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老爷们大家好,这里是更新是不可能按时的但年末了爬也要爬起来完成定番书单的獾本獾,别名猹克克。
按照更新惯例年也是有书单的,但特别惨的是两次补档它都中间闪退了,再打开读档只给我保存了个标题,不好意思哦我明明中间有保存的???多灾多难,今天争取挣扎着补最后一次,再闪退我也没辙了......
人总是贱的,17年年末希望今年更比去年强,实际过完18年再回望,我遭遇到一系列人生毒打,根本不比去年好,惨只是换了个方法的惨......不知道还能许什么愿,总之还是会贱骨头地希望年放过我吧,求求了!!!
但18年也不是一直差劲,它好在哪儿呢?
好在我终于有猫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成功步入有猫阶级!!!
撸就完事儿了!!!
吸个猫吗?
吸口猫提神醒脑,然后来看看今年獾本獾都读(摸)了些什么吧。
P.S遵循旧例一次十本,相关书目推荐皆为已读同类,可择优参考。
1
《人间滋味》
“人间烟火,个中滋味。”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当我遭到生活毒打试图找到方式放松的时候,最直接快捷的方法就是想想“下一顿吃什么”。食物本质且玄妙,既可填饱肚子,也可抚慰心灵。之于后者,它从不拘高贵与否,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能在一方天地间得到它的抚慰。牛排美酒是药,鸡汤小馄饨是药,菜码齐全的家常炸酱面也是药。食物的美妙在温度,在用心,在寄情。花功夫打理,一把干丝都能煮得令人念念不忘,远走千里路,脑海里萦绕得仍是那一盆热汤。对人类而言,食物是温饱,是感情,是念想。
汪曾祺先生对食物的把握很妙,起笔轻松家常,又勾得人欲罢不能。有别于餐桌老饕的卖弄油滑,谈起吃来,他总是清淡亲和,又带着点如数家珍的自豪。
一只高邮咸鸭蛋让我从初中惦记至今,每年端午都要应景买一笼来尝,因着喜欢,如今也成了厨房常备,是拌粥下饭的好物。有时总想着,这样一只蛋,是高邮的味道,也是汪曾祺笔下的味道。
小书很薄,作为随手读物是合适的。比起把零碎时间消耗在社交软件上,做些简短阅读大概更值得。
天上宫阙虽好,人间烟火更佳。
相关书目:《人间草木》、《人间有味》。
2
《寻访山西古庙》
“几百年了,它们等着人看,求着人看。”
作者:连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一本读完会让人想出去走走的书。作者具备极佳的素描写生功底,行走在山西土地上寻访各类古建。时间蹉跎,大多当年气势恢宏、精雕细琢的建筑已经被夺取颜色与骨骼,徒留残破空落的主梁兀自支撑。
圆满有圆满的繁盛,破落有破落的气势。透过画笔这些古建的距离与读者更近、更简单直观。照片是组合,绘画可以把它拆开了看,牌匾是牌匾、门廊是门廊、石狮是石狮,各自结构清晰独立,以小观大、以大观小,皆由你。
除去绘画记录,作者亦尽力考证每座建筑背后的历史与人情风土,令它们在木石结构之外更具一份厚重鲜活。或许村头破庙,究其来历,也曾是王谢庭院,令人不自觉对这些遗存生有崇敬探索之心。
如果有机会去山西旅行,带着它一一对照,大概颇有趣味。
相关书目:《山西古建筑》(上下册)。
3
《长恨歌》
“青春蹉跎,红颜几多,自有长恨如歌。”
作者:王安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如同毛线乱搅在一团,耐着性子一点点拆开,最终捋在手中成了条单薄空落的线——心中难免怅然,甚至生出几分不知名的凄凉——原来废了一把子气力,结果不过如此;但回想拆解毛线的用心,反复思量,这样那样地思虑过,也如同打赢一场不得了的战役。
一个上海女子四十年来的人生,明媚暗淡,被王安忆描摹得缠绵哀婉。书写是絮絮的,什么事都写了一笔,可哪一笔都不多余。少了任何一个时刻,王琦瑶都不再为她。
书内几乎所有场景光线都是昏暗暧昧的,像隔着层毛玻璃,又像旧式影棚里的布光,一切物象失却了原有轮廓,隐没在时代里——我甚至看得见房间投下丁达尔光,尘埃于其中缓缓飞舞。是这样的老旧。一位妙龄女郎在这样的空间交叠里,与情事纠缠着,与琐碎纠缠着,一点点灰暗褪色。
倘若一路旧下去变会索然无味,于是故事结尾便陡然一笔,让人看了不禁脊背发冷,如同暖气烧得极热的冬日,房里突然开了窗户,冷风直楞楞灌进来,打得浑身激灵——但又要庆幸如此,灰心都是一股脑地,不用眼瞧着她在无指望的岁月里混沌。
由着这样的陈旧细碎,它缺乏大气,但王安忆着实用心地把上海生活揉碎了写进书里,处处到位。
旧上海是什么?是蜿蜒狭窄的弄堂、昏暗摇摆的煤油灯和惊飞的鸽群。
相关书目:《半生缘》、《金粉世家》。
4
《嫁给谁》
“婚姻的尽头,是只笼。”
