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发展 >> 正文 >> 正文

山西省长治市和晋城市的栗姓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1/9/2

山西省长治和晋城市的栗姓

作者栗巨德

近几年来,随着寻根问祖的深入发展,追根溯源,全国各省有不少的栗氏家人,说他们的始迁祖来自山西的长治、晋城,想了解这里的栗氏家谱。

同时,山西盂县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年由洪洞县迁来“盂县”,暂住一段时期后,“兄弟三人”,“一上代州”,即成万迁到原平市子干村,“一下欒城”,即成功迁至今河北省正定县韩家楼。成甫迁至盂县城武村。盂县成甫家谱还记载着:“在泽州路安府居住壹大股”,“在膠州东昌迁居住壹大股”,“在直隶易州狂槐居住壹股”。

年12月以来,山东栗冠钦发来他们家的老谱,碑志信息,即:“一世祖栗成德”,“于本朝洪武五年九月秋”,“自山西泽潞州兄弟几人齐聚洪桐大槐树领任召川资和迁址,随官兵至山东东昌府,定居濮州(鄄城石庄)”。

在明朝洪洞大移民中,既然有一部分栗氏家人的始迁祖,来自山西的晋城市和长治市,那么,到底来自什么地方,这还需要澄清。

为了解山西各地的栗氏信息,从年开始,我陆续到山西省图书馆查阅资料60余次,了解全省各地、市、县志以及省史、名人传记、古今姓氏等资料,了解栗氏的变迁、分布、文化。还到北京、河北、河南省图书馆查阅资料。长治市的县区大部分地方我也采访过,这里的栗氏家谱,大都毁于抗日战火,也有毁于“文革”年代。现在将我所了解的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长治市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

截至年3月20日,长治市下辖4个区,8个县,有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市政府驻潞州区。

根据山西人口普查年统计,全省栗姓有人,其中长治市人,晋城市人。

1、潞州区(栗姓人)

年6月19日,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

历史上,潞州有栗氏名人栗应麟、栗应宏兄弟。

栗应麟,潞州人,嘉靖八年进士。铭族孙,幼负才名,以《易经》魁天下,例宗戚不得授京朝官。历官河南陈州知州,直隶顺德府同知,升陕西按察司佥宪。以才取忌而又不能俯仰,故不得大用。归以吟觞,终其身。其诗文类六朝而高奇过之,一时豪杰才也。著有《潞安府志》、《去陈集》、《家藏集》、《壁虚漫兴》、《吾川诗集》。

栗应宏,字道甫,栗应麟之弟。嘉靖四年山西乡试中举,然而在后来的多次会试中屡考进不中。于是补缺做了南阳府(今河南南阳市)的通判。因其好诗重文,不善做官,不久便辞官归里,隐居易野庄耕读为生。他的诗歌文赋俱佳,尤其以诗歌见长,特别是五言体诗上造诣更深,因而诗文与其兄应麟齐名。他平生著述特别丰富,著名的有《太行集》、《山居集》等。

栗氏兄弟一生与诗文为伴,以诗文著称于世,为世所称道。他们的文学才华正如时人高叔嗣称赞的那样:“紫团山高概青云,栗家兄弟殊不群。”

店上村,有栗姓余人,也无家谱。

余庄村,有姓栗的。

南垂村栗姓人口约有多人。

晚清年间,潞安府各县到北京、天津做买卖,从关东到奉天、哈尔滨学习做铜器的人,比比皆是,仅南垂就有40多人,南垂栗家在奉天经营各种铜货的有“玖太号”。吴家在北京的京货店都有成就。当时,潞安府人从哈尔滨到潞安府,南来北往有可信的三大驿站,第一站是南垂镇开的“潞安客站”;第二站是北京“永顺合”;第三站是奉天的“玖太号”。各驿站的掌柜诚信待人,广交朋友,名播千里。在南垂的栗家也气魄不凡,栗贵荣从小随父亲闯关东,到奉天经营铜器行业百余年。亮牌“玖奉号”。几十年后,一起创业的兄弟和同村伙计另起炉灶,于康德八年(年)分为“盛德堂”、“永泉堂”、“永寿堂”,生意兴隆,持续到年。

据栗茂源老师说:前几年修高铁在栗家坟地取土,多数墓穴同泥土填了高铁路基,剩一砖券的墓穴,我听说后赶回去墓穴已空了,村干部只是在别处挖了个坑把遗骨埋了,说经区文物局来人,取走几样东西,让村里处理遗骨。我赶到文物局,只了解到墓穴是明朝的式样,没有文字性东西,取走的东西没让看。这样估计栗家在南垂至少有十几代人了。栗家在奉天开的铜货玖太号是我二伯开起来的,日本人侵占东北后,为防给抗日组织提供造子弹材料,禁止民间铜货交易。一次二伯父交易一车铜货,被人告发,被日本人抓走死在监牢里,我四伯接掌后不会经营,玖太号就垮了。

