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是人类天然拥有的,唯一能真实、清醒、从容地,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01
悟,让我们直面未知“有一个国王很依赖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只要有任何疑难杂症这位大臣都能解决。
有一天国王练剑不小心削断了自己的两根手指,为此国王懊悔不已。
大臣看见了,安慰国王说:「陛下!世上没有真正的不幸,况且这也不是什麽太大不幸的事,别太挂在心上。」
国王一听!认为这位他一向最亲近的大臣怎麽说这样的风凉话,一气之下就把这位大臣关进了大牢。
过了一阵子,国王去丛林裡打猎,结果迷路误闯了食人族的地盘,于是食人族决定拿国王来祭拜他们信仰的天神,可是仪式进行到一半,祭拜的巫师发现国王少了两个手指,便急急忙忙从抬架上放下了国王,因为他们的信仰规定四肢不健全的人是`不可以成为神的祭品,那是对天神极大的不敬。
所以最后国王随行的大臣代替国王成为了祭品,也由于国王象徵了不幸,所以食人族便放了他,以免为族人带来不幸,国王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国王回到了宫殿想起了他最亲近的大臣说过的话,觉得他说的有点道理,于是便释放了这位大臣,但国王心中却有些疑惑,便问这位大臣说:
「我的不幸成了大幸,这下我看懂了!但你被我误会关进大牢去,这样的不幸你如何解释?」
只见大臣微笑的对著国王说:「如果不是因为你误会我,把我关进大牢,那陪伴您去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国王顿时恍然大悟(开悟经验)!
从此,这位国王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至少,无论从故事,还是我们人生的实际经历。我们都有过经验:面对充满未知和变数的未来,真的无法通过头脑的判断来做出永远正确的决定。
头脑是一个才华洋溢的僕人,
却是一个致命的主人。
在你安装它之前,
你必须知道如何拔掉插头。
而「心」总是带给任何情境新生命,
并展开许多的可能性。
心所特有的能力,就是悟——人类天然拥有的,唯一能让我们真实、清醒、从容地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每一个人的内在,
都有一个与神性相会的地方。
这个相会之处就是人类的心灵。
0
由「误」转「悟」
悟,是生命的反转与调频。
许多时候,我们将自我与心的位置弄反了——
自我积累的知识放在前面,就会「误」;
心的观照觉知在前,方有「悟」。
一念之转,就能由「误」转「悟」。
开车与开悟,你觉得哪个更容易?
其实,是开悟容易。
开车是技术,要不断的去开车来累积火侯,从而由量变引发质变。技术是「相对的」。
因此,这种“灵性学习”是透过饱读书籍、听看音视频资料、参加各种工作坊、拜访有名的大师等等方式不断累积而来,是「从无中生有」——本来不会,要学到会,是从无到有,这是「创造」。
然而,开悟是不需要累积,不需要创造的。开悟不是搬砖建楼,需要一块一块地修建起来。开悟是「本来就有」的天然能力,是「发现」而已。所以「发现比发明容易」。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悟让我们觉得很吃力,那么可能并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03
开悟的经验「悟」是一种体认,而不是什麽改变。
开悟经验是「抓到想法跟想法之间的空隙」(无念)。这种经验以较高的意识层次来看,其实是最为平常的状态。
我们运用思维处理你日常的情感、行动及本能,这些都是我们生存所须仰赖的。然而,仅此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开启了心的较高意识觉知,方才唤醒了真我本然。
因此,你的自我干预程式会自动移除、乌云(无明)会逐渐消散,觉的层次(光明)也就越高。
终于,你体验到了开悟的经验——觉的瞬间,云消雾散,照见万里晴空。
真相是:觉悟者比平常人少了些什麽,并非多了些什麽。
他们少了平常人不愿放下的自我和对物质世界的执著。觉者他们看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完全不同了。
悟大概可分为三重境界——
开悟(拨云见日);
持悟(云消日现);
彻悟(晴空万里)。
「悟」很容易,悟后起修才是真正考验的阶段。具体来说,修是修「德」,修心灵品质。
04
开悟者:认同自性胜过认同自我诗人科尔曼·巴克斯问他的老师:我在你眼中看到的智慧,是否有朝一日也能来到我的头脑中,并用它去看世界?
老师回答道:直到这个『我』成为『我们』。
这个简单的回答道出了开悟的本质——开悟者可以说是一个无我之人,至少,他对自性的认同已几乎完全取代了对自我的认同。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感官和思维的认知有著明显的局限和缺陷。但还有另一种看的方式——我们都有「能看到永恆的眼睛」,那就是灵性的视力,这种眼光看待事物的方式,与它们所是的样子正好相反。
对那些用灵魂之眼看的人,甚至身体的死亡都是美丽的。这就是内在之眼,它能看见肉眼所看不到的另一种光明。
这就是合一之光,当你看到合一的辉煌,二元性的吸引力就显得让人心碎而又可爱,但不再那麽有趣。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sz/9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