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条件 >> 正文 >> 正文

18问iEnglish,你想不到的我都问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0/8/13

有问必答

近期,很多朋友咨询小i,为了更快捷高效地回答各位朋友的提问,我收集了朋友们关心的18个问题,在此作为集锦,一一回复大家。

同时,也欢迎留言咨询其他问题。

观点7:部分原版音频声音太小,开到最大也听不清;图片严重变形。

“音量开到最大也听不清”,最好是录下来给大家听一下比较好。

因为我们阅读营近多人,最小的用户2岁半,最大的55岁,英文级别分布在1-96级不等,应该说用户能读到的内容面很广了,都没有反馈过“开到”最大音量听不清的问题。

图片严重变形——不存在的。

作为用户,我习惯写阅读日记,具体做法就是拍下每天孩子和我自己读到的书本封面并写阅读体会。

因为我有时会去做主题式阅读设计带着孩子延展学习,需要根据标题查阅更多信息。目前手机里数千张照片,几乎没有变形的图片,随便上两张干手机下,如果需要看的话,我可以上传到百度云,大家可以浏览,这都不是问题。

说话要讲证据,说变形的问题大,就拿出变形的图片来。其实我也遇到过一次比例有些不合适的,但那显然是因为图书出版年份久远,当时书籍的排版就是那样了,在电子化的过程中比例失调,这是极少的情况。

观点8:不能选书。系统推送什么书就得读什么书,孩子碰到不感兴趣的书就草草应付过去,甚至不读了到ETP里找东西来打发时间,这时如果强迫他读不喜欢的书,恐怕打击阅读的积极性。而碰到感兴趣的书如果忘记收藏,想重读时也找不到了。儿童学英语很重要的一点是重复,有的书孩子能反复读几十遍而不厌倦,一直到他能背下来书的内容,他仍然还愿意读。

这一段话说了三个意思:

(1)iEnglish不能让人选书

(2)不能重复读

(3)可能存在孩子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打击阅读积极性

首先看“不能选书”。

选自己喜欢的书来读,天经地义,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尊重。iEnglish的不能选书,并不是要剥夺这种权利和乐趣,而是另有深意。

“挑书两小时,阅读一分钟”是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的痛。

如今的社会,我们如果愿意花钱又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在国内外买到成千上万的原版英文书,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自主阅读的道路上还是走的很困难呢?

打折和团购时屯的那些书,真的就是孩子喜欢的吗?是他们能读懂的吗?是不是家里积压了很多书,无法好好利用呢?

以上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作为第二外语的英文阅读,与中文阅读有很大的差异。简单来说是孩子不在母语环境中,基本的“能听懂+会交流”都无法做到,家长自身英文能力有限,无法为孩子选择既符合他认知水平,又能提高英文水平的书。不是英文太难,就是太简单“没意思”。

“如何把握阅读的难度”最让家长头疼,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下在“如何选书”方面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和著名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i+1理论”。

“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水平,“1”代表学习者目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的差距。

给孩子选择阅读资源,就像营养师给孩子配餐,需要专业支持。在一个不缺资源的年代,如何把这些资源与孩子的需求和学科内容从不同角度结合才是关键问题。

并且,在“配餐”之前,需要对孩子的需求有一个基本诊断,综合孩子的认知发展程度、英语启蒙程度、个体发展特点(如阶段性的兴趣)、成长需要或者学校学习的内容等各方面因素,选材料时还要运用“蓝思值”等工具去测算孩子的单词量。

以上工作,对于普通家长来说是很困难的,iEnglish花费大量经费和人力自主研发的分级体系就是为了把家长很难做到的事情让专家和人工智能帮着做——让孩子在阅读时能够循序渐进,读到与自己认知能力和英文能力匹配的材料,它要解决的就是家长“选书难”的世纪难题。

等孩子的英文能力经过3年的训练突飞猛进,并且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都建立起来了,自然可以去线上线下自由选书读了,只是目前大多数孩子不具备这个能力。

再看“不能重复读和打击积极性”。

iEnglish内置的阅读材料因为主题和体裁的丰富性,一般来说读者都会觉得很新鲜有趣,就算遇到不感兴趣的书,花20金币就可以跳过,有选择不读的自主权;

遇到喜欢的也可以收藏反复读,至于忘记收藏了,养成浏览图书并收藏的习惯就好,即使错过,后面还有更多好看的书。

其实这种“错过”,反而给孩子造成一种阅读的稀缺感,不好好读就有可能再也读不到了喔!

