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发展 >> 正文 >> 正文

每年的图书订货会来了,先看常读系列丛书的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1/6/18

《“和平骗子”沈惟敬》(全文2万字,节选3千字)

——选自“常读”之《传奇与趣味》此卷

沈惟敬首次赴朝的冷遇

当时在北京有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叫沈惟敬。他籍贯浙江平湖,是平湖沈家的旁支。据此人的个人履历记载,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兵、炼过药,还在胡宗宪手底下干过幕僚,曾经用计谋毒杀过倭寇,算是半个日本通和一个抗日英雄。万历二十年()的时候,沈惟敬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天在京城里跟一群方士、无赖厮混。

他是个职业骗子,也具备骗子必需的两大特质:第一,语言能力出众,能言善辩;第二,生得一副好皮囊,面貌“长髯伟干”,形象很正面,不像骗子。

从履历看,沈惟敬完全符合骗子标准:江湖阅历丰富、胆子大、不怕死,最关键的是能忽悠。跟他一起每天炼丹做假药的人里有一个老头,姓袁。袁老头有个女儿,嫁给了石星做小妾。石星想在民间找人,知道自己这位老岳父常年混迹市井,问他有什么人可推荐。袁老头得了消息,回去赶紧告诉几个相熟的朋友,其中包括沈惟敬。

沈惟敬作为职业骗子,直觉地嗅出其中投机的味道。出于谨慎,他找来一个朋友沈嘉旺,问他日本的情况。沈嘉旺曾经被倭寇捉去过日本,约略知道一点当地情形,当下为了不示弱,说了些常识后,便满口胡柴起来,说什么日本关白只是想前往中国纳贡,朝鲜不让过,这才发兵讨伐。想要停战,写一封信就能搞定云云。

沈惟敬听说这事这么容易,动动嘴皮子就有一份万世功业,大为心动。他跑去找袁老头,让他把自己引荐给石星。

石星对沈惟敬作了一次面试,对这个骗子十分满意。沈惟敬仙风道骨,三寸不烂之舌,而且又是个民间无赖,十分适合担任这次“和谈”工作。为了表示诚意,石星亲自下文,把沈惟敬提拔为神机营游击将军,他的同伴沈嘉旺为指挥。

沈惟敬乐了。心想这事自己还真没判断错,这还什么都没干,就从一介白身变成了游击将军,虽只是个无品级的,好歹也是官!

石星这会儿也还算厚道,总算在事前把大明朝廷的真实战略目的告诉了沈惟敬,叮嘱说这一次你去和谈,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要紧的是你得一直谈下去。

于是沈惟敬和沈嘉旺两个人,带着十来个随从,高高兴兴奔赴朝鲜,去执行伟大使命了。

他们第一次抵达义州,是万历二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在这个时间,祖承训的部队都还没出发呢。这说明石星与万历对战局早有安排,这才早早布下“和谈”一手棋来拖延时间,好等宁夏方面的明军腾出手来。

沈惟敬抵达朝鲜以后,朝鲜人有点莫名其妙。这个人既非军人,也非使者,挂着区区一个神机营游击的头衔就跑了过来,自称来侦察敌情,到底想干啥?

尽管心中疑惑,朝鲜人看在石星的面子上,还是派了一个提学吴亿龄接待。吴亿龄问沈惟敬来做什么,沈惟敬说我打算单刀赴会,前往平壤城去谴责小西行长,说你们再不退兵,中国就要发全国之兵讨伐。

对这种夸张说辞,吴亿龄很不以为然。祖总兵那三千人,还是朝鲜苦求了很久才求到的,现在你一张嘴就说中国大军将来,凭什么啊。沈惟敬见他有点不信,一拍胸脯道:“你别不信,平义智知道吗?平秀吉认识吗?那都是我的熟人。我说什么他们都听。”

沈惟敬打算去平壤城的计划,在中途夭折了。当时的朝鲜王室,正一门心思筹备粮草,催促祖承训出兵平壤,在这个关键时期,不会让前来和谈的沈惟敬坏了好事,各项工作均不予配合。结果沈惟敬的第一次出使,还没出义州就失败了,灰溜溜地返回北京。

