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广博,民族种类繁多,各地区均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在古代,若是要与邻邦国家交往,翻译官成为沟通的必须。古代翻译官与现代有哪些差别?我们熟知的古代名人中,有哪些曾担任过高大上翻译官?
古代翻译官是干什么的?翻译官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职业。关于翻译官最早的记述出现在周朝,《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其中寄、象、狄鞮干的就是翻译的工作。
在古代,精通多种语言的翻译人才可谓凤毛麟角,与今天相比,那时的翻译官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负责将大王的话传达给周边藩国。如果“万国来朝”,自然也负有教授礼仪和给大王翻译的职责。
在《后汉书·南蛮传》中有这么一段:“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大致是今天的越南)。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稚。”从记载中可以看出,为了向宗主国国君进贡白稚,越南使者的话经历了“三象重译”,也就是从越南话到广东话,广东话到湖南话,湖南话到湖北话,最后翻译成周文王能够听懂的陕西话的传递过程。但转了几手的朝贡马屁被翻成啥样就不得而知了。
和珅原是语言天才后世的传说中,总是给和珅扣以“巨贪”的帽子。其实,和珅之所以能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归根究底还在于他的真才实学。真实的和珅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满朝文武,也仅此一人。因为具备独特的语言优势,和珅常常用多种文字帮助乾隆拟定诏书、翻译少数民族地区呈朝廷的奏文。
后世的传说中,总是给和珅扣以“巨贪”的帽子。其实,和珅之所以能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归根究底还在于他的真才实学。真实的和珅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满朝文武,也仅此一人。因为具备独特的语言优势,和珅常常用多种文字帮助乾隆拟定诏书、翻译少数民族地区呈朝廷的奏文。
年,英国使团携带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件和丰盛的礼品来访问中国。和珅作为大清方面接待的主要负责人,与洋人百般周旋。当时,双方在觐见礼节上爆发冲突,英使团坚持以谒见英王陛下的单膝下跪代替“三跪九叩”,在双方争持不下之时,是和珅说服乾隆免了英国使团“三拜九叩”,化解了一场危机。
古时翻译官堪称“全能王”古代翻译官不但要在语言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有时还需要会一些武艺。
据记载,当年张骞出使西域,随从里有一名叫甘夫的人,干的就是翻译的事。甘夫本是匈奴人,后被汉朝俘虏,机缘巧合成为了张骞团队的向导兼翻译官。
张骞使团大部队刚抵达河西走廊,就不幸被匈奴骑兵队俘虏。被监禁十年后,张骞以及剩余的一行人趁着匈奴内乱逃出,面对前有虎狼,后有追兵的窘境,是甘夫一次次在绝境之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帮助张骞渡过难关。可以说,如果没有甘夫的忠诚护主,张骞极有可能就此命殒高山荒漠之中,玉门关以西的世界对于汉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会是一片空白。
由于古代对外交往不是特别频繁,因此那时的翻译官,其实是一种兼职,翻译之外,还要担任许多其他方面的工作。至于专职“翻译”一事的职业划分,是近代才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设立同文馆,专门培养英文、法文、俄文等语种的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事业才真正步入正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hy/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