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笔下的光绪:皇帝的英语课
那你要说德龄的书里都是编造的故事毫无真实吗?其实也不是,其中也有可信的部分,但这就需要仔细的考据一下了。比如《清宫二年记》一书中就谈到了光绪皇帝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英语的热情。德龄写道:“我每天早晨碰见光绪皇帝。他常常趁我空的时候,问我些英文字。我很惊奇他知道的字这样多。”光绪皇帝也学英语吗?我们可以来说说这个问题。
中年的德龄戴着传统的花钿打扮接受采访,并且还录像了一段英语演讲,用于为他的新书进行宣传,演讲的视频之前曾经在网络热转过
光绪皇帝筹划学习英语的确切时间恐怕只有皇帝自己能说得清,不过他倒真的不是第一个筹划学习英语的大清皇帝。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磋商过程中,当时的翻译机构理藩院找不到通晓俄语的通事,只好找来了拉丁文娴熟的传教士做翻译,于是中俄边界条约其实是借由基督徒的宗教语言在天主圣光沐浴下签订的……
中俄尼布楚条约拉丁文缮写本,俄方保存本
康熙深感培养语言人才的重要性,曾经推动过俄语人才和拉丁文人才的培养工作,比如雍正时期名臣年羹尧的哥哥,曾经做过广东巡抚的年希尧,就在跟传教士学习拉丁文,翻译使徒行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几何学,后来我们使用的关于三视图的基础方法都是年希尧在一本叫《视学》的几何书里翻译介绍的,康熙的三儿子允祉也向传教士学习天文知识。
年希尧最为人所知的业绩是作为雍正时期的督窑官主持官窑瓷器烧制。上图的胭脂水色和右图的珐琅彩色都是他督造的
不过随着康熙皇帝的去世,这波借由传教士了解西方科学和语言的热潮立即烟消云散,直到清末,随着列强入侵,风云变幻,年光绪皇帝20岁时,下令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丁韪良推荐教员来教自己学习英文,到了12月,同文馆的教员张德彝凭借着二十多年来作为外交官翻译的丰富工作经验被推荐成为皇帝的英文老师。
京师同文馆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校址在今天北京东堂子胡同总理衙门内,教学以语言学习和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为主,后并入京师大学堂
也许当年是为了给光绪皇帝英语教学的需要,张德彝还曾编写有一部语法书《英文话规》,年完稿,这是近代由中国人编写的最早英语语法书之一。由于光绪皇帝每天5点打卡上课,课时大约半小时,有时候还要再长一点,张德彝自己也有教学、翻译和编书的工作,丁韪良加派了沈铎做副手来帮助他,两个人轮流教皇帝读英语。
光绪二年郭嵩焘出使英国时,张德彝被正式选派为翻译官,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先后担任崇厚使俄的翻译官、洪钧使德参赞、罗丰禄使英参赞、那桐专使日本参赞,凭借优秀的语言能力成为光绪的英文教师
从年底开始,光绪皇帝基本上每天都要上英文课,很少缺席。后来张德彝回忆,“(光绪)对于学业还是十分勤奋的,令人意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显示出相当的颖悟,但他的口语却糟糕透顶。试问你要如何纠正皇帝的发音呢?只能是随他去了。”后来张德彝出外任职,维新派的康广仁也教过光绪学习英语,一直到年戊戌政变被软禁,光绪皇帝都在坚持语言学习。皇帝首先在宫中学习英文,实在对传统是一种震撼,这影响到了北京的皇亲国戚,王爷和大臣们一窝蜂地到处寻觅英文教科书与教员,一时之间竞相成风。
图中央端坐的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是一名传教士,来华后长期负责京师同文馆的工作
戊戌政变之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是湖中的一座小岛,通往瀛台的是一条很窄的石桥,光绪在岛上的翔鸾阁隔湖相望可以看到宝月楼,康熙曾经在此钓鱼,乾隆曾经在此读书,不过康乾盛世已经在眼前消散了。光绪在被囚禁之后的生活,很多时候,都被描述成了一个倍受虐待而自怨自艾的存在。
这里只说一点,光绪皇帝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内务府的“例呈进书籍档”,其中有内务府按照光绪皇帝索要的购书单,大多是属于历史、地理和宪政方面的图书。