从这一次出使能看出来,沈惟敬不是那种善于捕捉心理活动、循循善诱式的骗子,而是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的典型风格是胆子极大,赌性十足,什么都敢说。在别人眼里,外交无小事;在沈惟敬眼里,外交无大事,只要自己说得高兴,连丰臣秀吉这亲戚都敢冒认。

后来发生的种种黑色喜剧,可以说都是肇始于他这种有些癫狂的性格。问题在于石星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比起来算很实诚的日本鬼子给蒙住,才能拖够时间。

沈惟敬再次赴朝

沈惟敬回来以后没几天,平壤之败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于是“和谈”又提上了石星的日程。在石星的殷切催促下,沈惟敬在八月十七日再度来到义州。

这次朝鲜人态度不同了。平壤城两次都没打下来,咸镜道也丢了,现在任何一个天朝来人,都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国王李昖亲自迎出义州西门,一路陪到龙湾馆大厅,给足了沈惟敬面子。

沈惟敬哪里受过这等礼遇,脑子有点晕,一张嘴,习惯性地又开始胡说八道了:“圣上很关心你们国家,已经调动了七十万兵马,马上就到。”

他这一句话,让大厅里一片沉默。

要说这事得怪石星。石星存心想利用沈惟敬,只对他面授谈判机宜,其他什么都没说。沈惟敬手里的资料,除了沈嘉旺那点半真半假的情报,只有零星的一些战报。

大明朝廷对战争什么态度,国内战备准备如何,沈惟敬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他甚至没想过,为什么朝廷里那么多能人,却偏偏派他一个无名的无赖来谈判。

他这“七十万”一出口,李昖和一群大臣腹诽不已,又不好明说,只得委婉答道:“其实六七千人也够了,时间再拖下去,怕是大军还没聚齐,便已来不及了。”

沈惟敬这时候显出自己口才来,滔滔不绝地给朝鲜君臣上了一堂兵法课,说得天花乱坠,说到最后一抹嘴:“你们根本不用派使者去北京。反正我们大明七十万大军立等可到,不光是为了恢复你们朝鲜,还要直接捣去日本老巢哩!”然后他大摇大摆离开义州,继续朝平壤赶去。

朝鲜君臣面面相觑,李昖憋出一句:“这个姓沈的说话,太不靠谱了。咱们还是派人去北京活动活动吧。”柳成龙、尹斗寿等一干大臣忙不迭地点头:“太不靠谱了,太不靠谱了。”朝鲜君臣本来还没下定决心,沈惟敬这一拍胸脯,他们越发心虚,当即派了一位叫郑昆寿的使者,封为请兵陈奏使,星夜赶往北京。

郑昆寿的遭遇容后细表,单说沈惟敬离开义州,在二十五日抵达顺安。他让沈嘉旺背起一个黄包袱,先去平壤城。这个沈嘉旺也是个傻大胆,就这么大摇大摆地从祖承训败退的普通门闯进去,扯着脖子对城上日军高喊。

喊了半天,城门开了,出来的不是倭寇,而是一个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叫张大膳,浙江人,和许仪后他们一样,是被倭寇掳掠至日本的华人,不过品行却截然相反。他现在在日军的第一军团担任通事,标准的汉奸翻译官。

沈嘉旺是温州人,跟张大膳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俩人相见,彼此欷歔了一番,然后开始进入正式话题。沈嘉旺说大明派了谈判代表,此时正在顺安,希望跟小西行长谈一谈。最后两个人把日程敲定,八月二十九日,沈惟敬将单骑入日营。

小西行长对和谈十分欢迎,他早盼着这一天了。他特意写了封信给沈惟敬,说嘉靖年间我们日本人吃过一次亏。有个中国人叫蒋丹说与我们通贡谈和,最后设了圈套把我们的使者一网打尽,你可别玩这一套。沈惟敬回了封信:只要你们停战,咱们就是一家人。

对于他单刀赴会这个举动,许多人都觉得太危险,纷纷劝阻。沈惟敬精通骗子行业的业务规范,知道做骗子必然风险与收益并存,富贵需得险中求。再说他本就是个不怕死的江湖泼皮,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当下只带了三四名家丁,欣然前往平壤。

八月二十九日,沈惟敬抵达平壤城。小西行长存心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故意排出一个煊赫的阵容,铠明甲亮,剑戟如霜,把沈惟敬团团围住。沈惟敬表现得很平静,只是日本人这下倒把远处躲在大兴山上的朝鲜人吓了一跳,以为日本人动手把他给抓了。

