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宋农︱柚园倩影
(龙光进摄)
在写正贴内容之前,得先啰嗦几句。
日前,兄弟伙吴明清送得本他著的《三六福》一书给我分享,我非常惊喜,没想到他的一场大病让他提前退了休,并催生出一本书来。
秀山也有朋友写过关于“三六福”的书,大多在内容的整理上,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流行在秀山周边省市县的三六福却不多,本书查阅典籍之广泛,文化内核的挖掘之深刻,我还是首见。
秀山是个移民社会,是多民族聚居区,因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多元案而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明珠散落在民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然失传,有的却成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全民的共同记忆。
受吴明清先生的启示,我想以“味道”入手,整理流行在秀山各地的美食品类,抛砖引玉,和网民朋友共同探讨。
秀山的油粑粑、米豆腐就不说了,散落各地的如石堤的豆腐鱼、洪安的菴菜鱼(一锅煮三省)、隘口的药膳鸡、雅江的牛杂、石耶的汤锅、宋农的“乡厨”、梅江的卤猪蹄、清溪的童卤鸭等,这些演变成精品的秀山饮食品类,就是在外来菜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改造,成为了秀山特有的味道。
在此,不知道网友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今天推出第一期,龙池的味道!
也许朋友会问,龙池好吃的很多,比如卤菜、水饺,不也是龙池的招牌吗?于我个人而言,这些尚缺独特的记忆。对于地方味道的认同,全在我个人的好恶,与权威评判无关,所以,我固执的以为,能够代表龙池独特味道的就是“凉皮、面筋”。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在龙池街上吃到“凉皮、面筋”,吃得我一脸的惊艳,哪里来这么好吃的东西?
于是乎,每次去龙池都要去吃碗“凉皮、面筋”。没吃够,还要买几碗回家,慢慢吃。
一碗调制好了的凉皮、面筋
这样,我就与“凉皮、面筋”结缘了,认定它是个好东西。
我吃了十多年的“凉皮、面筋”,始终没搞明白为什么非要把两样东西混合在一块。
当我做功课准备写这篇帖文的时候,才知道龙池“凉皮、面筋”和一个网名叫“粑粑客”的人有关,颇有些龙门阵,有得一摆。
粑粑客的粉粑
走到龙池街上一打听,才知道“粑粑客”是龙池著名的“货郎”,赶转转场的主,城乡不论、老少通吃,粉粑做得风生水起。我找到粑粑客位于龙池武坪的家,他正在忙他的粉粑,至于“凉皮、面筋”毛都没见一匹。
粑粑客的粉粑
他一边忙,一边简单的交流。
他说,“凉皮、面筋”这个东西是年通过一亲戚去西北学来传授给粑粑客母亲侯云清的。他母亲侯云清是龙池“凉皮、面筋”的布道者。通过他母亲的走乡串户赶转转场的开疆拓土,才闯出了“凉皮、面筋”的这片天地。
我几次前往粑粑客家造访,都是因为他确实太忙,没能坐下来聊聊。于我,关于龙池“凉皮、面筋”的故事却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想了解。
不巧,广东省重庆秀山商会成立大会在广东东莞举行,我和粑粑客都在被邀之列,于是乎,我们干脆就一起开车去了广东,几天几夜,够聊的了。
原来,粑粑客有个亲戚在西北,有一手做“凉皮、面筋”的好手艺,他母亲觉得是个好东西,一心要学下来。手艺人是讲究师承的,要拜师学艺。于是,他母亲就拜了师。由于他母亲心灵手巧,很快就出师了。
其实,最关键的手艺就是用石膏或小苏打调试淀粉的时候,相传,那是需要心中有师傅,默念口诀的,心诚则灵的。如果心不诚,搞出来的就不是皮,很可能就是汤汤了,几斤、甚而几十斤原材料就报废了,所以,必须秉持师承,谁也不敢大意。