光绪点名索要未得的英华大辞典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的辞书,实际上光绪索要的书单大多是商务印书馆当年新出版的书籍,当时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曾是维新派的拥护者,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光绪在软禁期间仍然能够获得维新派的消息,恐怕这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然后内务府两天后除了《英华大辞典》、《帝国主义》、《欧洲新政史》没有找到,剩下的图书都送到了瀛台。而且这其中有个小插曲:内务府呈报的《政治通论》附着目录,皇帝在其后做了一番批注:“……书内目录,与原书所叙不相合,当系历史之目,应向商务印书分馆问明。”
由此可以推断,内务府还是不敢虐待皇帝,书籍也确实是皇帝要来打算仔细读的,此时距离戊戌政变已经过去了十年,慈禧太后逐渐衰老走向人生的终点,而光绪索要的书单中大量关于君主立宪的图书,还要英汉词典来阅读英文,这也不难猜测囚徒天子想法:他一直倍受摧折但还没有放弃希望,这一次也许一切可以凭借时间流逝和隐忍等待而迎来转机。当然,历史的结果我们是知道的,他在慈禧去世前一天离开了人世……
光绪之死
光绪皇帝之死一直是一个谜,即便是身体病弱,这也过于的巧合了吧,光绪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最后我们来说说这个吧。
清西陵崇陵
光绪死后在年举行奉安大典,安葬在清西陵的崇陵,年遭到盗掘,年曾对光绪和隆裕皇后棺椁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棺椁中残存的遗骸、头发和衣物都保存在清西陵管理处。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与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合作,利用现代的法医鉴定技术,尝试找寻光绪的死因。
科学家们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困扰下,先后化验了光绪的头发;肩胛骨、环椎骨、脊椎骨、肋骨等7块遗骨;下葬时由内之外五层衣物。
检验取样的光绪帝遗骸骨骼
首先,科学家在光绪帝头发上发现的高含量砷,大约是致死量的十倍以上,并且远远高于棺椁内、墓内和清西陵陵区环境测试的砷含量。这表明光绪头发上高浓度砷物质并非来自环境的沾染;而且比照慢性砷中毒患者的头发检测的结果可以验证,光绪并不是慢性中毒。
进而通过对遗骨表面砷元素的检测,科学家们又发现脊椎骨出现了极大剂量的砷元素,参照古人仰卧葬仪,应该是内脏的毒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沾染到了骨骼;而殡葬衣物较为完整的上衣中,胃腹部位均有多处明显腐蚀脱落形成的窟窿,其中内层衣物胃腹部样本里又检测出了很大的剂量,可以证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的胃腹部。
最后由砷种态分析得知光绪帝遗骨、头发、衣物中高含量的砷化合物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也就是说光绪死前曾摄入大量的砒霜毒素,人口服砒霜6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而光绪仅在头发残渣和衣物上检出的残留毒素就已经超过致死剂量,经过科学测算,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所以可以推测: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
最后一点余绪,读书的时候曾经在大学活动课堂上看到了话剧德龄与慈禧的录像片,后来这部舞台剧去年又重排登台,戏票实在是不好买到。个人觉得这部戏里的光绪、慈禧和德龄已经不是历史人物形象本身的高度凝练,而是分别指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不同的中国人所采取的不同姿态,戏剧里的德龄形象,似乎是象征了那时积极迎接西方文明的那一部分中国人,虽然改变未成但仍有去处,不论现实还是戏里的德龄都义无反顾的投身大洋对岸成为西方话语中的“他者”,而那时的更多中国人则是戏里无路可走的光绪,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不知何去何从,痛苦彷徨。最终,还是有人重新插上了羽翼,造出了舟楫,现实历史中的这些人,我们叫他们“仁人志士”,历史对他们的评语写在了今天天安门广场正中那座高大的纪念碑之上,写在了奔涌不息的长江大河之间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sz/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