乏力的医保基金之间的矛盾。不受疫情影响,医保控费仍是行业主旋律,带量采购深化、医保目录调整相关政策与工作持续推进,有序进行。
带量采购加速常态化,第三批将启动
药品带量采购通过明确采购量,低价者中标,起到“以量换价”的作用,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挤掉药品销售费用,改变“带金销售”模式,最终既提高了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民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同时也推动国产替代,促进医药企业转型升级。
年11月15日,《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发布,文件明确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城市“(4+7”)将进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并确定了31个品种及约定采购量,最终成功中标25个品种,药品平均降幅达52%,最大降幅超90%,截止年底,“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地区25个中选药品平均完成约定采购量的%,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78%,整体效果超预期(第一批第一次带量采购)。紧接,年9月1日,《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发布,带量采购扩面至国内剩余25个省份,品种与“4+7”25个品种相同,最终中选价格与联盟地区年最低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9%,与“4+7”水平相比,平均降幅也有25%(第一批第二次带量采购)。年12月29日,第二批带量采购启动,涉及品种33个,覆盖多个大病慢病领域,涉及生产企业家,最终32个品种个产品中选,中选企业77家。与联盟地区年最低采购价相比,中选价格平均降幅53%,最高降幅高达93%。前两批国家带量采购57个药品费用从亿元降低到了83亿元,节约费用亿元,其中降价效应亿元、替代效应亿元。“4+7”试点地区群众使用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和原研药等高质量药品的比例,从原来的50%提高到了90%以上。
不受疫情影响,第二批国家带量采购于4月开始全面落地执行,另第三批带量采购座谈会已于6月24日在上海召开,并将于7月3日期完成报量。根据湖北等地报量通知中所附的名单,本次带量采购共涉及药品品种54个,涉及企业较多,如二甲双胍口服常释剂型0.25g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已达27家;部分药品销售基数较大,如缬沙坦口服释剂型、二甲双胍口服常释和缓释控释剂型年全国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分别高达49.6亿元、53亿元;涉及原研占比较高的品种也多,维格列汀和替格瑞洛年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原研份额仍占几乎%,非那雄胺、阿那曲唑、美金刚和阿哌沙班?服常释剂型的原研占比也分别高达89%、87%、86%和82%。本次带量采购竞争将更为激烈,降价和替代效应将更加明显。
下图:第三批带量采购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超过3家的品种
下图:第三批带量采购部分品种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及原研市场份额
随着第一批第一次、第一批第二次、第二批带量采购的落地执行以及第三批的将要开始,带量采购已开始加速常态化。长期来看,带量采购可以让药企节省的销售费用用来专注于药品的研发和质量提高,另以量换价,规模效应也降低了药品生产成本,抵消药品降价的影响。未来带金销售将会被从源头根除,虚高的价格泡沫也将会被彻底击碎,行业竞争格局也将趋于健康稳定,焕发新的活力。
医保基金腾笼换鸟是长期趋势,目录调整将迈入常规化
医保控费大背景下,医保基金腾笼换鸟是长期趋势,基于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持续将高价值的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通过国家局谈判以量换价降低这些药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将疗效不明确且占用大量医保资金的药品如中药注射剂将逐步被那些疗效明确且临床急需的药品所替代。
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最新常规医保目录和谈判目录,新增药品覆盖了要优先考虑的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调出的个品种主要是被国家药监部门撤销文号的药品以及临床价值不高、滥用明显、有更好替代的药品。11月,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将年谈判药品纳入乙类范围的通知》,正式公布了谈判药品准入结果。本次谈判共涉及个药品,包括个新增谈判药品和31个续约谈判药品。个新增谈判药品谈成70个,价格平均下降60.7%。三种丙肝治疗用药降幅平均在85%以上,肿瘤、糖尿病等治疗用药的降幅平均在65%左右。31个续约药品谈成27个,价格平均下降26.4%。经过本轮调整,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共收录药品个,与年版相比,调入药品个,调出药品个,净增64个。本次谈判是我国建立医保制度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谈判结果充分体现出机构改革后国家医保局统筹管理城乡医保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这次谈判成功的药品绝大多数都是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其中很多是年新上市的。这些新上市的药品被迅速纳入目录,释放出支持创新的明确信号。年医保目录调整仍是医保改革重点工作,4月29日,国家医保局在发布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给予了临床价值较高的创新药极大地鼓励和支持,对于消费色彩浓重、临床价值不明确等类型药品则不纳入考虑。办法还提出要建立每年调整1次的动态调整机制,医保目录调整将进一步常规化,新上市的创新药有望及时纳入医保,实现快速放量。对于谈判药品,办法提出协议有效期为2年,原则上只续约1次,续约期内允许医疗机构对谈判药品进行议价,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仍将进一步下降。
