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入户登记的时候,姚远手里多了一支体温计。“他们家中没有体温计,我家里正好有一支没有用过的,就给他们送过来了。”姚远说,外地或者外籍返京人员都要做好居家观察14天,每天两次测量体温,这样贴心的服务,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Kendrce和Sione来讲,有了家一般的温暖。
做完登记后,姚远请这对夫妇帮了个忙,“如果身边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请麻烦他们与我联系。”姚远说,我们除了要依靠大数据、依靠点位登记、电话寻访,还要依靠群防群治的力量。“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金宝街北社区赵晓晴:刻苦自学的“翻译官”建国门街道“80后”社工赵晓晴最近醉心英文翻译,因为她所服务的金宝街北社区有外籍人员返京,她需要跟他们沟通交流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英文日常对话,我是可以的。”赵晓晴介绍,“可是遇到‘居家观察14天’、‘每日测量两次体温’、‘戴口罩’,我就懵圈了。”于是,赵晓晴找到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表妹,自己用软件翻译好了,请她帮忙看一看。得到专业人士认可后,她不仅把翻译后的语段运用到工作中,还分享到了朋友圈。“我时常可以看到社工的留言,这句我能用得上!”赵晓晴略带自豪地说,“能帮大家做点事挺好。”赶上电话寻访的时候,赵晓晴习惯将自己的“学习笔记”摊开在桌面上,需要用上哪句话,赶紧临时瞄一眼。热情的投入、严谨的工作态度、乐于分享的精神,在服务外籍人士的工作中,赵晓晴为自己勤学英语、学以致用而感到高兴,用自己点滴的努力织密疫情防控网。小黄庄社区文鑫:耐心服务的“翻译官”几天前,和平里街道小黄庄社区社工文鑫帮助了一位来自巴西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懂中文,被保安拦在社区门口。社工文鑫知道后,连忙赶过去,拿了一份英文版健康承诺书,并用手机下载翻译软件,一字一句把社区门口的相关通知翻译给这位女士。
十来分钟后,这名外籍女士做好了信息登记,对着文鑫不停说“thankyou”。“虽然自己英文水平有限,但只要耐心,借助翻译软件,同样可以做好防控工作。”文鑫用耐心、细心、真心换来了外籍人士的认可。
据了解,和平里街道对统计的外籍人员均已按照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发放英文告知书,签订健康承诺书,做好“外防输入”的工作。
东外大街社区江浩:无障碍交流“翻译官”在东直门街道东外大街社区海晟名苑小区值守点位上,多了一位外籍志愿者,来自英国的江浩。他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8年,居住在东直门地区有5年时间了。近日,返回小区的外国人日益增多,他们语速比较快,英语水平有限的社工和社区志愿者沟通起来捉襟见肘。
江浩一直想为社区做点什么,刚好东外大街社招募外籍志愿者,他主动找到社区负责人。
据社区负责人介绍,“外籍居民来到小区后,有的不知道怎么办理手续,有的不知如何寻求帮助,还有的想代买东西。多亏了江浩的加入,让我们的值守工作事半功倍。”
据了解,东直门街道为进一步优化英文服务,除了招募社区英文志愿者,还将社区服务项目翻译成为英文。
东城区外办:做好外籍人员返京服务据了解,近日,东城区外办发布《致在京外籍人士的公开信》中英文版,第一时间为《健康承诺书》提供英文版本。
随着境外疫情发展,为切实提高外籍人员对防疫政策和知识的知晓率、普及率,东城区外办制作套中英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海报及英、日、韩《温馨提示》卡片张,发放至各街道及所有社区。同时,该部门还为《集中医学观察个人告知书》、《居家医学观察个人告知书》《结束观察期证明》等五项防疫文件提供英文、日文、韩文多语种翻译,全力配合辖区街道开展好外籍返京人员集中医学观察、居家医学观察工作。文字洪珊图片由安定门街道、建国门街道、和平里街道、区外办提供视频
都市阳光编辑
小柒往期回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