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行业 >> 正文 >> 正文

总理记者会上爆红的女神翻译知识和涵养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1/5/12
治癜风自愈方法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81220/6730777.html

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出格、出位、出彩,都有令人走红的可能,但前二者以噱头博之,唯“出彩者”熠熠生辉,实至名归。

最近,因为刚刚结束的两会,张璐又一次被推上热搜。

不愧是“国民翻译女神”!

张璐的走红,其实可以追溯至11年前。

年3月14日,张璐第一次亮相于两会记者会上。那年是总理记者会首次起用女翻译。

▲年3月14日,总理记者会现场

首开先河者,是初战大捷,一锤定音,还是险象环生,生死难料?

彼时,张璐一身深色西装,宝蓝色衬衫,干练的短发,服饰妆容精致典雅,一举一动大方得体。

但最令人叹服的是,在万众瞩目的两会记者会上,她把中国的古诗文恰如其分、非常生动地翻译出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嘉宾充分感受到东方大国特有的文化魅力。

当时温总理援引了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工作披肝沥胆的热爱。

一句楚辞让当时现场的很多人都绷紧了神经,但张璐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将总理的初心表达得准确无误且掷地有声:

“FortheidealthatIholddeartomyheart,Iwillnotregretathousanddepthtodie。”

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

在诗中,“九”极言其多,非实指,而“athousanddepthtodie”的译法抓住了诗句的精髓,表达了万死不辞,绝不言悔的坚定信念。

精准、凝练、传神,境界全出。

张璐精彩的演绎,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肃然起敬,纷纷起立鼓掌。

那天,张璐上了微博热搜。

中国著名资深翻译家过家鼎先生盛赞:

“张璐是外交部最厉害的翻译!”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罗立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觉得她翻译得很好,的确是国家级水准。”

所有的闪耀时刻,都是一点点星光的汇聚,直至有一天,璀璨于世,大放异彩。

初中时的张璐不仅是班长,还兼任英语课代表。那时,她就已在外语学习方面表现出迥异于人的天赋,发音纯正、领悟力惊人的张璐经常被老师叫起来读范文。

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张璐成为全校唯一被保送到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学生。

▲高中时的张璐

大学时,她在外交学院念的是国际法系,因为喜欢翻译,后来张璐去了英国,潜心练习口语,同时转攻外交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

年,23岁的张璐从外交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近20年的时间里,她一直从事外交翻译工作。

从翻译室的一名普通翻译,到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级翻译,这条路,张璐走了整整十年。

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而言,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成为外交部的一名高级翻译,“难于上青天”,必须经历“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三重考验。

任何一道关卡都可能让人折戟沉沙。经历残酷的淘汰,最终只有不到4%的人被录用。

要想过关,只能险中求胜,稳中求生。在张璐看来,拾级而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地下苦功夫,下笨功夫。

她常常加班到凌晨两点,每天坚持听BBC、VOA、CNN,做了大量笔记,不断看外文资料,广泛涉猎,汲取各类知识。

持之以恒的“魔鬼式”训练和累积让她的专业水准日益精进。

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指出翻译的基本准则:信、达、雅。

翻译作品,忠实于原文为“信”,文辞畅达谓“达”,文采斐然称“雅”。

古文造诣不高者,文化功底不深者,译为现代汉语已然不易,更何况中英文之间的完美对接。

由于中文和英语的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用英文体现其中深邃的旨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极大的挑战,而张璐的翻译总是切中肯綮、形神兼备。

唐诗宋词、楚辞元曲、谚语典故,她都能用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做出最精确的阐释。一次次,她将最富魅力的中文,以最迅捷、最恰当的形式呈现给世界。

非科班出身的她,靠自己超出常人数倍的努力,击败了很多翻译专业的选手而最终胜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展翅,固然需罡风借力,但首先,你得把自己打造成鲲鹏。

与电视剧里的翻译官们光鲜亮丽地出入各种高端场合,轻松自如地就完成工作的艺术形象大相径庭,实际上,外交翻译事务不仅非常繁重,而且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稍有差池,便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对于外交部的翻译们来说,每年的两会总理记者会都是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外交部每次都要选调精兵强将,提前一个月就进入紧急的“战备”状态。

“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和意外情况。

每次总理记者会前,张璐都会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研究总理最喜欢最常引用的古诗词、整理总理一年的报告讲话,还会细细琢磨各路记者可能会提出什么刁钻问题。

无数备案,反复演练,只为那一刻的完美无误。

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了解内情者,总是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

“这有什么了不起?一定是提前串过词的。只要准备做足,很多人都可以。”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次次答记者问中,中外媒体绝不会和你提前串好词。

太多的情况不会出现在预案中,更多的是靠灵活应对。

置身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时刻如履薄冰,快速机动地迎接所有严峻的挑战。

而且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十几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

这就要求速记和速译的水准绝非寻常。

而每一次游刃有余,胜利“通关”的背后,是身经百战,屡涉险境后造就的强大心理素质,是储备丰富,足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深厚底蕴,是十年磨一剑砥砺出来的卓越专业技能。

所谓一马平川,不过是山重水复后迎来的坦途。有人感慨:

“现代人,个个都扮专家。在经济面前,开口闭口都是专家;在文学面前,指指点点都是专家;在科学面前,装腔作势都是专家;在音乐面前,心浮气躁都是专家……”

但真正的专家,一定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深耕细作,才博技精,臻于极致的人。

有网友评论说,张璐对古诗文的翻译准确流畅,国学功底扎实,是合格的大国翻译。

譬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saChinesepoemreadswehavenofearofthecloudsthatmayblockoursightsaswearealreadyatthetopofthehight.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Whenoneisinofficeheshoulddischargehisdutyconscientiously,whenleavingofficeheshouldconducthimselfwithhumanityandexerciseself-reflection.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Ishalldedicatesmyselftotheinterestsofthecountryinlifeanddeathirrespectiveofpersonalwillandworld.

