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但是,偏偏有人不总是那么悲愤,比如,被杨振宁打趣总找女同学玩儿耽误了学业的许渊冲。比如,不喜欢同窗共读的氛围的汪曾祺。汪曾祺在自己的散文中说,因为不喜欢和那么多人凑在一起读书,于是等到大半夜跑去图书馆看书,看到天亮再回去睡觉,因此几乎没和下铺的同学打过照面。即便作息如此不规律,也没人来管。西南联大的管理向来宽松,不仅外来人员可以随便住宿舍,连逃课对有些学生来说也是家常便饭。比如对着镜头说“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巫宁坤。泡茶馆是巫宁坤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学习时的日常。他们俩还有其他几个“文艺青年”常常翘课,跑到昆明路边的小茶馆,看书、写作、聊天、玩桥牌,或者什么话都不说,各看各的书,各写各的小说。汪曾祺的头几篇小说,就是在这小茶馆里泡出来的。刚刚去世的历史学家何兆武也对西南联大“自由散漫”的学风有过描述:“没有任何组织纪律,没有点名,没有排队唱歌,也不用呼口号,早起晚睡没人管,不上课没人管,甚至人不见了也没有人过问,个人行为绝对自由。自由有一个好处,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比如自己喜欢看的书才看,喜欢听的课才听,不喜欢的就不看、不听。”
何兆武在西南联大读过四个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没念好”。在他的回忆录《上学记》里,西南联大的老师也是一派率性而为。公共课中国通史由两位老师各教一个班,各自理论体系不同,讲的内容不同,但全都讲到宋代就罢了。要还想学,国学大师钱穆会让学生自己买他的新书去看。但是何兆武听得津津有味。闻一多上课喜欢抽烟,学生也可以抽,讲离骚,讲伏羲女娲,充满了“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陈寅恪上课总是十分投入,讲着讲着就进入忘我之境,忘记自己背对着学生而坐……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散漫”,西南联大的老师和学生有着超出一般的情谊。巫宁坤泡茶馆看的书,大部分都是从老师卞之琳那儿借来的;汪曾祺觉得沈从文不擅长上课,却擅长天南海北地聊天,偶尔跟老师出去喝酒,沈从文只喝一盖子,其它的全都便宜了自己;朱光亚回忆跟随吴大猷学习的岁月,和师父师母亲如一家人,老师留穷学生吃饭,学生背着师母去看病,都是真情实意的你来我往。至于学生质疑老师,与老师激辩的情形也比比皆是。碍于篇幅,导演并没有将这部分放到电影中去,但在各种各样的史料记录,以及片中已成大家的昔日同学的隔空辩驳中,我们不难看到,思想的争锋从未离开过这些西南联大学习的头脑。一群拥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恰巧遇上一个自由的环境。在这里,知识是创造的附属品,权威是真理的追随者。几十年以后,何兆武仍然清晰记得杨振宁对爱因斯坦最新发表的论文不屑一顾的样子:“毫无orig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只有这样的氛围,才能容下如此“放肆”的学生。容得下如此“放肆”的学生,才能培育得出以后那些在智识上开疆拓土的人才。03在汪曾祺、何兆武,以及一系列知识分子的书写与回忆下,西南联大这个已随历史烟云消散了特定产物,逐渐成为中国大学教育乃至整个抗战时期的“神话”。在那个战乱连天、民不聊生的时代,西南联大就是一座由知识和信仰锻造出的天堂。但实际上,在感叹其学子后来惊人的成就时,我们不能忘记,那同样是一个前途未卜,个人和历史的命运都充斥着偶然的时代。在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和灵魂背后,还有许多抱着一腔赤诚,没来得及完全绽放就过早凋零的生命。尽管“跑警报”在汪曾祺的描述下颇有苦中作乐的感觉,但校舍被炸毁也是常事。一次,何兆武就看到平时不常露面的蒋梦麟坐在一堆废墟前,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何兆武也曾惋惜地记录自己才华横溢的同学如何被肺病折磨,最终学业未完成便离开人世。还有一些青年学子为求救国,弃笔从戎。如片中众人回忆的缪弘,父亲是汉奸,而他主动请缨成为抗日前线部队的翻译官,在一次战役中,放弃了与美军一起撤退的机会,最后与同胞们战死沙场。而后来诗名远扬的穆旦在进入西南联大不久后,也毅然从军,作为翻译官随军远赴缅甸抗日。在那里,他遭遇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身边人尽数牺牲,他爬过热带雨林,爬过累累白骨,一路逃至印度境内,活了下来。而与他同行的联大同窗的生命,就此消逝。从此,那个在防空洞写抒情诗的年轻人诗风大变,他的笔尖开始沾上平静的血泪: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西南联大不是神话,更不是天堂。导演徐蓓在文章中表示,自己拍摄这部纪录片时一直试图回答一个问题——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她说到自由的学风,说到强大的师资,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南联大和他的学生们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见识,完全有能力引导他一生的方向。她认为,这群学子身上这股强大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们的青年时代。当国家被侵占,人民成为亡国奴,当学业被迫中断,当故土变废墟,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亡,青年往往最能将深切的痛楚化为激愤的力量。所以,他们能够信誓旦旦地说:“我就是想做人杰。”因为只有觉醒,只有不再麻木,只有努力思考,才能在将人贬为蝼蚁的战争年代,重拾为人的尊严。而在这样的时代,为人的尊严,与国家的尊严休戚与共。正是经历了这漫长黑夜,才能体会与祖国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骨血之亲。无论是捐躯报国,还是学以致用,作为历史群像的联大学子,向世人传递出一种纯粹的、超越了物质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被邓稼先称之为pure。恰巧,这段时间,一位北大青年学者韦东奕因为接受采访时不修边幅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意外走红。网友们发现,这个手拿矿泉水和馒头,看起来不善言辞的年轻学子竟然是拿奖拿到手软的数学天才。关于这个天才更多的细节被曝光:每个月生活费不到元;馒头矿泉水是日常伙食;平日很少与别人打交道,一心扑在数学上……这些特质在网上引发了一次舆论浪潮,大家像发现稀有动物那样一窝蜂地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