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中国的观众相信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区别就是除了设定以外,其他的都是区别。”在翻拍别国IP的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往往是IP的本土化。除了人设和故事主要脉络来自原版之外,电影在故事上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原版电影中日本的社会状况,文化和交流方式都与中国人有很大的区别。“必须要做到让中国人相信这样的一个故事。”饶晓志导演说。《人潮汹涌》改编过程中最难的点就在于,要让中国的观众相信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所以会对不适合中国目前社会状况的情节进行改编和调整。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杀手”这个身份在中国并不是一个适用的概念。电影的改编,需要去根据中国人的认知对杀手的形象、概念重新构建。因此刘德华饰演的杀手,在人设上和原版有很大的区别,是一个全新的杀手形象。另外,《人潮汹涌》中女主角的行为逻辑,相对于日版也有很大的改变。在日版中女主角为了要满足父亲生前的遗愿,于是决定结婚,但同样的情节则完全不适用于中国的当下。因为随着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类似的情节已经完全不被中国的女性群体所接受。所以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万茜饰演的女主角身份被换成了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都市女性,更接近中国当代女性价值观。“换个活法”
饶晓志导演曾经说过“做导演是因为我们想说话,想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人潮汹涌》中包含了很多导演对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感受。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的人,在他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心态都不尽相同。“交换人生,实际上更多的其实是期待换个活法。”电影中最重要的不是交换人生,这仅仅只是电影中的一个设定,而真正的人生是不可能交换的。饶晓志导演自己在当年20岁人生迷茫的时候,曾经幻想过交换人生。而如今已经40岁的饶晓志,依然还在思考着这个命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去过安逸的生活,舒适的生活,不管这些凡尘俗世的生活。”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人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之中,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于是产生了交换人生的诉求。而疫情之后的春节,刚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重整旗鼓,思考自我,整装待发。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表演,电影中的人在表演,而生活中的我们也在表演。但导演认为,生活中的表演并不是一种虚伪,而是一种需要。但即使是天衣无缝的表演,在某一个时刻也会流露出真实的自我。有时候当我们表演累了、烦了,也会想尝试去扮演其他的角色。他说他曾经想要去做一个小说家,也曾经想要去做一个警察。“在毕业的时候,摆在我面前可以选择的两个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继续留在北京,一个是回老家当警察,这些都属于一种选择,但是确实是我当时想选择的一条路。”人生可能会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如果你选择了B,就会承担选择B带来的一切幸福和困扰。对此,饶晓志导演的心态是“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可能不一定这么坦然,但我现在选择坦然接受。”与其说刘德华和肖央扮演的两个人物代表的两个选择,不如说是人生的两个阶段。“可能肖央只是年轻一点的刘德华,刘德华是换了活法之后的肖央。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像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当年的自己。”从某个角度来讲,交换人生的故事看上去非常离奇,是一个有荒诞感的成人都市童话。但也正是这样的童话会给你一种力量和温暖,能够表达出你内心深处的思考。饶晓志说“我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些,非常简单。”荒诞的价值在于反思
按照类型划分,《人潮汹涌》是一部荒诞喜剧。在《你好,疯子》上映前后,饶晓志导演曾经接受过一次导演帮的专访。有时候谈到喜剧,观众会产生一种误解,电影中一定有很多包袱和爆笑段子,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人潮汹涌》是从人物出发,把人物放在一个极致的情境里,去构想可能产生的笑料。他认为戏剧上的荒诞主义,其实是一种反思、反讽,而这种反思永远是根植于生活的现实的。“其实我们生活中也爱开玩笑,不管是来自于辛酸还是温暖,总有笑话”,是来自生活本身的体验,这也是荒诞的力量所在。饶晓志是从话剧舞台走向大银幕的导演,戏剧的思维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时至今日,《你好,疯子》中的经典段落依然不断地被表演系的学生当作练习摹本。“戏剧它影响和滋养了我对创作的态度,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当然有好有坏,坏的是早些年我在拍摄电影的时候还是会受到戏剧思维的印象影响。而好的方面是,在戏剧的引导下,我们更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sz/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