2、上党区(栗姓人)

上党区,原为长治县。

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栗氏名人。

栗永禄,长治人,铭曾孙。嘉靖庚子二十三年进士,时年27岁,以宗亲外授寿州知州,陕西按察司佥事部副使,浙江布政司参政、河南巡抚、兵部侍郎。改南京总督粮储,因事罢官归。起为兵部侍郎。巡抚甘肃,卒,赐祭葬如例,赠荫有加。有侍郎墓,在城西丘村,有王国光志铭。著有《学易集》、《政俗冗谈》、《云中奏议》、《扶豫疏稿》。其兄栗永爵,累官磁州知州。永禄系襄垣县故县巨昇的六世孙。

栗培初,长治人,故县巨昇四世后裔,雍正癸卯科进士,平谷知县。在任数载,兴学劝农,与阊闾相为休息。以艰归里,泣送者塞途,群立碑以志遗爱。两为本郡书院掌教,先后多所成就登甲乙科者至十余人。及卒,门人私谥曰“谦敏先生”。

以下这些栗氏名人,估计是原土居民。

栗容,明朝,长治人,为沁源荣靖王仪宾,事兄恭谨,导弟以巽顺,犯而不较,兄弟同居,禄人几二千石,悉共不私,后弟欲异产不能止,独逊取其下曰:吾不得为张公艺,为薛包可也,子应宏为一郡文人第一。

栗木区:隆庆年,贡士,霍州主监

栗三台:长治人,少年读书,明大义,善病,田攻岐黄术《素问》、《难经仲景读书》,窥具微昌,逐成名医,知县江公林公咸重之,年七十余,医学发就正焉。

栗淮:长治人,康熙年贡士。

栗千春:长治人,康熙年贡士。

栗申:长治人,康熙年贡士。

栗柱:长治人,康熙年拔贡,崞县教谕。栗隆昆:长治人,乾隆丙芠恩什,贡士。

长治县的栗姓,年代久。在明朝初,或元朝时,就有了。

年6月2日,我到长治县栗中庆家(省劳模、长治市体委二中校长),他说:他家住的地方,离长治县衙门约米,家里原保存着祖先像,宽约60厘米,长约一米,上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祖先像,每年过节日,如腊月三十日、七月十五等,母亲都拿出来,挂在墙上,全家人都要跪着磕头。后来祖先像在“文革”中被烧毁,那时他年青,不注意上面写的字。中庆又说:他家的坟在栗家垴,有二里多地,他四五岁时去过。在上世纪70年代,城市改造,他家的坟被挖。他家人少,分了三块石头,一个瓷瓶。有一块石头,约60厘米长,60厘米宽,上面有字,可能是坟碑。那时他父亲和他不懂,没看上面的字。先放在自己的院内。后来,房屋拆迁。在年前后,将墓中挖出的石碑放在体委二中操场墙角,之后不见了,可能埋在土里了。他家族另一户,人多。分的墓里的东西多,因拆迁,也失去联系。挖出的墓,是不是栗永禄的,也说不清。

年6月27日,我去了荫城镇,进行了采访。

荫城镇位于上党区东南部,是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它是连接长治、壶关、高平、陵川四县市的交通枢纽,是当地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和商业集散地。千百年来荫城镇以生产铁器名扬海内,素有“万里荫城,日进斗金”之称。因铁而生,因铁而荣。不愧“万里荫城”“千年铁府”的美称。

据荫城村栗树山介绍,有栗姓人,传至7代,从壶关石坡村迁来。

又去桑垶一村,有14户,约人,从长治西街迁来。

北寺峪村,有姓栗20多户,约余人。

3、屯留区(栗姓人)

年2月20日,我去屯留县常金村,该村栗姓约余人。据栗六斤讲:传说他家古坟里有牌楼,现已毁了。栗家为富户,车马成群。

市泽村,有栗姓余人,也无家谱。

该县,历史上有过栗氏名人。

栗法光,屯留人。魏宗室文庄王元熙弟略位给事门侍郎,熙败,略潜行自托旧识河南始宾,始宾便为获筏,夜与路俱度盟津,诣上党屯留昙栗法光家。法光素信义,忻而纳之,后复从刁双从子昌潜遁江左,肃宗时,梁萧综以城归魏,其长史江革,司马祖恒将士五千人悉见擒虏,肃宗刺有司悉遣革等还南,因以征略,梁乃备礼遣之,置酒饯别,赐金银百斤,百官送别,遣其右卫徐确率百余人送至京师,肃宗召光禄大夫刁双境首劳问,又刺徐州赐布绢各一千匹,除略待中义阳王食邑一千户,还达石人驿,庭诏宗室亲党内外百官先相识者听迎之,迎郊赐帛三千匹,宅一区,粟五千石,奴婢三十人,其司马始宾除给事中领直,后刁昌东平太守,刁双西兖州刺史,以法光为本县令,

