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芳
村里有个老人,从我记事起,我就看到他是一个人。几乎每天,老人都悄悄地从我身边走过,然后去地里做事。
老人地里栽了玉米,还栽了甘蔗,栽了红薯,栽了南瓜、冬瓜和茄子、辣椒。
一次,我到地里去看老人,看见老人挖出一个大红薯,老人看着红薯满脸高兴,问我:“这红薯大吗?”
我说:“大。”
老人说:“最少有三斤。”
我说:“我就没见过这么大的红薯。”
老人笑起来。
还有一次,我又去地里看老人,看见老人冬瓜棚上有一个特别大的冬瓜,老人又是满脸高兴,老人问:“这冬瓜大吗?”
我说:“大。”
老人说:“有一百多斤。”
我说:“我就没见过这么大的冬瓜。”
老人又笑。
也看到老人不高兴的时候。一天我去地里,看见老人坐在地里发呆,我问老人:“爷爷怎么在这里发呆呀?”
老人指了指地里,跟我说:“今年的薯白栽了。”
我说:“为什么?”
老人说:“都被野猪拱了。”
我说:“这野猪真害人。”
老人叹一声。
又有一次,也看见老人在地里发呆,我问老人:“爷爷怎么在这里发呆呀?”
老人指了指地里,跟我说:“被人拔了好多甘蔗。”
我说:“谁拔的?”
老人说:“不知道。”
我说:“这个人太坏了。”
老人又叹一声。
老人并不是天天在地里,有时候老人会坐在门口,半天一动不动。
我走过去,问老人:“爷爷坐在这儿做什么呢?”
老人说:“晒太阳。”
我问:“爷爷不去地里做事吗?”
老人说:“冬天了,地里没事做。”
我点点头。
有一天我没看到老人。
我去找老人,去地里找,但没看到他;也去老人家门口找,同样没看到他。于是,我问村里一个人:“李阿公(村里人都叫老人李阿公)呢,怎么没看到他?”
回答:“不知道。”
我说:“李阿公到哪里去了呢?”
回答:“谁知道呢。”
我又问村里另一个人:“李阿公呢,怎么没看到他?”
回答:“不知道。”
我仍说:“李阿公到哪里去了呢?”
回答:“谁知道呢。”
我后来去了李阿公家里,才看到他躺在床上,我问:“爷爷,你怎么没出来呀?”
老人说:“我生病了。”
我说:“医院看呀。”
老人说:“不要紧,过两天就会好。”
但过两天老人没好,不久,老人过世了。
我再也见不到老人了。
后来的好多好多年,我忘记老人了,真的,彻底把他忘了。
这天,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首诗:
路边的一棵草
它默默地生长
又默默地枯黄
正如它悄悄地来
又悄悄地走
它也有快乐,会在风中欢笑
它也有忧伤,会在雨中哭泣
只是,它的快乐与忧伤都没人知道
也没人在意
忽然,我想到了老人。
责任编辑丨张琳
刘国芳:江西临川人,已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小小说篇,《小说选刊》《读者》等选刊选报转载余篇。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抚州市文学院院长。
断指曹学林
龙湖镇上,有一家酒楼叫龙湖春。
龙湖春坐落在龙湖镇东南角,前临大街,后通夹河,楼前高悬着一面酒旗,上书“龙湖春”三字。不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河道里,老远就能看到那黄底红边的旗子在风中招摇。龙湖春生意一直很兴隆,南来北往的客人到了龙湖,都以能在龙湖春吃上一顿为最大满足。
龙湖春为什么生意好?主要是龙湖八鲜菜肴独具特色,还有几道名点小吃出名,其中最让人叫绝的是蟹黄蒸饺。龙湖地区出产一种蟹,叫簖蟹,肉质鲜美,膏黄肥嫩,蒸熟之后,将蟹肉蟹黄剔出来熬成蟹油,加进猪肉包馅,做成饺子,放在蒸笼里蒸,出笼后,那饺子皮晶莹剔透,里面透出黄澄澄的肉馅,好像一只玉色元宝,咬一口,那喷香透鲜的汁液就会从里面溢出,吸到嘴里,会香透整个嘴巴子,让你吸溜吸溜地舍不得停止。谁吃了这蟹黄蒸饺,都一辈子难忘。
龙湖春有这一道名点,全靠白案师傅侯三胖。侯三胖的白案手艺师承他爷爷。因为这手本领,不仅在龙湖春是老板的宝贝,在龙湖镇上也是个尽人皆知的角色。而据说更牛的是,他是神龙关抗倭将领侯必成的后人。侯必成是水乡的英雄,当年倭寇侵犯水乡龙湖一带,他带领乡亲们,扼守神龙关,跟倭寇搏斗,却中了倭寇的毒计,牺牲了。三胖自小听爷爷讲祖上抗倭的故事,早就认定自己就是侯必成的多少代后裔了。往往在饭店里闲下来后,他会跟同伴讲上一段,讲着讲着,会激动起来,拿起菜刀“啪”一声剁到砧板上,然后咬牙切齿道:“这倭寇,真可恨!”
