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礼仪的,这一点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社交。
为此,中国人发明了敬称、谦辞,用来增加日常交流的礼貌程度。
尽管敬称在人际交往中十分常用,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若是用错了难免也会闹出笑话。
例如“令媛”和“令嫒”这两个称呼就是表面看着相似,实际区别很大。
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该用“令媛”,又该在什么时候用“令嫒”呢?
使用敬称的社交礼仪由来已久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卑己尊人”的习惯,谦敬语就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委婉语。
在古代人的日常对话和书面写作中,谦敬语就有很高频率的应用。
使用谦敬语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合乎礼仪规范,也能使社交的氛围更加文明和谐。
其实,谦敬语的产生也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有关,原始氏族时期的人们就已经懂得要在口语交流中“避谶”。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禁忌语”的产生,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味地避而不谈反而为日常沟通增添麻烦,用于替代“禁忌语”的“委婉语”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谦敬语在委婉语的使用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诞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在当时是一种阶级划分的象征。
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由是受限的,奴隶对主人、子女对父母、臣子对帝王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这样严苛的政治环境之下,即便是说一些有益的话,也要再三斟酌。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在一番思考后向齐王进谏时所说的话委婉而又含蓄,先是将自己的经历举出来做例子,又选择了一种让齐王听着舒服的夸奖式劝谏。
而齐王在采纳邹忌的意见后,广开言路,顿时群臣纷纷进谏。
这或许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平日里大臣们虽然也有进谏的心,但却不敢真正将那些谏言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
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就有提到“有礼者敬人”,指导人们应当用更加严格的礼貌标准要求自己,不使用粗俗的字眼。
称呼自己的家人使用一些谦虚的称呼,如“犬子”“拙荆”;称呼他人的家人则是“令堂”“令尊”等等。
现代人随着观念改变已经较少使用过于自谦的称呼,但对他人的敬称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两个字长得像,意思却不一样“令媛”和“令嫒”都是称呼他人的敬称,“媛”和“嫒”两个字的字形也非常相近,那么这两个词能混用吗?
当然是不能的。
这两个敬称只是长得像,意思却有很大不同。
先来看“媛”字。
《说文》中将这个字解释为:“媛,美女也,人所援也。从女,从爰,爰,于也。”
《尔雅》中的解释则更加直白:“美女为媛。”
《诗经》中有诗曰:“邦之媛兮!”
这翻译过来是“倾国倾城的美女”。
这便不难看出,在使用媛字时,名媛、媛女等都是用来称呼美女的。
媛这个字所指的美女,也是适龄的女子,“人所援也”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人们所愿意追随的”。
那么令媛也一定是与美女脱不开关系的一个敬称。
从“媛”字本身的释义来看,似乎也可以简单地将“令媛”理解为是一个称赞对方女儿美丽可爱的词语。
这既符合“媛”字本身的释义,也比较符合“令媛”这个词在现代人口语中的常见用法。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如再来看“嫒”字。
这个字是一个专门专用的字,就是单独用来称呼别人家的女儿用的。
组词的“令嫒”与“令爱”是相同的意思和相同的读法,“嫒”字其实是“爱”字的一个“俗”的写法,也就是说,“嫒”是专门为“令嫒”一词而存在的一个字。
如果单单称作“令爱”,爱字可以指很多含义,爱的指向也更加广泛。
或许人们便因此,在爱字左侧加上一个女字旁,使其意义变得更加清晰明确,让人更能明白,这是一个为女孩而存在的字,“令嫒”是一个专门称呼女孩家的敬称。
古籍中对“令爱”一词早有记载。
在《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虞候道:“无甚事,闲问则个。适来叫出来看郡王轿子的人,是令爱吗?”
待诏曰:“正是拙女,止有三口。”
虞候要问的是“您家的女儿”,待诏答是“我家的女儿”。
那么结合这两句对话,“令爱”和“拙女”是对应的称呼,指的是同一个人,但“令爱”是敬称,“拙女”则是谦辞。
而“令嫒”作为“令爱”的俗称俗写用法,在这些语境中都是可以直接替换而并不影响原句意思的。
而“令”字本身使用在敬称中表达的意思就是“美好的”“尊敬的”,是一个用于尊称别人的家庭成员的敬称。
那这便可以知道,“令媛”与“令嫒”都是用于称呼别人家的女性成员的敬称,再细化下来,其实都可以指女儿。
在《聊斋志异·胡氏》中就有出现令媛这个词。
“客曰:‘确知令媛待聘,何拒之深?’”