4、潞城区(栗姓人)

我到潞城秦家庄,一辈子在村里当干部的栗奇明说,栗氏家谱在“文革”中被烧,计有十五代。传说栗家出过当官的。栗姓有多人。前五代也没姓名。随后又来到潞城李庄,据栗海洋介绍,已故的有7代,在世的有4代,约有人。一世:纯基;二世:科会、连会、梅生......。

据《潞安府志》记载:栗钲,潞城人,系襄垣县故县巨昇的三世孙。居官清慎公惠,升阶州知州。其弟栗铭,弘治十二年进士,任直隶、丹徒知县,刚正有风,力不屈权势。征拜给事中,以宗亲改南直徐州知州。

5、襄垣县(栗姓人)

(1)、《襄垣郝村栗姓志》,记载着:“始祖栗显公,宗懯仁,号临峰,原籍北直隶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人,明洪武三年偕子文昌奉诏迁韓过上党遵府令至襄邑人民籍于郝村寿至八旬有二。”

显公经商迁襄垣下良镇郝村。

二世祖,文昌公。

三世祖,友智公。

四世祖,玄公,高公,会公,荣公。

五世祖,大宝公,字朝玨,号松泉,原任陝西庄郎卫河西姑莜递运所大使。大用公,字烔之,号东桥,寿官,恩荣八品。

六世祖,锦公,字敬之,原任陝西都门司税吏。铃公,字贵之,原任陝西居延治栗大使。祯公,义士。锵公,字士容,邑养生。

......

郝村栗氏宗祠碑

奉天浩命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人之大伦,莫先于夫妇,礼之大节,莫重于婚姻,此古今之道义也!今特命尔栗可久为承务郎宗人府仪宾,配已水峪乡君尔,尚崇德敦礼克慎仪母怠母骄用昭宠命欽哉。

万历八年十月二十六日

该家族,“相传宦门世族,且以文章继世,孝义流芳。”记载有:赐进士出身文林,原任赣州府赣县知县。家谱记载有16名太学生,22名邑养生。

栗氏旧族谱,重修于大清雍正已酉年(年),迄今有年历史,后因日月苍桑,风云变幻,天灾战乱,故未再修族谱。据考证,明朝栗氏四世先祖题族谱世次行辈十九字,从五世启用:

大、金、应、可、崇、王、先、万、嶙

汝、晋、春、怀、扬、书、益、传、继、广

先祖所题族谱世次行辈十九字,从五世起用已延用至二十三世。为使世次行辈延续下去,今有二十一世孙栗宏旺提议,经编委多次审核续拟十五字为世次行辈,从二十四世起用。英、贤、程、卿、栋、权、政、恒、泰、祥、智、强、盛、乾、坤。

据考证,郝村栗姓是襄垣栗姓的发源地,故称襄垣县追远堂栗氏家族,襄垣县境内的故县、虒亭、常隆、外县的长治、黎城、汾阳等地的栗姓都是由郝村迁出的。现郝村栗姓有户、人(男性),本志涉及到的襄垣县内外的栗姓资料尚未收集,因现在时间紧,暂不能收集,今后联系上后到修本时补录(续本)。

家栗氏古代名人七十七位和现代人物均已汇编在册。

郝村近代栗氏人物简介表(部分人名)

姓名

性别

行辈

学历

工作单位及职务

栗福元

怀

初中

曾任村党支部书记十年(医生)

栗福明

怀

初中

大庆石油集团公司干部

栗怀江

怀

初中

襄垣县建筑公司书记

栗书文

高中

山西省委机关干部管理局书记

栗满明

高中

长治市石油公司经理

栗世峰

大专

襄垣中学校长

栗晋峰

大学

襄垣县地税局副局长

栗宏俊

大专

长治市物资再生利用公司党委书记

栗振华

初中

襄垣县工业品公司批发部经理

栗宏亮

大专

襄垣辉坡煤矿副矿长

《襄垣郝村栗姓志》主编栗宏旺8年农历2月

(2)、《栗氏故县家谱》

一世:巨昇

二世:桐

三世:钲、锐、铭

四世:纺、丝、绶、缙、綄、纪、绅、绪

……

故县的栗姓与襄垣郝村的栗姓为同一支。巨昇为栗显的曾孙。

巨昇后裔的栗氏名人较多,如迁到潞城区的栗铭、栗应麟等,迁到上党区栗钲、栗永禄等名人。前面已作介绍,不再叙述。

襄垣县除了栗显迁来之外,还有原本地栗姓土居民。如金朝时栗希盂为举人。明朝宣德戊午栗坚,岁贡。栗进中,光绪年例贡,千总。栗进禛,例贡,直隶州同。栗根洲,举人,布政理问。

