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小说 >> 正文 >> 正文

到底是怎样的汉字,让外国人见了害怕文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3/5/15

汉字的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诸般书体变化,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符号,被世界各国的人们使用。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一个,独特的文字符号代表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我国一共有近10万个汉字,其中常用字在个左右,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然而,有这样一个字,被我们使用了数千年,外观无害发音简单,却让外国人一看到就“害怕”,甚至连文件中也一律不准使用。到底是哪一个汉字有这么大的魔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丧权辱国的历史

清朝末年,我国饱受外国欺辱,被逼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当时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来效仿各国,因此,我们在这些条约中,用“夷”这个字来称呼外国人。老外当然不会懂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外国翻译官转译“夷”这个字为英文时,将它翻译成了“barbarian”,意思是“野蛮的、粗俗的”。

当时有一个叫做文翰的英国人,在签订条约之后,非常不高兴。他愤怒的找到中国,说这个夷字让他看了就感觉到侮辱,深深的恶意令他恐惧,他要求中国马上改掉这个字。要知道,外国人从明朝起在我国就被称为“夷”,只是那时英国人忌惮我国的实力,一直不敢当面表达自己的看法。

“夷”是一个古老汉字,最早见于金文,多用于称呼古代善于使用弓箭的部族,也用这个字代指东方部族。《玉篇·大部》中说“夷,蛮夷也”,因此“夷”就成了中原对外族的一种蔑称。清朝《三元里》说“案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因此“夷”还是旧时对外国人的称呼。同时这个字也可以用作地名或形容一种工具,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汉字。

经过数千年历史演变,“夷”已经成为一种贬义词,大家提起这个字,想起的都是“蛮夷”等词。但清朝时也指外国人,因此,当翻译官直接将“夷”用“barbarian”形容,外国人便接受不了了。他们认为这种称呼听起来很可怕,因为他们管自己殖民地的人才叫“野蛮人”,如今被中国人这样称呼,他们觉得自己被伤害了。

无奈,最后文案中只能删掉这个字,后来外国人在签订条约公文时,都会特意加上一个条款,那就是中外来往的文件一律不准使用“夷”字,要用“洋人”代替。再后来“洋人”这个词就成了清朝称呼外国人的一个词汇。

可以说这个故事也颇有些闹剧的味道,但是我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确实不是外国人能看懂的,同时也阐明了弱国无外交这个道理,落后的实力使得清王朝在谈判桌上都是一副乞丐相,别人提出何种要求都可以妥协,连使用自己国家文字的自由都不能保有,如果不是近代史太过屈辱,我们也不会在夷这个文字上受到这么多限制。

二、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追求主权平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国的外交史走过由近代闭关锁国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用一张完美的答卷告诉所有人,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与他国建立正常甚至有优势的外交关系。

年3月,中美两国在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开启高层战略对话。美国一如既往地想要通过背后小动作打压中方,但我国发言人在会场义正言辞地说:“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地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方最后只能以偃旗息鼓告终。

当今的中国,再也不会遭受同百年前一样的屈辱,汉字作为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语言,如今已逐步成为全世界人民争相学习的通用语,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有强盛的国力和奋斗的人民,这将永远为我们的前进之路扫清一切障碍,中国也必将成为傲立世界的经济强国。

三、总语

国家不够强大,使用自己的文字都不得自由,处处受限,被欺负也无力反抗。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有话语权,才能保证本国权益,才能为它国发声。

声明:内容为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1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