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小说 >> 正文 >> 正文

翻译学语言是一种桥梁,但译者不仅仅是桥梁采访No4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2/7/28

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以传媒的温度

采访者:刀笔

受访者:斯卡莱特

校对:晏南亭

编辑:季凌

图源:受访者提供

寄语

受访人:斯卡莱特

师范大学翻译学专业本科在读生

往小了说,如果你喜欢体会不同语言带给你的感受,比如语言的节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或者如果你对外国文化、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你尽可以来报考翻译专业。

往大了说,翻译的结果甚至会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的呈现面貌,如果你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呈现有更多好的、美的表达,如果你愿意对一种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你也可以报考翻译专业。

但是,如果你希望就业前景大好,薪资待遇极高,而个人能力又一般,那么报考翻译,需要三思,因为此时它的性价比不高。

分享一个译者重要性:

莫言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响应,并获得国际认可,其译者发挥重要作用。

志愿的抉择

-报志愿的时候是怎么选定范围的?-

其实报了很多专业。大方向有语言类、汉语言文学、法学。一共96个志愿,法学和英语占的比重大。想学英语是因为初中开始就比较感兴趣,学的也比较好;法学是因为高三的时候被“学法会在倾斜的天平上为正义加码”那种精神打动到了。

后面的志愿,为了拓宽自己的兴趣还报了园林设计、建筑学。当时觉得园林设计就是画图纸,虽然也很累,但是还挺好玩的。96个志愿都是我感兴趣的,我觉得哪个我都能很高兴地学四年。

最后录到我的还是翻译,当时有一种冥冥注定的感觉。

-所以你当时报志愿的时候都是一些兴趣性的想法,没有很功利的想法?-

嗯,没有。如果我有功利的想法,我在高二分科的时候可能就会直接选理科。

-是因为那个时候比较年轻、比较莽撞,还是说到现在也是这种想法?-

我的想法是后者,我到现在都觉得,以后的工作就是能养活我、能吃饭就可以了。有个词叫gigeconomy,“零工经济”。我可能就不会进入任何的组织、公司,每个月都在饿死的边缘。我对这种漂泊不定、并不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不排斥,甚至会有一种兴奋感。我觉得我能承受很多选择。

我没有要赚大钱的想法,当然我也很喜欢钱,但如果没有,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唯一的一点就是我会觉得父母在我整个教育阶段付出很多,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实力去养他们的话,可能会有点对不起他们。考虑我自己来说,我永远会做我感兴趣的事儿。

-对于你的这些想法,你的爸爸妈妈都是知道的吗?你们有没有交流过?-

从高二文理分科,到高考志愿,他们都是支持按照我的兴趣选择,没有对我进行任何一点干涉。他们对我的期望很简单,就是自己能吃饭。在我人生方向选择的时候,他们的想法永远都是支持。所以我在很多时候可能不会太多考虑社会性因素,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你觉得这是一种好事还是一种坏事?你的父母给了让你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对外界的苦难等等感知会不会比较弱?-

我觉得每个环境、每条路其实都是存在的一种方式,所有都一样,很难评价好坏,因为有什么样的环境,对应的你就有什么样的活法。

比如说我家庭的支持与不干预,会让我更天真,对伤害的预估能力较低,我往往会因为事情不及预期而失落。

但同时我有勇气去面对出现的伤害,会疼,但是也会成长。专业选择体现在,我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将来靠专业吃不起饭,我有勇气去面对这个后果。

翻译学专业课程讨论

-翻译是属于英语大类,还是它们同属于语言学分支的同等学科?-

我的学校是一开始就把翻译和英语分开了,很其他很多学校都是先选择英语专业,学一年之后,大二就会分流。有翻译方向,也有英语教学方向。

-说说你的专业课吧。-

大一的课基本就是通识教育,大部分的课程会学课文。比较重要的科目有综合英语,这个课程学分比较高,学的东西都是比较概括性的,发音、语音、语法、单词、听力、听写······这个课程都会涵盖。

除了这个概括性的课程,也会细化分成很多具体的课,比如语音课、听力课、阅读课、外教课、写作课。还有和一些语言相关的,比如有一门课是现代汉语,它会从甲骨文开始学。然后学一些语言的特点。

大二就接触到了专业性比较强的翻译课程。上学期有口译,下学期有笔译。口译比如同声传译,同传就是在教室里会有三个小箱子,一个小箱子坐一个人,小箱子其实就是真实模拟了同声传译的环境,坐在里面的人要把听到的句子实时翻译出来,内容都是一些发言稿、演讲稿、开幕式的致辞等等。大二下学期主要是笔译。

-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口译和笔译处理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口译及时表达,看到、听到什么就翻译什么。有的时候英语表达的顺序,和中文的是不一样的,但是又限于时间,所以口译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顺序驱动”,看到什么就说什么,需要调整的话,可以通过重复、替代策略来进行。对于翻译的通顺度和质量没有那么高的要求,需要即时翻译。

笔译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通畅度,翻译方法要更复杂。对于笔译的翻译方法开一个专门课程来教——“翻译概论”,课程会研究在翻译的时候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手段。

-翻译学带给你的乐趣,以及你从中感受到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就是我刚刚提到的“翻译概论”,这个课程讨论了很多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和理论只是文学方向才会讨论,如果是医学翻译、科技翻译、合同翻译等等,就不太需要这种理论支撑、完成翻译,只要精确地把一些词正确地表达就可以了。

但是当你遇到文学翻译的时候。它涉及的东西就更多。大众知道最多的一个翻译标准就是严复翻译《天演论》时候用的,这个标准就是“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有可信度,忠实于原文的、准确的;“达”是你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雅”是要求翻译出来的语言有美感。

在笔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你的翻译更偏向于原文呢,还是更偏向于目的语?”或者说“更偏向于作者还是更偏向于读者?”