......

▼看张璐如何翻译古诗词

这样古奥难懂,蕴藉深远的诗文,没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出神入化的翻译功底,难以精彩译出,曲尽其妙。

在她看来,所有的外事场合,不分大小,事关一国之尊,那不仅仅是高度的专业化呈现,更是神圣的使命感的诠释。

她将周总理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直谨记在心:外交无小事。

仅仅五个字,却有千钧之重。她说

“作为一个外交翻译,你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你要全面谨慎生动地传递中国的声音,这是一项非常光荣的使命。在敏感和重大场合里,你说出去的话,是非常有分量的。这就决定了,你不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翻译员,处理不当,或许会酿成外交事故。”

▲年3月14日,总理记者会现场

曾有台湾记者询问两岸关系,总理以“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做出妙答。

这句古文出自《左传》。两岸关系向来敏感,遣词用字都要非常慎重。原句里的“忿”字,有些译者的本能反应,也许会是愤怒(anger)和争执(argue),可是张璐却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最恰切的解释,用了更为妥帖适中的“Differences”(分歧,差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分歧”的表述,消除了不必要的火药味,传达出血浓于水,求同存异的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诉求。

▲年3月14日,总理记者会现场

在一次活动上中方发言人,提到中国有句俗语叫“请神容易送神难”,但当天会晤的外宾来自巴基斯坦,这就要考虑到对方的宗教因素,这个“神”该怎么译?是God还是Lama?

她结合巴基斯坦的宗教信仰,予以虚化处理,意译成:Itmightbeeasiertoinvitesomeone,toliveinratherthanaskhimtoleave。

于无声处,巧妙睿智地化解了一场危机。

张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世界上有两件事情是最震撼人心的,一件是天上的星空,还有一件就是我们心里高尚的道德标准。”

▲年3月13日,总理记者会现场

遵道于言,化道于行,并不是一种束缚和绑架,而是一个人应该恪守的良知和责任,甚至在很多外事场合,成为她的一种与国家利益休戚与共的荣辱观。

业精于勤荒于嬉。张璐每天早上8点钟都会准时打开电视和收音机,收听BBC、VOA、CNN广播,

“即使我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这依然是我上午8点到下午1点的头等大事,除非当时有紧急的翻译任务,否则这是我雷打不动的routine(例行程序)。”

▲年3月15日,总理记者会现场

她一年至少有天在国外出差,曾一天之内做了12场翻译。有时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要提振士气,奔赴现场,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浑身酸痛,“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

她不是一直马力十足的永动机,但下个任务“接踵而至”时,她又神采奕奕,披甲上阵,俨然一名骁勇的战士。

走红以后,有朋友问她什么感受,她微微一笑:

“我只是做了我的工作而已。”

把优秀当习惯,把终点当起点,才成就了她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

尽管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富知名度和享誉度的翻译之一,但年,在一次翻译行业内部的论坛上,她仍谦虚地表示:

“无论做多长时间的翻译,我心里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百分之百地拿下,永远都怀着一种敬畏的心,越来越谨慎小心地做这种工作。”

正因敬畏于事,才会严于律己。每次工作圆满完成,虽然大家都觉得已经很出色了,但一直追求完美的她却说:

“哪怕再给我多一秒钟,我还能翻译得更准确。”

心满意足是止境,不断求索为至境。

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她更希望在对外发声时,以一种更确切严谨、毫不含糊的表达,彰显出大国的立场和风范。

年两会闭幕后的一个月,张璐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做演讲。

▲张璐在香港中文大学做演讲

能容纳几百人的演讲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许多人专程从内地赶来。

在张璐步入会场时,很多人兴奋地向她挥舞着双手,并大声地喊着她的名字:

“你是我的女神!”

面对如此热情的反应,张璐显然有些意外,她觉得“自己那天有点像摇滚明星”。

但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明星”,在张璐看来,她更是一个传播者,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听到中国人的声音,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张璐担任英语演讲大赛评委

有人说,真爱艺术的人,艺术就是定海神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变化。遇事不慌,有股力量,把他“定”在那儿。

其实,对于生命中的很多热爱,又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倾注于此,全身心投赴时,任凭八面来风,骤雨狂澜,这股坚如磐石的力量,帮助我们抵御岁月的荒寒,和命运的无常,让你在人生的“阵地”上,成为胜不骄、败不馁的英雄。

媒体这样评价张璐:

“在工作中,张璐一向举止淡定,神情专注,散发着十足的女王气场。工作之外,却拥有着迷人的笑容。她身上那种如兰的优雅气质,正是常驻美丽的秘诀。”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能配得起高贵皮囊的,不是浅薄与贫瘠,不是虚妄与狭隘,而是丰厚的学养、笃定的智慧、强大的内心、充盈的灵魂与之相得益彰。

点个「在看」,她不是应者云集的流量担当,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担当,是优雅女性的力量担当,是一张最美的国家“名片”。

本文系授权发布,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带你看世界、开眼界、提境界。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诚意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hy/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