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发展 >> 正文 >> 正文

新文學文章許有科肥馬輕裘說吃穿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18/8/31

《新文學》文章:許有科《肥馬輕裘說吃穿》

齊白石在世界書畫界舉足輕重,聲名顯赫,觀其畫作生活氣息盎然,所畫無非家常物件和白菜魚蝦,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爲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觀其畫恬淡靜雅,信手拈來,絕無故弄玄虛之感。老人家一天聽到外面有賣白菜的吆喝,突發奇想,立即畫了一棵白菜,跑出去要用這一棵白菜換一車白菜,結果被狠狠地戲弄一番,差點挨上一通窩心腳,趕緊拿著那顆白菜灰溜溜地跑回家裏。可見雞對鴨講,不屬同類,自然難以溝通。自認爲價值連城的東西在不相幹的人那裏可能一文不值。齊老賣畫絕無二價,結果在賣白菜的跟前碰了壁,可見老先生不谙世事,倒也意趣天真。他本人非常吝啬,家裏四處藏東西,給了他一個大院子不住,非要搬回去住。友人來帶了幾個螃蟹,做飯的老婆婆要首先拿過來讓他數清楚,嘴裏嘟囔,不數清楚還以爲我吃了。其實這些東西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物質極度匮乏的現象。如齊白石這樣的名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了。現在學術界經常叫喚的所謂康乾盛世,不過是一小撮奴才文人爲主子歌功頌德、舔腚捧腳而已,實在是令人不屑。文人無德可見一斑。看當時西方人拍攝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無不衣不遮體,窮困潦倒。不要說當時,就在我們小時候,大多數家庭一家人只有一床被子的情況比比皆是,那是二十世紀中晚期啊。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發生變化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之前我們雖然打敗了日本,打敗了美國,教訓了越南印度,但老百姓的生活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與幾百年前沒有兩樣,“吃穿”二字是每天睜眼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因爲這關系到生死。老百姓一直在死亡線上掙紮,三年自然災害更多的是人禍,死的都是老百姓。數千年前的“易子而食”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食物有一種畸形的崇拜和敬畏,家中八十老母對吃剩的食物甯可長毛黴變也不會倒掉,如果我們不清理,就會一直放在那兒。階層劃分客觀而現實,占有資源分配權的永遠不會餓死,包括當時的生産隊長,甚至包括要出力的驢馬騾子都有相應的配給,但人命並不值錢,因爲人太多了。奇怪的是三年自然災害後中國的人口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之後“一孩”政策出台,持續了二十多年,最終受到盤剝的還是老百姓,辛辛苦苦掙的養命錢大多交了計劃生育罰款。窮苦的老百姓一直留戀在“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裏甘願受罰。嚴密的統治架構總能把一切消弭于萌芽狀態。這種政治智慧值得一切統治階級學習。

中國人對食物的敬畏達到了變態的程度,“民以食爲天”是一句家喻戶曉的常用詞,日常碰面的口語是“吃了嗎”,坐在飯桌上下意識的動作是勸菜、加菜,“多吃點”是不過腦子就順口說出來的常用詞。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一場宴會。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吃餃子、團圓飯,熬年守歲;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看燈、吃元宵、踩高跷、猜燈謎;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起火燒飯、吃冷食;清明節,農曆三月初八,掃墓、踏青,北方人要在先人的墳前殺羊祭奠,一起煮羊肉吃飯;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穿針乞巧,情人一起吃飯;重陽節,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和老人一起吃飯;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吃月餅,賞月;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喝臘八粥。西方人的節日更多與宗教和政治活動有關,也有吃的重點,有情人節、愚人節(吃魚)、複活節(吃雞)、感恩節(火腿)、聖誕節,傳到中國就成了年輕人聚餐吃喝的由頭。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前的人大都有“挨餓”的經曆。爲了生存背井離鄉,客死他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因“吃飯”而自發形成的人口大遷移在人類社會頻繁演出。中國的曆史上的十次人口大遷移都是和戰亂饑餓緊密相連的,主要有:一是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南遷的流民計90萬,約占當時人口的六分之一。二是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安史之亂曆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爲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爲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占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複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三是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累計南下移民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這次移民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曆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四是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從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中原地區的大規模移民。由宋以來到明初,華北平原經數百年戰亂,澇蝗疫之災也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禍不單行,年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陷入一場空前的鼠疫之中,華北平原人口進一步損失。年,田野廣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僅有萬,而土地較少的山西人口卻達多萬。明王朝驅逐鞑虜,恢複中華,朱元璋決定從山西移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萬人,移民山東萬人,移民河北41萬人。今天河南、河北、山東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樹爲祖居地的,這不僅是人們的代代口口相傳,也見之于家譜、史冊。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晉南移民的後裔。五是明末清初的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張獻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更大開殺戒;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據官方統計,四川全省殘余人口約爲60萬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萬人,一些州縣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湖廣是個大地理概念,包括兩湖、兩廣、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個世紀內,四川接納移民達多萬人。當代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後裔,總數達六、七千萬人之巨,在成都,這個比例更高,達95%以上。六是粵、閩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萬人。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占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七是晉商和陝北居民的,形成了今天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漢族人口。“走西口”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八是山東、河北、河南的闖關東,形成了今天東北的多數居民。“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爲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爲最。清代、民國時期累計各超過1,萬。今天東北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的移民。九是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河南人沿隴海鐵路大規模西遷是由三大曆史事件造成的: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群衆往西安等大後方逃亡。年扒開黃河花園口。萬人受災,死亡89萬余人。年河南省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西北“大後方”的,漫延著一幅長長的餓殍圖。遷移人口多萬。十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半個多世紀的移民更爲浩大,有吃穿的成分,也有國家布局的需要,不再贅述。