遇到特别喜欢的,家长完全可以购买原版纸质书让孩子反复看,这总比漫天撒网的买书,却发现孩子不喜欢而闲置要好。

至于用户的积极性,真的不会因为遇到几篇不感兴趣的文章就被打击了,这就不得不提到iEnglish的激励机制。

在设计的时候,iEnglish秉承欧洲“严肃游戏”理念,通过成长空间、互动ETP、配音等很多方式来激励孩子,已经提升阅读积极性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和人性化的了。

观点9:“类母语学习系统是什么意思?”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先摘录海岚老师《全儿童英语启蒙——北美二语教育启示录》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我们中国孩子学习的是EFL(作为外语的英语),与ESL孩子相比,其中非常重要的区别是我们的孩子不是处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环境中,而美国ESL学生每天在学校都在使用英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在这种缺少语言环境、英语学时严重少于美国ESL学生的客观条件下……很难接触到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由此导致对真实英语的理解力和使用这门语言的表达力等方面“先天不足”……严重缺失语言赖以存在的两个C:情境(context)和内容(content)……怎么办?”

“多角度帮助孩子理解原版绘本等阅读材料的内涵,提高孩子综合理解能力……各种视频资源,这种有着丰富情境的单向输入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孩子学英语有着先天不足,那就是缺乏真实母语环境。而海岚老师认为,通过系统的阅读原版材料、观看视频、进行表演或者口头表达、进行主题式和任务式的学习、在家庭创设英文文字环境等,都是最有效的习得方式。

“类母语”的意思,不是复刻母语环境,这是任何人谁也做不到的。它是我们要认清和遵循二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尽可能创设类似母语的环境,尽可能使用母语习得者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像截图中所说,胡乱堆砌一些原版材料和视频就能做到,而是需要系统化、主题化、任务化、并且循序渐进。

如果说用“读原版、听音频、看视频”的方法来向类母语学习靠拢是“低级的逻辑”,那我们这20年专注于英文启蒙和英文教育的各位老师的心血和付出岂不是要一夜回到解放前?

海岚、吴敏兰、廖彩杏、汪培珽……如果我们多去了解相关的专著,多去看看各位老师推崇的理念和方法,也不会说出这样贻笑大方的话了。“类母语”不是“母语”,强调的是“情境和内容的”学习,强调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

其次,能自如运用英文,把英文学得非常好的人也很多,不管是谁,都逃不开上文提到的语言学习规律。再说一个例子,赖世雄老师。

在上世纪60年代学习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靠自己摸索,从英文考试7分到成为托福满分最高纪录保持者;曾为对语音极为严苛的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频道的纪录片配音,并用自己的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英语学习者。

英语大师那么多,为什么他被称作华人英语教父?3年,赖世雄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评选为中国英语十大名师第5,俞敏洪排第4,前3名都已过世。

这个靠自学就能够让英文纯正到连美国人都以为他是美国土著的大神,参加台湾高考时只有7分,是个彻头彻尾的学渣,气到老爸跳起来让他滚(摊手)。

当时,他只能进入当地录取分数最低的军校,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朋友:曹近曦。曹近曦的父亲是翻译官,他的英语也非常好,经常和学校的外国人谈笑风声,学校有外宾到访也总让他出席翻译。

这让赖世雄很羡慕,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出成绩来,但军校时间紧张,只能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怎么学才能最高效呢?他开始思考婴儿是怎么学语言的,把自己想象成婴儿,从零开始摸索。

没想到这比之前跟老师干巴巴学语法、记单词要有效得多。三个月,他竟然已经能跟外国人简单沟通了,自己都大感意外!他把这套逻辑称为“赖氏英语法”。越学越有动力的他,最后以托福满分成绩考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综合赖世雄老师的学习诀窍,有如下几点:

① 先把自己归零,就像婴儿一样,牙牙学语(模仿);

② 三个基本态度:善用碎片时间积累;多读英文,不要默读,要读出来;持之以恒;

③ 语言就是要“过度学习”(overlearning)

这些方法与iEnglish所提出的类母语训练都是吻合的,iEnglish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些学习理念的,但却是首次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帮助普通人去更有效的践行这些理念。

观点10: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最初引起一定程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5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