从广东回来后,在粑粑客的家,让他亲自演绎了一遍制作“凉皮、面筋”的过程。
给面粉渗水
挼面粉
做“凉皮、面筋”的材料就是小麦面粉。
挼成坨的面粉,放起醒个把小时
首先是拍面挼面和面,挼好成坨后,醒上一段时间,大约有个把小时就可以了。
洗面粉坨子
然后将面团又放在水里去洗,洗面筋时轻拍面团,一次次换水洗,直到水洗清,当面团洗到再无淀粉流出时,就算洗好了。
洗到淀粉与粗麸分离
洗好的粗坨,或者叫麦麸子坨坨,拿到笼上蒸,大约15分钟,熟后出锅,切成丝或块,这个东西就是面筋。
在洗的时候,淀粉不断的过滤
洗好的淀粉水要放置沉淀一段时间,时间可久一点,也可将淀粉水放上一夜,时间长一点沉淀得更充分。
糊状的淀粉放烫水锅里的铁皮盘子里
淀粉水沉淀好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剩下的就是已经凝结的淀粉浆,这时再给里面加水,搅拌成稀稠适度的面糊,就可以开始蒸制凉皮了。
不断的浪
制作凉皮,就和我们秀山的传统的浪红苕粉差不多。水烧开后,把面糊倒入铁皮盘子(可大可小),不停在开水中转圈摇晃,使面糊均匀的平铺在盘子里,然后盖上锅盖放入开水锅里蒸,大约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出锅了。
再在开水锅里蒸五分钟,起锅
我们只做了几斤灰面,浪了两锅,整个过程手工制作,大约耗时五小时。
制作完成的凉皮
一直到整个过程完成,我才明白为什么把“凉皮、面筋”连起来叫,而不单纯的叫凉皮或面筋?原来是一种原材料,弄出两个品种来,所以“凉皮、面筋”是不可分割的连体。
粗麸团子,放锅里蒸15分钟制作完成了的面筋
从上世纪90年“凉皮、面筋”在龙池问世,粑粑客母亲开始的十年是背背篼在乡下家家户户推销,客户多起来后,然后到龙池街上摆摊销售。30多年过去了,“凉皮、面筋”在龙池是家喻户晓,侯云清老人是当然的创始人。
做“凉皮、面筋”的那些年,粑粑客家都是全家上阵,往往整到深夜甚而凌晨,第二天一早又拿上街卖,年复一年,硬是把个“凉皮、面筋”整成了龙池的名小吃。
龙池凉皮的第一传人侯云清老人
年,由于他父亲去世,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虽然她母亲还在继续制作,但数量大不如前。随着她母亲生病,把手艺便传给了他舅舅,此后,他舅舅又传给了第三代徒弟。
年,他母亲侯云清去世了,这个家庭再也没做“凉皮、面筋”。
我问粑粑客,为啥不继续做“凉皮、面筋”呢,他说太熬夜、太辛苦,只要一做,父母的身影就在身边晃动,心灵上受不了,所以没做了。
“凉皮、面筋”可以凉吃,也可以热吃,原材料就是面粉,参入清水,通过人工的挼拍不断分离,淀粉成凉皮、粗麸成面筋,完全符合当今理念下的绿色健康食品。
现在龙池有一家卖凉皮、面筋的
好在,凉皮面筋有了传人,继续在龙池街上生存。我们在龙池邮政前面的小摊子上,就能够吃到味道独特的龙池味道——凉皮、面筋。
龙池卖凉皮、面筋的就是这位大姐姐
我们一路驱车到龙池,看到美萃、白庄、龙冠、建国等地,到处恢复种植了油茶,多达两万亩,又一健康食品将在龙池这块热土出世,假以时日,茶油和“凉皮、面筋”来混合调试,可能又是一味佳肴;
龙池油茶
随着龙池公交的开通,龙池的优势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整合,向世人展示她神秘的面纱。
来源:SHE
编辑:秀山百姓网小编
上奥·江岸城
??乱弹:秀山县城的中轴线、“十字街”在哪里?
??走访秀山那些消失了的乡镇
??秀山边陲传奇小说《深山咒》(连载至42.2)
??传奇村寨神秘秀山??这位在联合国做过翻译官的秀山人,你认识吗???一个老县长和他的秀山水井情怀秀山百姓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1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