作者:冯雪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理由:为何走入婚姻,婚姻又通向哪里——对于每一个仓促进入婚姻家庭生活的南疆农村妇女,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多是在模糊与生活钝痛的折磨中慢慢得以领悟。在远不及城市婚龄的年纪,许多年轻的姑娘出于家庭安排草草嫁给了一个年纪比她们长得多的男子,之后多被带离父母身边,参与婆家的生活。尽管从年岁上,她们仍是个孩子,但在新家庭里,她们不得不承担起超过年龄的责任——照顾公婆、出门劳作、伺候丈夫,甚至养育后代。
这种责任并非主动产生,且如笼子一般从天而降,将她们禁锢其中。远离父母意味着无人保护,因而面对婆家欺凌、丈夫的暴力时,她们除去哭泣承受便再无他法。而南疆农村常见的贫困与医疗环境落后,则对她们及后代的健康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许多妇女因为过于年轻地生育,落下终身难以摆脱的妇科疾病;出生的婴儿缺乏现代医学防疫,生病致死的案例比比皆是。丈夫与后代为她们带来并非幸福寄托,而是苦痛折磨。这般压力下,部分妇女难以忍受,有的选择逃离婚姻家庭,远走高飞;有的则通过法律手段申请离婚,重新开始个人生活。出走于她们而言是自由,获取自由的资格则以血泪交换,再好的生命也曾经斑驳过——青春健康去不复返,自我仍需破碎后的重建。对于直接选择逃婚出走的妇女,则不时生活在被“前夫”追过的恐慌中,家乡再不能回。
作者通过历史资料整理、数据调研、田野访谈等形式构成南疆维族农村妇女的婚姻民族志,对早婚妇女群体的婚姻制度、家庭观念、婚姻文化个性存在诸多探讨,令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婚姻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学、妇女群体、民族志方面感兴趣的话,本书值得一读。
田野调查做得充分详实,读起来就很舒服。
相关书目:《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5
《王氏之死》
“人生不仅由自身成就,更与历史进程有关。”
作者:(美)史景迁
注释:李孝悌
翻译:李孝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以“故事”拆解历史,这样的书写方式好像近些年开始流行,但论到实处,《王氏之死》的地位可以说得上“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故事相当简单:清初山东淄川农村的村妇王氏,因不堪生活重压与丈夫毒打,多番申诉无果后与情人出逃私奔,最终被丈夫寻回并虐打致死。但书写这样一个故事,史景迁并未从“王氏”着笔,而是从剡城的穷困之年着手,描述了一场严重地震,继而以县志灾年记录为起始,叙述剡城本地人口、氏族与政治升迁调动,写落魄书生,写不得志的县丞。再笔锋一转,落回淄川农村的农民身上,讲述他们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劳作,如何维持生活、应对税收,拉拉杂杂的底层众生相,写着写着,村妇王氏方才出场。
从写作顺序而言,地震、书生、县丞、农人,四个层次仿佛各自独立,但立体地看,有一根线将它们牢固地捆绑在一起:要素构成了清初山东剡城的独有的社会秩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暴力生于穷困,失序源于野蛮。王氏之死不过是这条导索上的终点之一罢了——一位王氏被书写,其背后或有着十个百个李氏张氏赵氏寂然倒下,死于贫病、死于穷困、死于暴力,更死于那一秒的“历史”。
我想小人物身后的历史从不比帝王将相单薄。彼时彼刻,当时当刻。你我不过翻腾洪流中的沙砾,最终都将汇入同片海洋。
相关书目:《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6
《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代由何组成:香料、水晶与胡人舞姬脚腕上的金铃。”
作者:(美)薛爱华
翻译:吴玉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理由:解读唐代民族交流及文化开放性的重要资料,作者以博物学视角对唐代进行解读,所有想到与想不到的,动物、皮草、绸缎、香料、水晶、金银器‘、药物、颜料等等,皆飘散着番邦香气。书中并不涉及全新学术理念,但涵盖的资料门类之多、研究角度之多样、信息量之大,读来感到相当震惊。
单独取来读相当有趣,作为唐代社会研究资料补正也很实用,属于“随手翻开能看一下午也不累”的专业书(?)。
感谢它陪我度过的数个午后,让我做过色彩绮丽的梦。
买!都去买!