到了谈判地点,日本派出了五个代表:小西行长、宗义智、宗义调和外交和尚景辙玄苏、宗逸,基本上囊括了日本之前对朝鲜外交的主要成员。

沈惟敬惯于拿大言唬人,对方这阵势他根本不害怕,一落座就张嘴道:“大明马上就有天兵百万压境而来,你们全快完蛋了,知道不?”把姿态摆得极高。景辙玄苏刚想说话,沈惟敬眼睛一瞪:“你说你!一个出家的和尚,怎么跟一群逆贼进犯大明属国!”玄苏赶紧当场叩头,解释说自己继承的是中国四明禅师衣钵,一向最尊重中华上国云云……

沈惟敬使杀威棒先杀掉了日本人的威风,这才徐徐开始谈判。

和谈是小西行长一直以来的夙愿,他从登陆朝鲜以来,先后三次给朝鲜国王写信,还曾经在大同江上与朝鲜使者正式会谈过一次。现在既然李朝的宗主国派人来谈判,正中他的下怀,因此表现出了很大诚意。

小西行长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要重开通贡之路;二是划大同江为界,西归朝鲜,东归日本。

这两个条件的提出,表明日本占领军已逐渐从秀吉不切实际的侵略计划中清醒过来,变得现实起来。各地义兵和李舜臣的活跃,让举步维艰的日军不再奢求能够打过鸭绿江,只求把目前占领的地区巩固下来。

对于这些,沈惟敬都没法做主,但他表示他把这两个请求带回给万历皇帝,同时打包票说你们这么有诚意,陛下肯定会答应的。

沈惟敬满嘴跑火车的风格,朝鲜人不喜欢,日本人却信服得紧。几天下来,小西行长把沈惟敬佩服得要死,说,您在白刃包围之下仍旧面不改色,日本人里也没这么有派头的。沈惟敬微微一笑:“我这是学郭子仪单骑入回纥军营。”小西行长文化水平低,愣没听出来这是沈惟敬拐弯抹角骂他是夷狄。

最后双方约定,五十天以后,沈惟敬就会带回大明的正式答复。在这期间,平壤城附近划出一条宽约十里的军事分界线,在这条界线内准许自由割草,双方不得采取军事行动。

和谈第一阶段,就此结束。小西行长客客气气把沈惟敬送走,送了包括几把铁炮在内的日本土产,临走之前还反复叮嘱务必要在五十日内给出回复。沈嘉旺则留在了平壤,作为人质。可怜小西行长还满心欢喜,完全不知道沈嘉旺这条人命根本不值钱,就算死上一百次,大明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九月八日,沈惟敬得意扬扬地回到义州,把与日本谈判的结果一说,朝鲜君臣面色立刻就暗沉下来。

谈判事关朝鲜一半国土,居然没有朝鲜任何官员参与。而且沈惟敬敲定军事停战区一事,根本就是自作主张,他一个人就拍了板,直接为朝鲜做了主。

沈惟敬一看朝鲜人面色不善,立刻给了一个严厉警告,说我听说有人在军事停战区砍了一个倭寇的脑袋?你们别玩小动作,别在军事停战区动手惹怒了日本人,影响了整个和谈。朝鲜君臣赶紧解释,说您定界的时候,手底下的人还不知道,咱们下不为例。

沈惟敬知道自己的举动引起了误会,跟他们解释说我这不是和谈,是缓兵之计,一直拖到大明援军抵达,咱们就撕毁条约再打不迟。

在沈惟敬嘴里,基本是听不到实话的。别说对日本人了,就是在他给万历皇帝的述职报告里,也保持了忽悠本色。不过这次,他难得地说了一段完完全全的实话,一点水分没有。

遗憾的是没一个人相信他,李昖表面上答应着,还送了他匹好马回北京,背地里却恨恨骂道:谁信你谁是小狗。李昖暗中传令军中,该怎么打还怎么打。沈惟敬在义州临走之前,小西行长又追了一封信过来。信中除了照例敦促以外,还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和宗义智的正确姓名、官名写成一长串,生怕沈惟敬记错了。大概是他觉得沈惟敬回去,要把自己的名字报告给大明皇帝,是件相当光荣的事。

