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少人在考研失利之后开始质疑自己:“我复习了这么久,刷了这么多套题,为什么翻译分数还是提不上去?”“为什么用上题海战术,也完全不见成效?”
其实,问题出在了理解上。“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重量而是重质,其本质是“刻意练习”。单纯强调时间,忽视不同领域、不同基础、不同方法的影响,最后可能就是“一万小时的失望”。“中译君的客厅”第三期,恰逢世界读书日,中译君联合中译公司的兄弟单位——中宣部下属中国出版集团所属成员单位中译出版社(以下简称中译社),为翻译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送来签名赠书福利!独家带你破解“一万小时定律”,找对方法,翻译学习事半功倍!中译社,源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板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先后隶属于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历史资料图
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剥离出版业务(即“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并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更名为今天的“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
此外,中译君还重磅邀请请到了翻译界的网红教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栓哥”、来自北外高翻学院的李长栓老师做客中译君的客厅,跟大家分享他多年来的翻译实践和教学经验,破解“一万小时定律”在翻译圈的魔咒。作者
介
绍李长栓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教授,联合国兼职译员和口笔译实践专家,曾在纽约、日内瓦、曼谷等联合国机构短期从事英汉笔译,并为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提供远程翻译服务。在教学工作之余,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协会、检察官协会、中国律师协会、美国律师协会、中国法学会、法学院等众多国内外机构提供过数百次会议口译服务。著有考试用书:《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UNLPP考试指定教辅)和《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考研指定用书、CATTI考试参考用书),以及《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汉英翻译译注评》等。另发表法律术语翻译文章三十余篇,在《东方翻译》杂志开辟法律术语翻译专栏。
好啦~话不多说,那些想要悄悄努力惊艳所有人的译友,快来看看如何学翻译才能实现“质的突破”吧↓↓
#中译君的客厅第3期:一万小时定律,真的适用于翻译吗?以译会友,比翼齐飞。该栏目由“翻译国家队”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译公司”)策划推出,旨在与其各兄弟单位和语言服务行业自媒体大V等搭建交流平台,增加对话沟通,促进文化共享。中译公司是直属于中宣部下属中国出版集团的国家级语言服务企业,是中国唯一的联合国文件长期语言服务供应商,也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大中华区唯一语言服务战略合作伙伴。其前身为周恩来总理批示的“联合国资料小组”,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拥有学有所长、经验丰富的数百人的专业翻译团队。以下图文来源
中译出版社
北外教授李长栓曾介绍道:“北外高翻笔译课的学生提交的作业,包括原文尾注、译文本身和译文尾注……作业原文的字数可能不到字,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可能有三四十页。听完老师讲解后,还需要修订译文,提交二稿。”
同样是练习,北外高翻的学生也许并没有练习到小时,但他们的实力却有目共睹。由此看来,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只是练习的时间,而是正确练习的时间和程度。
那么,如何学习翻译才能真正实现“质的突破”呢?
01跟对老师如果说民国时期的翻译大师多为“半路出家”、身兼数职,那么如今顶尖的翻译则大多科班出身,经历了学校对其严格而系统的培训。
开设MTI(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如今已数不胜数,但是真正拔尖的不过数十所。北外、上外、广外等外语类院校,汇聚了最核心、最一流的翻译师资,因此这些学校的翻译硕士专业也成为考生竞争的热门。
学校不同,翻译培训的质量相差真的这么大么?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就在于师资水平和培养模式的差别。
虽说师父带入门,修行靠个人,但师父的指引和点拨很重要。钱锺书、叶公超等西南联大名师,培养出了“外语三杰”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而后者又在北外发光发亮,教出了更多的外语精英。
当然,一流外语院校所开设的翻译专业,其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培养模式。以号称“北外最难考”的高级翻译学院为例,经过了十年的探索与沉淀之后,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内核、实践驱动、教学先行”的模型。
第一学期注重基本翻译能力培养,第二学期侧重培养对各项翻译能力的综合运用,以专业领域材料为主,如政治(联合国文件)、法律、金融财会、信息技术和文化艺术类稿件。
那么,如果不是一流翻译学府出身,“野路子”式学翻译还有机会逆袭吗?
02选对方法答案是有的。任何事情只要选对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练习一门技能的方法关键有三点:一是正确,二是有效,三是持续,不能片面地强调持久的力量而忽略了前面两个关键点,也不能片面追求“速成”,因此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目标。
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李长栓教授在他的新书《北外高翻笔译课(英译汉)》中写道:
翻译,尤其是笔译,其实就是打造艺术品的过程。“怀着敬畏之情、匠人之心,去追求完美品质”的北外高翻笔译教学理念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03用对时间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翻译练习时长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人。事实上,练习的关键真的不在时间的长久,而在于合理地分配时间和利用时间。
在《北外高翻笔译课(英译汉)》中,作者李长栓表示:“抓重点”“精查证”“多讨论”就是我们所说的“刀刃”。
首先是“抓重点”
如果你拿到一篇文章,觉得完全get不到重难点和易错点,没关系,这本书已经非常贴心地配备了“详细教案”,不仅有原文、原译、改译、建议译法,还独家呈现训练方法和翻译提示,简直是研究与教学两不误。
以第十单元“建筑设计”为例,开篇先“划重点”:
翻译情景:
训练重点:
训练难点:
训练方式:
有了名师点津,再来着手学习翻译,是不是感觉简单了许多?
其次是“精查证”
不少从北外高翻毕业的学生,多年后依旧对当年笔译课作业“记忆犹新”:两三百字字的翻译习作,学生交上去的查证注释却达20页甚至更长,“呕心沥血”好几晚才能做完。
对于查证方法不了解的人往往会问:查证真的管用么?就让我们用书中对“outstan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hy/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