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文革开始,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拍摄一部故事片,这段时间人们到电影院只能看样板戏电影,新闻记录片,科教片,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电影,苏联的几部老电影,还有我国文革前拍的几部老电影比如“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什么的。直到年,才终于开始拍摄新故事片,第一批上映的有三部,分别是《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好像还有《火红的年代》)。这对于酷爱电影的人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雨,大家立刻扑上前去,拼命的吸吮着这久违的甘露。每部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遍,里面的台词都记得滚瓜烂熟,其中一些甚至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影片热映,一些名句也随之流传开来:
一要手艺巧,二要家什妙
吃粮靠集体,花钱靠自己
要说犯啥事?那找不着咱哥们!要说资本主义……那谁还没有点儿哪?
在他们身上多花个块八的有好处
只要咱们哥们把住这杆鞭子那还不好办?!
在当年的电影中,有不少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的人物形象,除《青松岭》的钱广外,《艳阳天》中的弯弯绕、《金光大道》中的秦富等都是这一类角色,而“钱广”最为经典。上面的金句,都出自钱广之口。
电影中的人物大家印象深刻的多数是反面人物,记住的台词也多数是坏人嘴里吐出来的。如《平原游击队》中松井的"一个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地道战》中汤司令的"高,实在是高";《小兵张嘎》中胖翻译官的"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花钱,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南征北战》中张师长的"看在党国的面上,快拉兄弟一把"等那些脸谱化的坏人的话,都能让伙伴们背得滚瓜乱熟,伙伴们在争先恐后争抢模仿坏人话的时候,还纷纷效仿他们的动作,手舞足蹈,十分开心。
可是谁要挑头说起电影里的正面人物说了些什么话,大部分孩子不知所云,面面相觑,一时冷场。
为什么孩子记不住正面人物的话语,而对反面人物的话语倒背如流呢?我分析原因有三:
一、正面人物在当时要求必须塑造得"高大全",人性中的幽默、风趣、活泼被全部隐匿起来,尤其主要英雄人物不能有半点瑕疵,浑身都闪烁着正确、勇敢、智慧、坚定、无七情六欲的伟大光辉。而十岁左右的孩子正是淘气、好奇、天性活泼好动的时候,还不懂得那些大道理。此时的孩子还处在常常使点小机灵,出点坏点子,使个小坏招把小伙伴羞臊一下,作弄一下,挖苦一下的懵懵懂懂善恶共存的阶段,胸中还无革命大志,当然更缺少"我们是共产主人接班人"那样高度。因此那些富有特色的坏人的话语一下子就能进入他们的脑海被轻松地记住了。
二、电影里的英雄人物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而电影里的坏人却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影子或其中某一点。电影中的坏人们狡诈、阴险,动作行为嬉皮笑脸、猥琐、甚至一副流氓下作形象,在生活中不用专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sz/1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