抗战期间,日本鬼子侵占了龙湖。先是有飞机飞到龙湖上空轰炸,接着又有汽艇从水上登陆扫荡,然后就开来军队在这里驻扎。龙湖是水乡重镇,粮油集散中心,鬼子占据这里,目的就是要掠夺粮棉油等物资。他们在水上设关卡,在垛上筑围子,昔日繁华的龙湖镇变得冷清、萧条,天一擦黑,店家就会用木杠闩上店门,夜里睡觉也不得安生,哪里有点儿风吹草动,都吓得胆战心惊。
自然,龙湖春酒楼也受到影响。老板甚至想关了店门躲到乡下去避难,不是因为一家老小以及店里的大师傅小伙计要吃饭,真的是一天都开不下去了。侯三胖几次跟老板讲,他看不惯这鬼子在镇上耀武扬威的样子,想回神龙关老家去。可老板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兵荒马乱的,回到那水荡子里,到哪里讨饭吃呢?
侯三胖就仍然在店里,有人要吃蒸饺时,就做蒸饺,没人光顾时,就跟人吹祖上抗倭的故事。
这天上午,侯三胖正在店堂里准备开讲,突然,老板慌慌张张地跑来,说:“三……三胖……来了……来了几个鬼子……”
一听说来了鬼子,店里的师傅伙计们都有点儿紧张起来,几个在里面吃早点的人赶紧扔下筷子走了。三胖抬眼朝门外一看,几个鬼子端着枪,护卫着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向店门口走来,旁边还有一个二狗子,哈着腰,一边把他们往这里领,一边跟他们说着什么。
自从鬼子来了后,龙湖春酒楼除受到二狗子几次骚扰,还是第一次有鬼子来。他们来干什么?是要吃饭,还是要钱,还是要干其他什么?为了不招惹他们,免得给酒店带来灾祸,老板急忙跑到门口,点头哈腰地迎接。
“你的,龙湖春老板的干活?”鬼子军官说。
“是,是。”老板说。
这时,二狗子翻译官说:“皇军今天到你这里,是要品尝一下你们店里的名点蟹黄蒸饺,赶快叫人制作……快把皇军请到楼上就座……”
鬼子军官说:“咪西咪西的,快快的,快快的!”
说着,他们就向店里走去。
老板急忙说:“太……太君……这……这……蟹黄蒸饺……今天……今天没有了……”
二狗子翻译跟鬼子军官说了什么,鬼子军官阴沉下脸“嗯”了一声,然后提了提挂在腰间的指挥刀,嘴里蹦出几个字:“八格——”
二狗子翻译转对老板说:“赶快做蒸饺,不然……”翻译官手一挥,做了个砍头的手势。
老板急忙对侯三胖说:“三胖,你看……这……这怎么办呢?”
“不做!”侯三胖说。
“什么?”翻译官问。
“不做!”侯三胖说。
“嗯——八格牙路,死啦死啦的!”鬼子军官恼怒地叫一声,几个鬼子兵冲上前要抓侯三胖。
“别,别,别……”老板急忙上前挡住侯三胖,满脸堆笑地跟鬼子军官说,“做,做……”又跟翻译官说,“做,做,别发火……”紧接着转头跟侯三胖说,“三胖,做,做……”
谁知侯三胖大叫一声:“我操你奶奶的,老子就不做!”然后发出“啪”一声,一把菜刀剁到砧板上。鬼子兵大吃一惊,“哗啦”拉开枪栓,把三胖围了起来。鬼子军官也抽出了指挥刀。
只见侯三胖放下刀,一把攥住左手,一会儿指缝间流出鲜红的血。一截手指从砧板上滚下来,掉到地上。
“哈哈哈……老子……老子……不做!……不做!……”侯三胖攥着手,摇摇晃晃地向店门口走去。血,一滴一滴,滴到地上。
一霎时,不管是鬼子、二狗子,还是店里所有人,都惊呆了。
责任编辑丨张琳
曹学林:江苏泰州姜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泰州市姜堰区作家协会主席。副研究馆员职称。发表小说、散文逾百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船之魅》,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散文集《一条游向老家的鱼》等。
▼往期精彩回顾▼喜报丨《安徽文学》刊发的冷鬼的微篇小说分别被《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转载
喜报丨《安徽文学》刊发的津渡的诗歌被《新华文摘》转载
喜报丨《安徽文学》年第12期的散文《奔跑》荣获第三届三毛散文奖
喜报丨《安徽文学》刊发的梁小斌的诗歌被《诗选刊》转载
喜报丨《安徽文学》刊发的四篇微篇小说入选《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喜报丨《安徽文学》刊发的徐春芳的诗歌分别被《年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年度优秀诗歌卷》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