这里的“令媛”,指的就是对方的女儿。
但是,再多阅览一些典籍就会发现,蒲松龄在这里使用“令媛”其实是出现了错别字。
尽管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实际上“令媛”这个称呼最初并不应该出现在规范的礼仪交往场合的。
人们最初所认可的用于敬称别人女儿的词就是“令爱”,或者说“令嫒”,而“令媛”之称只是阴差阳错之下的一个巧合罢了。
而随着时代发展,随着人们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令媛”这个词的社会接受度也变得更高。
人们渐渐开始认可“令媛”的使用,并将“令媛”与“令嫒”做出了明确的区分。
两个词都可以指对方女儿的情况下,“令媛”适用于对方的女儿已经成年并有婚配,“令嫒”则用于指幼小的女孩或是还未出嫁的女孩。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为了合乎礼仪,这两个敬称仍然是不能混淆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令媛”还是“令嫒”。
但究其根本,“令爱”“令嫒”“令媛”三个词的共存与替换使用其实是违背了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标准的,这只是文字适应人的一种自然现象。
如果严格规定下来,不能使用“嫒”字作为令爱中“爱”字的通俗用法,那么“令媛”这个词也将失去立足之地了。
也即是说,“令媛”是因“令嫒”而存在的,而这两个词的用法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分,自然是不能再混用了。
用错敬称引误解,容易闹笑话从前文对两个字的解析中可以看出,“令媛”这个称呼本就是不该存在的。
“媛”字与“嫒”字在释义上本就有很大不同,“嫒”字本就是专指女儿的,可“媛”字的使用则要更加广泛一些。
这样看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两个敬称用混淆了,也难免要闹出笑话来。
试想,最初第一个将“令嫒”错叫成“令媛”的人,本想说“您家的女儿”却说成了“您家的美女”,不仅没有起到礼貌的效果,反而要引人发笑了。
其实,像这样的用错敬称闹笑话的也有很多。
《西游记》中就特地通过用错敬称来凸显人物特点。
孙悟空第一次登上灵霄宝殿时,玉帝垂帘问道:“哪个是妖仙?”
而孙悟空并不跪拜,也不行礼,只躬身答一句“老孙便是。”
在古代,“老”也是敬称中的常用字,《周礼·地官·司徒》中有“乡老,二乡则公一人”的句子。
而郑玄在这里特别标注了“老,尊称也”的解释,认证了“老”字作为敬称的地位。
时至今日,在我们现代人的社交中也常常能听到“您老”,用于表示尊敬,也有“老兄”“老先生”这类更口语化不疏离的称呼。
那么孙悟空当时在玉帝面前直接自称“老孙”,可想而知灵霄殿上的众仙都是一副什么表情了。
从来只见对别人用敬称,哪里见过有人自我介绍时对自己用敬称的呢?
这样相比下来,足可见孙悟空的泼皮猢狲性子,也表示了他本就非人,对于人类乃至天庭的礼仪规矩非常不适应,也并不能真正意识到人的礼仪在社交中起到的作用。
同样的,如果生活中有人用错了谦辞,评价别人说的话是“愚见”,将别人的作品称作“拙作”,那便是非常无礼了。
像令尊、令堂、令郎、令嫒这样称呼别人家庭成员的称呼更是半点也错不得。
好比对着别人问:“令尊结婚了吗?有没有合适的对象?”
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类称呼中,“令”字就已经表示“您的”,在前面如果再加“你的”“你家的”这样的词也是不合适的。
例如:“你家生了几个令郎?”
翻译过来就成了“你家生了几个你家的儿子?”
这样的错误使用,难免要闹出天大的笑话,还可能会影响两方之间的关系。
辨明敬辞谦辞,提高社交质量其实纵观敬称使用的历史,“令媛”的出现最初是源于误用,只是一个小小的错别字。
但现在“令媛”也有了自己的含义,能够与“令嫒”区分开,这或许也印证了谦敬语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
如今我们再想敬称别人的女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令媛”或者“令嫒”又或者其他具有美好意味的敬称。
在我们生活中,敬语谦辞的使用非常频繁,也非常常见,有时人们由于传承至今的语言习惯,会下意识地说出谦敬语。
这也就警醒我们,一定要注意谦敬语的适用场合和适用语境。
敬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很少有意义模棱两可的词语,这便更加需要我们重视敬语本身适用于谁称呼谁。
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错误使用谦敬语闹出笑话来,也是为了提高社交质量,提高个人素质。
毕竟,语言是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存在的,掌握工具的合理用法必定能事半功倍。
生活中,谦称自己的亲属可以使用“家”“舍”,如“家父”“舍妹”等。
敬称则比谦称要多一些,如前文着重分析过的“令”,还有“尊”“上”“贤”等,如“尊父”“上宾”“贤弟”等。
生活中非常容易用错的还有一些固定存在明显敬谦意味的词,如“笑纳”“惠赠”等等。
可以说“请您笑纳”,而不能说“我笑纳了”。
尽管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使用谦敬语时已经可以完全摒弃旧时代的阶级制度,但谦敬语作为社交礼仪的职能仍然得到了保留。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礼仪之邦的盛名,通过赋予小小的汉字一些特殊的含义却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有可以遵循的礼仪。
我们已经不需要因为身份地位的差距而只能使用表示自谦的词句,但为了增强说话的艺术,在正式的场合,在值得重视的场合,正确地使用谦敬语又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从古至今,谦敬语的使用都是社交礼仪规范中的重要一环。
简简单单几个字的使用就能让人与人之间显现出礼貌与规矩。
从“令媛”“令嫒”的辨析中,我们也能看出谦敬语之间是存在差别的,一旦误用必定会闹出笑话。
那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重视谦敬语的使用,弘扬传统的“礼”,自然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一分和谐。
谦敬语的使用也是现代人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路上每个人都能做的一件有大能量的小事。
参考文献《战国策》谦敬类指称语研究,姜文
谦敬语古今变化研究,孙御晓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1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