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阎立本《职贡图》局部
商朝时期,擅长“四方之语”的翻译人才会被重用,任职释译官员。
《礼记》记载:“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dī],北方曰译。”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懂得东方语言的翻译官称为“寄”,通晓南方语言的为“象”,掌握西方语言的叫“狄鞮”,熟悉北方语言的被称作“译”。
宋代出版的《翻译名义集》记载:
古代精通“六蛮语”的翻译官称作“像胥”;
主管“七戎”的是“狄鞮”;
负责“八狄”事务称作“译知”;
负责“九夷”事务的称作“寄司”。
周朝时期,翻译官被统称为“像胥”,根据对“狄、蛮、戎、夷”语言的熟悉程度,“像胥”分“上士”、“中士”、“下士”、“徒”等四个等级,翻译机构由二十八人构成。
“像胥”负责向“狄、蛮、戎、夷”转达天子的诏命,维护天子对方国、藩国、邦国的统治,安抚四方的诸侯。
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了“大鸿胪”机构,掌管边疆诸侯事务,负责对外联络,建立友好关系。
“大鸿胪”的主管称“译官令”,辅佐的官员称作“丞”。
为培养翻译人才,汉朝时期,官府还设有专门的学校。
《汉书》记载:“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
这里的“五方”就是“狄、蛮、戎、夷”等世居之地。
唐朝时期,朝廷设有“鸿胪寺”翻译机构,翻译官称作“译语”,由二十人构成。
除此之外,中书省也设置一定数量的“直中书译语”。
宋朝与辽、金、西夏等政权对峙时期,为了便于了解这些政权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做到知彼知己,科举考试增加了翻译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的考试内容。
辽、金、西夏等政权为汲取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同样十分重视翻译工作,设立翻译机构,培养翻译人才。
西夏曾召集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将《孙子兵法》、《贞观政要》等典籍翻译成西夏文。
金国曾设立“译经所”翻译机构,将《孝经》、《论语》、《易经》等典籍翻译成女真文。
明朝初年,明太祖诏命应天府设立了“会同馆”,编撰《华夷译语》等工具书,以便于对完交往时解决语言障碍问题。
林岩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fz/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