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以前,人類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增長,與此相適應,國際人口遷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開發的“處女地”。例如,15世紀發現新大陸後,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著是荷蘭,而後是英國、法國開始了開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們帶來了兩類移民:一類移民來自歐洲,他們遷移到新大陸的目的是掠奪金銀財寶、發財致富;另一類移民來自非洲,他們是這些殖民者販運到美洲的奴隸。再例如,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段時間,歐洲各國在自身人口增長的壓力和北美急需勞動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湧向美國的移民潮。

對于富貴人家來說,吃更多的是一種禮儀和身份的體現。孔子說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吃穿本是尋常瑣事,但“飽食思淫欲”,吃飽穿暖後還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去做。自古以來才子佳人大多生于富貴人家,手無縛雞之力,被認爲是無病呻吟混吃等死的一類人,但卻在吃喝玩樂中留下了傳世之作,這就歸功于其良好的家教和循規蹈矩的禮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只要認得字的中國人都會朗朗上口。是唐代李紳在小時候寫的,但李紳長大爲官後,有一個奇特的癖好就是吃雞舌,每飯必有。所以他一頓飯要殺上百只雞,靡費之巨可見一斑,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吃穿”是隨著人的身份變化而變化的。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位二杆子晉惠帝司馬衷,聽到老百姓吃草根、觀音土很驚詫:“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遇上這樣的白癡領導活該倒黴,但這樣的事情卻經常發生。人作爲食物鏈頂端的動物,飽食之後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同時也是最殘忍的。遇上饑荒和戰爭,還要吃同類。宋人莊綽在《雞肋編》裏寫道:“自靖康丙午歲(公元年),金狄亂華,六七年間,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裏,鬥米至數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價,賤于犬豕,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千,全軀暴以爲臘。登州範溫率忠義之人,紹興癸醜歲泛海到錢塘,有持至行在猶食者。老瘦男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兒呼爲和骨爛,又通目爲兩腳羊。”人肉不如豬肉和狗肉,而且不同的人肉有不同的名稱和價格。黃巢來的更直接,在無物可吃的情況下,設立“舂磨砦”軍需部,直接把活人搗碎充當軍糧,“賊有舂磨砦,爲巨碓數百,生納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人不但吃盡萬物,而且對低端生物抽筋扒皮,造出諸多物品爲我所用。“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千裏做官爲的吃穿”,都是現實寫照。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長期處于農耕文明階段以吃穿爲主題的生活狀態。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愛和歸屬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通俗理解: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麽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饑餓所占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它什麽都不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中國現在在做的一項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扶貧工程,就是徹底解決中國貧困人口的吃穿問題,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他充分重視“人”的尊嚴,不解決“吃穿”問題,就無法進入到下一個層次,這是一個不能跨越的階段。人在不能滿足基本吃穿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有尊嚴的,更談不上發展。貴爲皇帝的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擄去後,爲了吃穿以賣笑、賣字維持日常溫飽,想吃飽就要給士兵跳舞賣萌,一手絕版“瘦金體”成爲了謀生的工具,一幅字換到一塊肉就興奮得涕泗交流。不知道現在那些收藏家看到《清明上河圖》上的那幾個題字做何感想。一朝失去錦衣玉食、肥馬輕裘、衆星捧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首先面臨的就是溫飽吃穿,不管你是貴爲皇帝,還是貴胄王族,在凍餓面前的恓惶之相還不如喪家之犬。西宮慈禧太後被八國聯軍攆出京城,沿途能吃到“粗粉饽饽”就不錯了,在山西天鎮縣官員四散逃走,有個獄卒獻了幾個雞蛋就“大悅”。到太原,“見供給甚美備,深爲欣悅,而尤喜其金銀器皿”,可見解決溫飽後就有他想。

吃穿乃人間大事,關乎民生,關乎國計,不得馬虎。

許有科,作家,甘肅民勤人。筆耕不辍爲樂事,附庸風雅見大方。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有散文隨筆集《碎月淺痕》,理論專著《中小銀行發展概況解析》等。

本期《新文學》文章由編委程勰先生選輯

新文學社《新文學》雜誌編輯部

社長、主編林靜

編委會

王立新、王芳聞、王建平、王恩榮、卞啟立、王傑(兼法律顧問)、王新琳、王榮發、石京生、白寶良、伊夫、江海清、李一、李本(兼法律顧問)、佘正斌、吳大華、吳永彤、何均、沈健、李悅嶺、李虛白、吳越、吳朝陽、宋富盛、李慶華、林靜(山東)、怡凡、秋葉、修中河、修坤、洋闊、徐平、陳金茂、陳昌潤、陳博正、班智奇、秦溯之、陳愛英、馬照雲、陶志強、陶發美、曹浩、雁西、張延昭、張亞軍、程路禹、程勰、董賀、董艷、葉冰、葉春秀、黃慶宏、雷一鳴、楊青、楊華、楊貴平、齊佔海、蔡利華、蔡克霖、趙福治、趙進龍、鄧濤、導夫、劉克武、劉克清、潘建清、劉湘如、劉泰初、嚴力、鬱序新(按姓氏筆畫排名)

名譽社長黃秋遠

名譽編委

黃秋遠、許秋斌、何強、武華安、曾慶佳、林輝、高岸、馮磊

《新文學》公眾平臺是創辦於年的新文學社旗下一份文學藝術類綜合性平臺雜誌,有八個欄目:1、詩歌(散文詩)2、詩詞(辭、賦)3、文章(散文、隨筆、雜文)4、小說、劇本、訪談5、書畫6、音樂7、藝術評論、理論8、翻譯。歡迎海內外文友、藝術家們慷慨賜稿。

《新文學》雜誌公眾平臺投稿郵箱

現代詩歌:lihua

.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fz/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