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要求 >> 正文 >> 正文

一地可办三地上千事一体化示范区这样打破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1/7/13
治疗白癜风误区 http://m.39.net/news/a_8067111.html
在嘉善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厅,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工作人员辅导纳税人跨省迁移。

5月3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正式启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政务服务部门的通办事项数量拓展至千余项,成为通办事项数量全国最多的区域。这意味着“示范区人”跨区域办事,终于能像在家门口一样方便。从发起到落地,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吴根越角”一体化的故事翻开了新篇章。

近年来,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等成为全国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标杆。不同的表述,是为了同样的便利。集中了全国政务数字化程度最高区域,示范区这块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中如何开启数字合作?物理距离上的相近,如何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相融?“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要破除怎样的障碍?

深入示范区,记者感受到不断升级的一体化服务背后,是三地始终不变的追求:达成理念的统一,跨越信任的门槛,打破数据共享的壁垒。

嘉善政务服务分中心(上海)位于上海虹桥世界中心,设有综合受理窗口,通过上海窗口受理、嘉善流转办理、免费快递送达的模式,可无差别异地受理嘉善县政务服务事项。

互信互认

一地可办三地上千事

改变从窗口更名开始。升级后的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被工作人员形象地称作“大综窗”。

此次启动的通办事项数量达到全国之最。据介绍,三地着力推进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主要是为了破解当前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审批标准、业务系统短时间内无法完全统一的问题,实现一地可办三地上千事。

据了解,该服务窗口融合了目前的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业务模式,实现“跨省授权、全盘受理、一窗综合、同城服务”。三地相互授予政务服务受理权限,对属于本区域受理权限内的个人事项都可通过一体化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窗口进行受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同城化”服务。

前台全盘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一个办事柜台串联起的是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多部门的审批、监管后台。如今在示范区内,前台更像一个虚拟概念,通过授权,三地把此前需要跨区域才能到达的服务关口前移,把服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同城化”。

“各地政府都在推跨区域通办清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百姓对这种做法并不感冒。”嘉善县政务数据办副主任杨渊认为,从“通办”到“综办”,其实是政务一体化从“政府思维”向“群众思维”的转变。她坦言,此前由于通办事项有限,群众上门前还需咨询所办事项是否在清单内,平添了不少麻烦。一些已列入的事项,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办件量不高,政府供给和群众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综窗”的开启,使线下窗口真正成为了提供兜底服务的开放型平台。

放眼全国,这样的尝试并无先例,示范区为何能先行先试?走访中,多数参与者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信任。开放授权意味着三地平台的彻底打通,在对接受理系统,统一用户体系,梳理事项清单,制订受理指南后,窗口人员可凭借一个账号登录异地平台,直接完成收件、上传等流程。而为了使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在上线之前,工作人员经历了漫长的三地轮值培训,透彻学习并掌握了各地办事流程及标准。

“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从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企业服务专区,到拆除柜台升级为“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再到如今打破事项限制真正实现综合受理“一窗通办”,杨渊亲眼见证了三地磨合的过程和不断加深的默契。

年3月,嘉善姚庄镇85后“创二代”姚家康,拿到了首张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通办的营业执照。在两地窗口人员的沟通协助下,符合青浦区企业准入条件的材料,通过数据传输至青浦,由当地市场监管局审核批准。两地政务部门,有了第一次“牵手”。

8个月后,由嘉善牵头的政务服务“自助通办”实现了自助终端硬件的“一体化”。通过改造三地端口、布设统一的一体机终端,群众到示范区任意一台自助终端上,无需填写表单,只凭一张身份证一分钟内即可完成相关事项的申请。至今已有项事项纳入“自助通办”范围。

如今,打开手机,浙江“浙里办”、上海“随申办”、江苏政务服务App,已在长三角逐步实现“无缝切换”。“示范区人”在任何一款App上找到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由此入口,即可切换成其他区域的政务服务页面。

从线下人工沟通协办,到“一窗办、一网办、一机办”,三地政务部门不断向彼此敞开大门,打开“自己”,成为可以彼此交付的“挚友”。

正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流传的一句话,每一项制度创新都是三地“从抱有不同想法,形成共同看法,再到实现统一做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一体化”逐渐从没有约束力的概念和协议,成为切实的制度。

嘉善县牵头推进示范区“自助通办”专项改革,实现“一机可办三地事”。

数据“破墙”

实现三地如一城

今年5月29日至30日,年度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正式开考。不同以往,此次两省一市专业技术人员,在成绩有效期内跨区域调入示范区工作的,均可凭借此前的科目合格成绩参加调入地组织的考试。所有科目都合格的,还可获得调入地所在省市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实现专技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后的首次“试水”。

融合,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在互信基础之上,三地还需不断打破壁垒。其中,数据互通的基础性作用,在受访者中成为共识。“一体化的很多事项不能依赖人工协调操作,依托于数据共享才能从根本上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营商产业部副部长沈文化说,打通数据壁垒是实现一体化最底层的那道“坎”。

去年9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人力社保部门正式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经过半年多的研讨酝酿,具体的实施细则近期逐渐成型。

新政要允许一名在青浦考过一科的报名者,在嘉善也能查询成绩并顺利报考第二科,多项成绩合并后,还可在吴江注册执业。但这些流程中产生的信息分散在三地的人社、住建等部门,一场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统一数据格式、调整对接端口……收集、汇总、共享,往日零散的数据如同被串起的河流,有了共同的流向。眼下,在省级大数据中心支持下,三地已将各自考试数据信息注册在长三角数据共享平台,任何一地均可以通过查询身份证号码,轻松调取从业者考试信息。

技术之上,更重要的是三地行业部门共识的达成。此前,二级建造师虽为全国统一试卷,但各地合格标准不一,各省往往会根据当年的试卷难易程度、考生整体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划定不同的分数线。一体化后,如何统一分数线?

在最新出台的细则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原则上以60分为合格标准,各地成绩波动较大的,共同协商划定。“每一句话,都要经过不断磨合达到平衡。”沈文化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工作群,达成这样一条共识,往往要经过五六轮协商讨论。而针对各省各自命题的资格考试,情况更为复杂。

数据“破墙”在百姓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yq/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