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抑酸机制药物首剂全效,快速抑酸,第一天即可显著缓解症状。
1超一半RE患者的症状无法经PPI缓解我国反流性食管炎(RE)患病率约为6.4%,28.8%的RE患者伴有烧心、反酸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把症状缓解和黏膜愈合作为RE治疗的重要目标,质子泵抑制剂(PPI)作为一线抑酸药物为患者带来很大获益,但是RE的治疗效果仍不容乐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RE患者仍然存在症状控制不佳、黏膜未愈合比例较高、复发率高等问题[2]。关于症状缓解方面,有研究显示在服用PPI治疗的RE患者中,仍然有54.1%的患者有持续性症状[3]。2RE症状的控制与抑酸水平密切相关一项发表在《Gut》上,纳入了个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研究表明:增加的酸暴露(直立位)是食管炎严重程度增加的唯一的独立相关因素[4]。《日本胃食管反流病循征临床实践指南》指出:更快起效和持续24小时胃酸分泌控制,可能会为RE患者带来更有效的临床改善。■PPI需3-5天才能达到抑酸稳态
PPI在发挥抑酸作用时存在一定自限性,如经酸激活后只能在酸环境中存在s即被代谢,且PPI只能结合激活状态的质子泵,常需服用3-5天才可产生最大酸抑制作用,故起效仍不够快速。■标准剂量PPI无法达到pH4HTR≥75%
胃内pH4HTR(pH4HoldingTimeRatio,即pH4持续时间占比)是评价药物抑酸程度及持久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RE的抑酸要求是pH4HTR≥75%,然而目前的PPI标准剂量或双倍剂量均无法达到[5-8]。表1:研究汇总
3全新抑酸机制药物首剂全效,1天迅速控制症状伏诺拉生属于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是一种全新机制的抑酸药物。与PPI不同,它非前体药,无需酸激活,且能同时抑制激活/静息状态质子泵,酸稳定性很强,另外伏诺拉生的PKa为9.3,分泌小管中药物浓度可达到血浆中的1亿倍,这些药理学特征赋予它抑酸起效速度更快、作用持久的优势,可弥补临床上PPI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研究显示伏诺拉生首剂即达到最佳抑酸效果
年在日本开展的一项随机、开放标签、两阶段、交叉研究,受试者分别接受伏诺拉生20mg和艾司奥美拉唑20mg(n=10)、伏诺拉生20mg和雷贝拉唑10mg(n=10),每日1次给药,持续7天,经过7天洗脱期后更换药物再次服用7天。研究显示伏诺拉生首剂与第7天的胃内pH曲线大致重合,而PPI的第1天和第7天胃内pH曲线有明显的差值[9]。(如下图)图1:伏诺拉生与PPI的抑酸曲线,伏诺拉生可做到首剂全效[9]此外,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比了标准剂量的伏诺拉生与2-4倍标准剂量雷贝拉唑的抑酸效果,以pH4HTR为观察终点时,伏诺拉生20mg/QDvs雷贝拉唑10mg/BID及伏诺拉生20mg/QDvs雷贝拉唑20mg/BID,伏诺拉生20mg/QD都表现出更好的抑酸效果,且有显著性差异[10]。图2:相较于雷贝拉唑10mg/BID和雷贝拉唑20mg/BID,伏诺拉生20mg/QD都表现出更好的抑酸效果[10]■伏诺拉生起效更快,1天迅速控制症状
年在日本进行了一项随机、平行组、双盲、比较临床研究,纳入32例内镜检查确诊为RE患者(每周至少经历1次烧心),随机分为两组:伏诺拉生治疗组(20mg,qd,n=16)与兰索拉唑治疗组(30mg,qd,n=16),药物均在早餐前服用,治疗14天。在整个研究中,采用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用药后第1天日间和夜间及持续7天烧心情况。结果显示,与兰索拉唑相比,伏诺拉生首剂20mg在第1天显著缓解烧心症状,2-7天内达到总体烧心完全缓解并维持连续7天缓解的患者是兰索拉唑的3.58倍(HR=3.58,P0.05),2-7天内达到夜间烧心完全缓解并维持连续7天缓解的患者是兰索拉唑的6.2倍(HR=6.2,P0.01)[11]。图3:总体烧心缓解情况对比[11]图4:夜间烧心症状缓解对比[11]■伏诺拉生对难治性RE疗效显著
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24例PPI难治性的RE患者(根据洛杉矶分级法:A级3例,B级7例,C级11例,D级4例),给予伏诺拉生20mg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内镜检查,并采用FSSG(GERD症状频率量表)评估症状,然后给予伏诺拉生10mg进行维持治疗,并在8周后进行内镜检查。旨在评估伏诺拉生对标准剂量PPI难治性RE患者的疗效,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中位FSSG评分为8分,使用伏诺拉生20mg后第1天中位FSSG评分为3分,表明伏诺拉生首剂就能显著减少PPI难治性RE患者症状发生频率[12]。图5:使用伏诺拉生第1天即可显著减少PPI难治性RE患者症状发生频率[12]随后的日本RE临床Ⅲ期研究[13]则证实了伏诺拉生4周黏膜愈合率与PPI8周相当,安全性及耐受性也与PPI相似。总结
伏诺拉生作为一种全新机制的抑酸药物,具有首剂全效、持久抑酸的特点,治疗第1天迅速缓解RE患者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体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酸相关疾病治疗的一次新突破。
参考文献:
1.ZouDW,etal.ScandJGastroenterol.Feb;46(2):-41.
2.LiMJ,etal.[J].Medicine,,96(39):e.
3.DelshadSd,etal.Gastroenterology.Apr;(5):-
4.KoekG.H,etalGut,57,6-.
5.HatlebakkJ.G,AlimentPharmacolTher,17Suppl1,10-15,16-17.
6.Warringtonetal.AlimentPharmacolTher,16,-.
7.BlumR.A,etalClinTher,19,-.
8.Wilder-SmithC.H.etal.Digestion,68,-
9.SakuraiY,etal.AlimentPharmacolTher.Sep;42(6):-.
10.ToshihisaTakeuchi,etal.AlimentPharmacolTher.,51:-
11.OshimaT,etal.AlimentPharmacolTher.Jan;49(2):-
12.HoshinoS,etal.Digestion.;95(2):-.
13.AshidaK.,etal.AlimentPharmacolTher,43,-.
VV-MED-
声明:本内容仅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旨在向且仅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用于个人学习和参考之用。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勿参与或传播。
-End-
在看点一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