吉勒梅纳日曾用“不忠的美人”比喻华美却不忠实的翻译。我们是爱美丽但不忠实的女人呢?还是爱忠实但不那么美丽的女人?这形容虽然有容貌偏见之嫌,但是生动地描述了译者最常见的困境: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流畅性。

因为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无论是习惯还是语言结构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重视原文,要完全的表达原文的意思,那肯定要牺牲翻译出来文章的通顺度或者是美感;如果想为读者服务,想让他们读得懂,那肯定要牺牲作者想表达的一些意思。

作为译者,一方面觉得要完全表达作者的观念、意图,一方面又不能让读者读不懂,这是一个最典型的需要面临的问题。在这个天平上,最理想的位置肯定是译者处于中间,但是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存在,就这个问题应该倾向于哪边,会出现很多讨论的方向。

就这个矛盾的问题,鲁迅的观点是“宁信而不顺”,而梁实秋坚持“宁错务顺”。

“宁信而不顺”指宁可不通顺、不流畅,也要完全忠实于原文本。到了八九十年代,“宁错务顺”的观念就开始发迹:翻译应该是传神地向你临摹一幅画,你不会被他的形式所局限。意思就是说,你应该把语言的结构打乱,把他想表达的意思提取出来,用你的方式去表达。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大家更认为好的翻译是通顺的,我们读着好读的,同时又能表达作者意图的。

-这个专业需要克服困难是什么?-

背单词,我觉得这是最大最大的困难。还有一种困难,我觉得可能大家都有,就是你可能本来很喜欢、很热情地去上课,结果你的课程一无所获。这学期学习翻译概论、翻译理论,还很有收获,但有些课程就比较水。

-它给你生活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改变?-

有点潜移默化,不太明显。在一些阅读课会了解西方更多一些。

-所以你们对待世界、对待一些社会议题的看法,可能会眼光更宽广一些吧?-

确实。我们学翻译最早会从翻译佛经开始,研究一些理论的时候,很多理论最先都是西方人提出的。

未来抉择与方向解读

-接下来是考研的打算还是工作的打算?-

考研,或者跨考。

-这个专业对于学历的要求会比较严格吗?比如说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我实习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师,他本身都不是学翻译的,但是现在做翻译。当然他参加工作之后那几年要比别人辛苦,要重新学怎么翻译,但是现在也是我们实习的讲师。所以我觉得学历要求还好,如果要做文学翻译的话,要求会比较高。

-所以你之后的方向是打算做文学翻译?-

如果还读相关专业的话,我会选择英美文学方向。或者跨考,跨考需要很大的勇气,我还没有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你对于学这个专业是有后悔和动摇的情绪出现过的?-

后悔不至于,但是会有动摇。会觉得这个社会性不强,以后也不好找工作。可能最直接对口的还是去当老师,我们又是师范学校,所以我的很多同学对未来的想法都是做教师行业。

身边也会有一种声音:我们这些人真正能学成当翻译的有几个?但是我觉得如果坚定地想做翻译,就是可以的。

-对于不学翻译专业的人,不太了解这方面。像我知道的比如国际会议上的同声传译,翻译官是不是除了专业能力要过硬以外,应变能力也是很强的,比如说有些话说的不是很合适,他在翻译出去的时候要做一点润色这样?-

对,会有的。

-会议上的翻译工作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在知道翻译工作之后,要向会议的主办方或者需要翻译的负责人询问有没有稿子,如果没有稿子,那就问对方发言的相关内容是什么。

做翻译要懂得很多,因为可能要翻译很多不同工作的专业名词。比如开场介绍这个人干这个,另一个人干那个,每个领域都有些专业的东西,既然要翻译,就要提前把这些东西都弄懂。

-文学翻译进入工作主要是是翻译外国的书籍作品吗?-

对。

-谈谈你对文学翻译的一些理解?-

还是用严复的《天演论》举例,当时的翻译没有那么发达,从事翻译的人不多,翻译理论也不成熟。但是严复把一段很长的文字翻译成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真的相当概括。当你先认真地读完一大段文字的时候,再看他真的只用八个字能够概括出来,就觉得很厉害。

确实也是因为文言文的概括性很强,可以用几个字说明很多的含义,包括里面的逻辑关系。

我们还有一个分析《天演论》的作业。一大篇英文,一大篇文言文,你会发现读文言文要比读英文更难。没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是读不懂那个内容的。你会感觉有一种文化断层的感觉,文言文才是真正的中华年延续下来的一种非常精华的语言。

整个中学阶段,我对文言文没有什么感觉,直到真正进行翻译的时候,发现用白话文去翻译一些东西的时候,想把意思表达好、逻辑关系表达好很困难,表达好了又发现文章很冗长很啰嗦,但是用文言文处理很简洁,也很有美感。

我们的外教会说为什么要简化文字?当时我们真的很想要学习西方,觉得人家是先进的、文明的,我们就是要改变封建的、恶臭的一些东西。然后我们也觉得文言文太难读懂了,在古代能识字、学习的人很少很少,我们把文字变成白话文,让更多的人读懂很多东西。但是现在再看,会觉得很经典、很精华的一部分好像遗失了一样。

-文学翻译的限制是什么?-

不仅要服务读者、作者,还要考虑的出版商,甚至意识形态。很多的约束,什么都要顾及,感觉译者就像被绑在十字架上。

还有很多人认为译者应该是一个隐形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桥梁,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有太多自己的意志的观念。不过最近这几十年,译者的主体性有被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xs/11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