于是沈惟敬就这么回去了。无论朝鲜人怎么想,无论他的动机和手段如何,总之石星交给他的任务,如今已经完美地完成了。小西行长已被和谈的假象蒙蔽了,五十天之内肯定不会有大的军事动作。

对于沈惟敬的这一和谈举动,朝鲜人不屑一顾。尹根寿毫不客气地说这人根本就是在赌博,空手套白狼,拿身家性命去赌朝鲜救星的声望。

为何朝鲜君臣对沈惟敬态度如此恶劣?部分原因是他们根本反对和谈;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朝廷又派了一个人过来,这个人叫薛藩。

薛藩是大明行人司行人,身携万历皇帝的谕令在九月三日抵达了义州。在谕令里,万历对李昖大加安抚,承诺说已经派了十万大军,克日可到朝鲜。这个承诺正如久旱的甘霖一般,十分对李昖的胃口,他与一干大臣抱着谕令,激动得一塌糊涂,涕泪满面。

薛藩是正宗朝廷使臣,万历十七年的进士,带的又是用过皇帝大印的正牌文书,无论哪点,都比沈惟敬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小丑强多了。两下对比,越发显出沈骗子的不堪。

朝鲜人不知道的是,这位行人薛藩,不只是个信使,他来到义州的目的,大不简单。

薛藩自从抵达朝鲜以后,没有待在驿馆里接受官员恭维,而是到处转悠,不动声色地观察一切,甚至不惮跟最底层的平民接触,并把一切默默记在心中。这是石星对他的嘱托,之前来朝鲜调查的使臣,大多是被朝鲜大臣带着转了几圈便完了,敷衍了事,带回去的报告几乎没法用。

现在朝廷要对朝鲜采取大动作了,亟需详细情报。薛藩接受的任务,正是评估大明出兵的前景以及朝鲜战场的敌我情形,为北京的朝鲜出兵决策作参考。

因此,薛藩擦亮了眼睛,事无巨细,悉以查之,从来没有人像他如此细致地了解过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短短三天时间,薛藩已经了解到了他想要知道的东西,便动身回国。此时在薛藩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笔清晰的账。薛藩和沈惟敬一前一后相继回到了北京。他们的返回,在京城投下了两枚炸弹,让围绕着出兵朝鲜吵成一团的大明朝廷,变得更加混沌。

——————————————————————————————————

你一定很少看书了,因为累;杂志也懒得看了,因为忙。

但你依然在看和读:早起的枕畔,浴室里,午饭后的瞌睡间歇,临睡前的挣扎,你牢牢抓着手机。

我们不能给你阅读的理由,但我们知道,有些内容可以让你的朋友圈更优雅。

我们不能拼接你碎片化的时间,但我们相信,有些阅读可以让你放慢脚步,哪怕只是假装。

“常读”系列丛书由亨通堂策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碎片化思维的年代,这群人持续推出“深阅读”。

这个系列丛书突出的是文章的可读性,题材聚焦财经与历史。一卷之中的文章篇幅由3千字到2万多字不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文章主题或是财经人物的传奇生平,或是历史大事的一个横截面。

入选的精彩文章包括有关史玉柱的争议生涯、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前的最后访谈、雷军与陈年的感情暗涌、圣徒企业家卢作孚的大德与悲情、首善曹德旺的独家对话、65岁的离休皇帝段誉、东亚和平骗子沈惟敬以及朝鲜战神李舜臣等等数十篇力作。这些文字由十数位资深作者倾情执笔,风格娓娓道来、行文涉笔成趣。一经上市,在读者之中已获得上佳口碑。

本书由对于阅读有深刻认知的编委会成员组成,他们包括互联网专家、机构投资者、历史学者、媒体总编、知名主持人以及资深图书策划人。

该丛书第一批推出的有《悦读》《沉重与狂飙》《现实与创意》《对碰与对话》《传奇与趣味》《隐秘的逻辑》《速度与激情》7种,分为人物志与趣味集两个大类。

常读系列丛书在年还会出齐20种。

——————————————————————————————————

本文节选自“常读”之《悦读》此卷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年10月)

后QE时代的财经真相

——评《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

文/李玉斗

年第四季度,最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fz/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