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素质 >> 正文 >> 正文

信我是父母与孩子的ldquo翻译官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0/10/28
白癜风早期图片 http://m.39.net/pf/a_6856181.html

作者编辑:刘老师

视频:LouisLIUStudio

导语

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漂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通信),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学生A:爸爸答应我明天就不再抽烟了,可是这句话我从一年级听到了五年级。

学生B:妈妈你总说要减肥,可是从来不运动,又特别爱吃甜食。

学生C:爸爸妈妈说过不会再打我,但为什么还是要打我呢?

学生D: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就连偶像都要给我规定好,而我喜欢的东西他们却总是讽刺。

学生E:你们为什么要生妹妹,生了又不好好负责?

学生F:妈妈,为什么你只批评我,从来都不表扬我?

学生G:爸妈,我对你们无话可说。

……

这是去年的一堂语文课。课堂上,学生把对父母的真心话都说了出来。原本这是一次书信写作课,学生要给父母写信,把平时想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写什么。于是,我将写作课变成了“父母吐槽大会”。

一开始听着孩子们对父母的“吐槽”,我听着听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从孩子们的“吐槽”分享中,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不理解父母,而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龙应台曾写道:“多少父母与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面对十八岁的儿子,龙应台有着这样的困扰。她与孩子的对话从小时候的无话不谈,到“话不投机”。她曾经思考有很多方式与孩子沟通,而她发现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信。所以她选择与孩子通过书信对话,这一写就是三年。于是就有《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本书。这本其实就是她与儿子书信的一个集合。

图片来自网络

相信许多父母对龙应台的这一段话也有所感触。是的,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对孩子不再无所不知,孩子也不再对你言听计从。其实与孩子沟通不仅仅只有“对话”这一种方式。有的时候我们无法用语言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深入的沟通,为何不采用像龙应台这样,与孩子进行书信往来。

孩子慢慢长到,进入到青春期的阶段。其实孩子的青春期,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他们开始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认为亲近或依赖父母是“幼稚的”。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拒绝父母的努力,不想接受帮助、安慰、感情。因为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可以,想要看起来“更成熟”、更独立(LaurenceSteinberg《与青春期和解》)。而我们的父母往往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作相应的改变,依然用小时候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这时,父母与孩子可能就会出现误解、矛盾、争吵,以致沉默。当你发现与孩子进入到这样阶段时,是时候与孩子用信对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或许你能从这几个故事中找到你与孩子的影子。

故事一

学生在“父母吐槽大会”上和我分享,自己总是与爸爸妈妈吵架。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弟弟和妹妹。在他看来,妈妈最疼爱的似乎是妹妹。因为不管他做什么,妈妈都会批评,他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他想要证明自己不是小孩子,可以独立安排时间。但是妈妈总是帮他做决定,比如“今天不能玩游戏”、“今天必须做作业”。后来孩子的妈妈和我分享到,她发现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她在家还要顾及弟弟和妹妹,而老大却越来越犟,妈妈越说,孩子越生气。后来,借着语文课的契机,我鼓励孩子写信与妈妈沟通,把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写下来。

孩子在信里写道:

亲爱的妈妈,

平时你有意见我都会听你的,但这次你可不可以体谅我一次。平时妹妹经常打我,但她打完我你又来骂我。我想下一次您可不可以先了解一下情况再来骂我呢?妈妈,我平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会说,但是几个月下来,我不可能做的全都是错的吧。我想,如果我有做得好的地方你可不可以表扬我一下?

......

孩子妈妈说,她读完这封信眼眶立马红了,能体会到孩子心里的委屈。作为妈妈,她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也渴望和孩子好好聊天。

其实看似“犟”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温柔的心。故事二

前段时间我给班上的家长和学生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要求父母与孩子一同观看《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前三集《出生》、《上学》、《长大》。请父母在观看完纪录片后,给孩子写信。学生则在读完父母的信后,写一封回信。

图片来自《人生第一次》剧照

学生和我分享父母给的信里写到:

第一次听到孩子心跳的感受

写小时候的故事回忆

妈妈爸爸对他们说道歉

对他们的期望

一首温暖的小曲

......

学生告诉我,读完父母信,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做一个母亲真的不容易。其中一个孩子眼睛红红地和我说:“我没想到那些事情我爸妈都记得”。还有学生和我分享,她小时候总把‘我爱你’、‘谢谢’挂在嘴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发现想要说‘谢谢’、‘爱你’却开不了口。于是,她常常带着“嫌弃”表情和用不耐烦的语气与爸爸妈妈说话。

原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口是心非”,而信可以是他们内心真实的表达。我相信,他们的父母读到信里写着“爸妈,谢谢你”,也一定会有所感动。

故事三

之前我班上有一位新同学。这位同学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常与其他同学出现小摩擦,一不小心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当我批评他时,他觉得新班级的老师与之前的老师不同,太过严厉。他一方面在为自己辩解,另一方面害怕老师会通知家长。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便躲在教室外一直发脾气。我便给他写了下面的纸条:

亲爱的小小(学生化名):

老师知道你身体里有一种特殊的“能量”,可能会随时爆发。但你也可以控制它,积攒能量,让它成为属于你的“查克拉”。老师相信你也会成为鸣人那样的“火影”。

爱你的刘老师

我知道他也是一个《火影忍者》粉丝,特别喜欢“鸣人”,就用故事中的人物来鼓励他。当学生看到这张小卡片时,他便愣住了。他本以为我会继续批评他,没想到我却以他熟悉的语言写下这张纸条。我还记得事后,学生说:“老师,我挺感动的,但我不知道怎么告诉你。”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不同行为表现,我们很容易着急,“关心则乱”。但戳伤孩子的往往是我们的“刀子嘴”,而温暖孩子的却是你写在信里的“豆腐心”。

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坚持写信,一写就是三年。三年后,龙应台说:“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我们常常说:“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实,孩子成长的这一路上,哪一个时期不关键?孩子从依赖我们,到独立,他们逐渐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要认识我们的孩子,我们就得从头学起,放空自己。

在儿子十八岁出国学习时,作者麦家给叛逆期的儿子写信,告诉孩子“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护好自己哦。”作家刘瑜给出生百天的女儿写下“愿你慢慢长大”。周国平用笔留住和女儿妞妞相处的五百多个日日夜夜。这些文字里,看似简单,却都是最温暖的爱。而孩子也能从文字中体会我们平时无法说出的爱。等孩子长大,他们也会感恩这样的书信,因为这让他们与父母有了更深的联结。

如果你发现与孩子渐行渐远,沟通无法传递时,让「信」来做你与孩子的“翻译官”吧。

作者:刘老师Anna

香港大学教育学硕士IB认证教师曾就职于香港和深圳等国际学校担任全科老师、双语老师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教师培训工作坊目前担任国际学校年级长、国际教育教学法高级培训讲师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sz/6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