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条件 >> 正文 >> 正文

俄罗斯东正教外交的形成和嬗变三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0/9/4

导读:论文《俄罗斯东正教外交的形成和嬗变》荣获北京大学第二十八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一等奖,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本科生朱家羲和夏禹,指导教师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吴冰冰,本篇为该论文第三、四部分。

三、俄罗斯东正教外交的演变(一)泛斯拉夫主义对“第三罗马”学说的延续与发展(1)泛斯拉夫主义的产生

泛斯拉夫主义于十九世纪上半叶在西斯拉夫人当中产生,这一思想的萌生主要依靠以下的条件作为其土壤:首先,俄国的崛起以及对拿破仑的胜利增强了整个斯拉夫民族的民族意识;其次,当时的一些欧洲思想家在著作中(如约翰·歌特弗列德·赫德尔的《人类历史与哲学思想》)将斯拉夫人描绘成热爱自由的民族,这使得斯拉夫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第三,奥地利帝国境内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的扩张政策让斯拉夫人感到了威胁。所以,散落在西欧的斯拉夫小民族政治心理发展的需要与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使得他们产生了一种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思潮——泛斯拉夫主义。随后在年革命中,泛斯拉夫主义很快由单纯的民族文化思潮演变成民族政治运动。

年革命时,捷克历史学家帕拉茨基在布拉格发起召开了斯拉夫大会,奥地利统治下的斯拉夫各民族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号召奥地利辖地上的斯拉夫各民族联合起来,要求奥皇在民主原则下实行民族平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大会提倡的斯拉夫民族联合不具有政治暴力性质,参加布拉格大会的斯拉夫各民族提出了政治宣言,但是并没有提到暴力革命和威胁欧洲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波西米亚总督在会后向奥皇报告说“斯拉夫大会没有追求不法的目标,也没有图谋任何抵触法律或与奥地利君主国的利益不相容的东西。”[1]

(2)泛斯拉夫主义在俄罗斯的异化

然而在泛斯拉夫主义进入到俄国之后则开始了它的异化历程,它逐渐受到以下四种思想的异化,并且最终形成了俄罗斯式的斯拉夫主义:第一,俄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救世主义”传统;第二,具有暴力色彩的大俄罗斯主义;第三,成立大斯拉夫联盟的思想。年,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二次泛斯拉夫大会。但是会议的结果与沙皇政府及俄罗斯知识界的预期相反,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果:波兰人没有派代表出席,捷克代表明确拒绝以大俄罗斯主义取代泛斯拉夫主义,主张斯拉夫人的团结不应否定斯拉夫各民族的特性,而应兄弟般互助。这次大会标志着从西斯拉夫人中产生的泛斯拉夫主义,蜕变为大俄罗斯主义统一斯拉夫各族人民图谋的意识形态工具。

(3)泛斯拉夫主义对俄罗斯外交的影响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前,俄罗斯是当时既存国际体系的受益者,而泛斯拉夫主义由于具有民族自觉的革命性,所以对维也纳体系构成了威胁。因而,“尼古拉一世对频频向其示好的泛斯拉夫主义者视而不见”。年,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俄国官方对境内外的泛斯拉夫主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漠视转为重视——维也纳体系因克里米亚战争而分崩离析。俄国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