投资策略: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但对国内持续扩大的医药行业需求并未造成较大冲击,对于未来医药行业的投资还要回到其根本逻辑。在目前医保控费及疫情防控的医药“新常态”下,我们挖掘出以下赛道供投资者参考:
科创板加速产业发展,生物医药迎来收获期
年,科创板及注册制的推出,给国内高科技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的资本市场有望逐步走上正轨,例如允许未盈利的优质企业快速在国内上市,有效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从而使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从标普年的行业构成来看,医疗保健已成为仅次于信息技术的第二大板块,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未来国内医药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科创板的推出将加速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而科创板重点支持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显著受益。
下图:标普产业变迁(-)
下图:上证综指产业变迁(-)
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生物药已成为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依据EvaluatePharma数据,全球生物药市场销售额已从年的1,亿美元增加到年的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24%,远高于传统药物的0.45%,占全球药品销售额的比重也从年的18%快速提升到年的28%。此外,在全球销售额前二十的药品中,生物药就占据13席。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Keytruda)和纳武单抗(Nivolumab,Opdivo)自14年在国外上市以来短短几年年已经分别成为年销售.84亿和80.05亿美元的大品种。从EvaluatePharma发布的全球价值较高的在研药物排名也可以看出生物创新药将是未来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生物制药产业是目前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
下图:-年全球生物药销售额及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比重
下图:年全球各类生物药销售额占比
国产单抗开启上市之路,国内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单抗具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是生物药的最大类别,年销售额占全球生物药市场比重高达55.3%。年全球销售额前二十的药品中,13个生物药中单抗就占据9席,单抗目前是全球制药市场最重要的细分领域之一。
与全球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年中国单抗市场仅占总生物药市场的6.1%,单克隆抗体药物在中国的种类较少、覆盖率较低。而随着国内需求端及支付能力的持续提升,医保覆盖面及上市品种的持续扩大,我国单抗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依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到年,我国市场将增长到1,亿元人民币,年到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7.9%。到年,中国单克隆抗体市场规模将增长到3,亿元,年到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3.0%。
下图:-年中国单抗药物市场规模(亿元)及同比
目前国产单抗共上市11种,6种为原研,4种为类似物,1种为改良型新药。其中6年-年仅批准上市3种国产单抗,而-年则批准上市8种(涉及商品9个),是6-年的两倍多,国产单抗自年起已开启上市之路,即将迎来黄金收获期。
国内疫苗迎来大品种时代,国产重磅品种将陆续上市
我国疫苗市场规模在二类疫苗市场的拉动下持续增长,已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2%。未来随着国家政策对疫苗行业的大力扶持、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疫苗研发和生产投入不断增加、产品逐步升级换代,国内疫苗产业仍将获得高速增长,预计年我国疫苗市场规模可达亿元。
下图:-E年中国疫苗药物市场规模(亿元)
国内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推动下,国产重磅疫苗也开启了上市之路,如13价肺炎疫苗、国产HPV疫苗等,国产疫苗开始进入大品种时代。
随着疫苗管理法的实施,行业监管进一步升级,集中度持续提升,重磅产品陆续上市,国产创新已成为推动行业市场持续增长的支撑点。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yq/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