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南南
ID:fygmama
1
自察
大家可能发现了,我最近有意在减少育儿文章,更多的是分享自察和自我成长。因为我发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所呈现的优点也好,缺点也罢,实际上都是家庭生活最真实的折射。
比如:
花卷最近因为对自己的画不满意而嚎啕大哭;
馒头因为昆虫标本少了一个,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要找出来保证完整。
这种说好听是“认真”,说不好听是“矫情”的特点,本质上是我在孩子们身上的折射。
我总教育孩子要心平气和,可实际上我自己真实的状态就是容易苛求完美,一旦没有达到我所希望的状态,我会紧张。
当卷卷因为没读懂一本书,赌气好几天不看书的时候,我一方面告诉孩子看不懂不着急,慢慢来,另一方面自己却因为文章没写好,赌气地合上电脑。
孩子不会听你说的,他们会看你怎么做。
所以五年来,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曾经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无法自洽。
这种教育很拧巴,我会自责,孩子也不理解。
2
改变
很真实地跟大家分享这些,是因为我也在犯错中成长,我也有很多困惑。但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
困惑是好事,代表我们在思考如何进步;
犯错也不见得是坏事,说明我们正在通往自洽的道路。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在公号第一次讲自洽这个词是在去年四月。当时其实发生了一件事情,现在想来,那件事情是我改变教育观念的开始。
事情是这样的。
年年初,因为一些原因,家中经济压力突然变大,我跟卷爸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讨论开支。其实不算什么大事,压力也都是暂时的,但是兄妹俩还是非常非常敏感。刚好赶上当时疫情,物资有些紧缺,哥哥妹妹对家里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在意。
我们都以为小孩子嘛,敏感也是正常的。
但直到有一天,哥哥吃饭的时候,突然停下来,问我:妈妈,咱家的米还够吗?你还有钱吗?
我跟卷爸才意识到:最近的事情叠加起来,对孩子还是造成了一些影响。
当时虽然有些哭笑不得,但卷爸还是准备按照育儿理论对孩子进行安全感教育了。卷爸正要开口,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拦住了卷爸。
我带兄妹俩进厨房,打开米桶,结果余粮确实不多了,哥哥看着我仿佛在说“妈妈你看,确实不够”。
我问哥哥:你知道一袋米多少钱吗?
哥哥摇摇头,我打开购物网站,指着比较贵的那一种给他看,哥哥看到后说:。
我说:宝贝,妈妈现在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打通了一个电话,那是一家一直想找我做翻译的律所,当着孩子的面,我们沟通好了翻译细节,包括报价。
挂了电话,转账就到了,我打开手机给哥哥看,哥哥看到了好几个零,问我能买几袋米?
我俩细细算了一遍,算完之后,我俩马上就在网上买了几袋米。物流很快,下午就到了,我特意让哥哥去收快递。因为一起寄过来的,还有哥哥心仪很久的恐龙模型。
哥哥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我也没说什么大道理,就简单跟兄妹俩说了几句:
世界上有很多困难,当我们遇到的时候,感到焦虑、无助都是很正常的,你看爸爸妈妈最近也会焦虑。但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脑子里的知识,就像妈妈这样。
哥哥似懂非懂,但是我却被自己治愈了。
我不敢说我的处理方法非常正确,但这确实是我为人处事底层逻辑的体现。
按照育儿建议,我当时应该抱紧孩子,接纳他的情绪,给他安全感,告诉他没关系,米还是够的。
但是我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不能这样,所以当我的孩子因为这件事情紧张的时候,我决定直接现场演示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我相信,比起语言,行动更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之所以说这件事情是我教育理念改变的开始,是因为那天开始我终于自洽了,孩子也终于看见那个勇敢做自己的妈妈。
我不拧巴,孩子就不拧巴了。
3
观念
我们都说要接纳不一样的孩子,其实父母本身就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是否能接纳自己呢?
曾经的我认为,养娃一定可以规划的,但是养娃五年后我发现,真正需要规划的是父母自己。
我没办法一边刷手机,一边让孩子去看书;
我也没办法一边偷懒,一边让孩子勤奋;
更没办法一边愁眉苦脸,一边让孩子乐观向上,勇于找到解决方案。
我和我妹都是从很小很小的地方考进重点大学的,我记得当时街坊邻居都跟我爸我妈说:你们真是好福气,都没管过孩子,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好大学!
我爸我妈也就是笑笑:确实,孩子争气,跟我们没啥关系。
但实际上,高中三年,我爸陪我和我妹看了三年的书。每天晚上我们几点睡,我爸都会比我们晚睡,要比我们多看一会儿书。
考上大学后,我还跟我爸开玩笑:爸你也应该去高考,说不定比我们还好。
这么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爸仍然保持了看书和做笔记的习惯,每次我半夜上线翻译国际会议的时候,脑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我爸趴在桌上看书的样子,让我总有种错觉,不论我多晚,我爸一直在隔空陪伴我。
很多人问我,人到中年,干嘛还这么折腾。
我想,那是因为我希望孩子记住的,一直都是妈妈为了喜欢的事业拼尽全力的样子吧!
Yours,翻译官妈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tj/1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