7
《丁庄梦》
“血色的花开过后,开过后就要颓。”
作者:阎连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本书基本找不到实体,只能上网找pdf或者txt,上市后三天因为主题敏感迅速下架。
阎连科写中国乡村故事,有种本质的“土气”;写苦难边缘人的故事,有种刚烈的“血气”。他笔下的乡村世界绝非田园牧歌,能看到的更多是淌着热血的人性。好是赤诚的好,恶是齿寒的恶。有极好的,有极坏的,更有混混沌沌活在中间的。他们让你爱不得,恨却也无从恨起,有些模样见了,心里一怔,反而也要问问,若是落入相同的境地,我会不会也这样,还是要更坏一点?乡村里的人是面镜子,望得久了。仿佛也能窥见些自己。人真的会吃人么?答案永远难说。
我站在荒芜的原野上,脸旁擦过热风,风中是血的腥气。好香。
相关书目:《许三观卖血记》(类似题材,《许》温柔些许)。
8
《桃花扇》
“把尘心抛尽,才求得向上机缘。”
作者:孔尚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心目中的“小《红楼》”。陆续读过几个本子,还是这版最舒服,排版得当,注解详细。最好在毫无观点批注,读个戏本最怕看各人观点是非呶呶不休,戏文已是极热闹,何须听他们嚼舌?我只想安心读本子罢了。
最喜欢《桃花扇》,由入相到执着再到看破,哪一刻都血肉鲜活,是真情实感的。相比之下,同样将国家兴衰同个人姻缘相勾连的《长生殿》有种说不出的油腻。
它适合独处的安静时刻,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泡杯茶,不紧不慢地看,一折后再一折,故事像山川绵延,慢慢走下去,总有尽头。
相关书目:《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乐趣无穷,jpg)。
9
《人类“吸猫”小史》
“人类不断进化,是为了更好地被猫吸。”
作者:(英)艾比盖尔?塔克
翻译:黄竹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推荐理由:人类驯养猫,还是猫驯养人类?在没拥有儿子之前我很固执地以为是前者,但看法逐渐有所改观。夹带私货地说,有了猫之后,好像我变得平易近人,啊不,近猫了一点,在家说话的音调、东西摆放的位置,无一是合适猫咪参与交流活动的。
人类驯养猫,还是猫主动愿意被人类驯养?惯常的生物进化逻辑似乎不能照搬到猫咪身上,通过作者的考据分析,人类首先被猫咪选择——为了更好地“统治”这批选民,猫再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进化调整,大家逐渐磨合,相互喜爱,才有了前仆后继的铲屎官大军。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无功无过,不过因为自己有了猫,对其中一些观点有所体会......吸上猫的朋友们不妨买来一读。
人类,猫咪的钦定铲屎官。
猫是天,是光,是九月午后的温暖阳光。
相关书目:《猫的私人词典》·《育猫全书》(撸猫:从入门到精进)。
10
《制造路易十四》
“一千位法国人眼里,有一千位路易十四。”
作者:(英)彼得·伯克
翻译:郝名玮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统治者为行走在现世的神明。在人类历史上,统治者的形象总是光辉高大,代表无上权威,为群众所敬畏赞颂。但他们本是肉体凡胎,除去家族血缘,与普通人并无区别。因此,如何地将人塑造为“神”以增添政权的神圣权威之感,成为了统治者们的必修课。
形象观念地形成来源于塑造,如同试图了解一栋建筑如何被建造,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其拆掉,暴露出参与搭建的种种材料。成为一位被人民赞颂敬畏的国王——路易十四在修建神圣形象上花费的精神可谓呕心沥血——史书、赞美诗、画作、雕像——一切与美、与艺术有关的宣传途径;国王晚宴、御批手书、政治谈话——一切高于群众的‘、威严的政治活动’。他既为艺术与力量的代言人,又掌握着国家至高无上的权柄,这样英武杰出的领导者似只应天上有,但感恩上帝垂青,令他下降统治人间:在这样的统治者的领土上生活的人民,心中应当是崇敬且幸福的。
官方乐于塑造完美无缺的统治形象,人民亦乐于接受“神明”领导。华美浮夸的形象如泡沫般越堆越高,统治者同人民的距离也越拉越大。无人知道最具权威者的真相,就连他自己也开始混淆——法国的政治越发需要统治者与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但他自身已被虚名蒙蔽眼光,再难走下神坛。
路易十四的王权形象塑造,可以看做一场传播史上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懂得运用多种直接作用于民众的社会载体作为宣传权威的优良途径,他无疑是明智的;但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亦是失败的——诚心诚意地勾画出一张虚情假意的神圣脸谱,快乐地戴在脸上,再也无法卸除。
相关书目:《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图像证史》。
更完辽,正文到此为止,感谢阅读。
总体来看18年读得书并不算多,类目相较此前更杂,但阅读口味整体保持稳定。
19年会在专业书目上进行更多探索,要为了自己踏踏实实搞一波事情,此后会摸一阵鱼。希望能接触到更多有关动物朋友们的好书,继续用爱发电。
如果有喜欢的书,欢迎后台私信安利,我都会找来一一看过。
当其他事磨灭我的智商时,唯有读书能令它暂时在线片刻,有脑子了,真好。
新一年,请多指教。
有情皆孽,众生俱苦
而我皮炎不能吃甜的
我终于能挂赞赏码了,让我挂,求求了
Nymphia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yq/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