襄垣进士街村,栗慧喜老师说,他家栗姓有十几代。并说,本村栗光祥,年生,年参加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原秘书长,行政九级。这村的栗姓,系故县栗姓一支。

栗春友:男,年10月生,襄垣县西故县村人,山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正厅级离休干部。

6、沁县(栗姓人)

《沁州栗氏族谱》(沁县):“啟祖諱巨昇”。

栗玮说:“故县迁往沁县的有两支:第一:约年前迁去一支,始祖名讳,时毕:另一支三则。”

巨昇的五世孙时亨迁入沁县上寺庄村。两县的栗姓是同一支。

一、沁县栗姓分布:

据栗沁波说:栗姓分布在赵家沟、中里、东林、孟家庄、故县、马连道、下安庄、磨镰石、新店、峪口、浦沟、城关、东坡、许庄、杏岭庄、荆村等。

二、故县、峪口、中里栗姓有家谱。

三、栗沁波还记载了栗氏名人。

赵家沟:

栗志峰,长治市教育局局长。出版了《教海钩沉》、《回音壁》、《情志吟》等六本教育专著,这是他从事教育工作46年来的心血结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年教师节,他被长治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十大教育公臣”。

栗志光,50年四川琼来县首任代县长,绵阳地区公暑秘书长(厅级),文革后晋东南地区建筑总公司主任(处级)。

栗志清,陕西省商洛地区商业局长(处级)。

栗俊芳,45年参军,昆明军区文工团(师级),后调江苏南京工作。

栗书萍(女),年生,赵家沟村人,她父栗志峰。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通信控制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铁道部太原运输管理干部学院任教,年评为高级讲师。参加了全国铁路培训教材《电务部门新技术》、《铁路通信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主编了《通信领工员岗位培训教材》一书。

栗书茵,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栗志祥,长治市五中高级教师。

故县:栗荣周,晋东南地区财委主任(厅级)。栗瑛,省农科院高级工程师,留日学者。

栗宜:解放前,山西税务局局长。

马连道:栗守仁,四川省林业厅党委书记,长治市林业局书记(厅级)。栗兴仁,山西省煤焦集团公司正处级干部。栗天武,47年参军,四川省某县县委书记(厅级)。栗天功,吉林省某单位高级工程师。

孟家庄:栗金旺,45年参军,福建省建阳地区经贸委主任(厅级)。

峪口:栗广清,山西省农科院副研究员。

栗富堂,山东青岛正厅级干部。

栗风刚,年生,故县镇马连道池上村人,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土木系暖通专业,太原宏福安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参加过不少住宅小区的设计与建设,其中“漪汾苑小区”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建筑节能先进工作者”,山西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人合作的“深水封地漏”取得国家专利,获“长春杯博览”金奖;作为分编委参加了《中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丛书》的编辑;与人合著有《物业管理经营》。

四、烈士有:孟家庄栗来旺。东林栗跃孩。赵家沟栗俊明。浦沟栗福喜。峪口栗虎小。

7、沁源县(栗姓人)

《沁源县的栗姓》,该县的栗姓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于连年的灾荒,沁县册村乡乌苏村栗钢(系襄垣故县啟祖栗巨昇的十三世后商),由沁县册村乡乌苏村栗钢逃荒到沁源县交口乡信义村岑新角小庄则的。这村的栗氏家谱,由沁县栗沁波的父亲栗义忠(十八世)编写的。

明清两朝栗姓进士名录

朝代

姓名

时间

年号

籍贯

等级

名次

栗铭

弘治十二年

山西潞州(今长治)

第三甲

第名

栗应麟

嘉靖八年

山西长子县

第二甲

第8名

栗魁周

嘉靖三十八年

山西晋城市阳城县

第二甲

第39名

栗祁

嘉靖四十一年

山东夏津县

第三甲

第名

栗在庭

隆庆二年

甘肃会宁(祖籍长子,栗怒后裔)

第三甲

第3名

栗芳林

康熙十二年

直隶清羊(今河北)

第二甲

第20名

栗尔璋

康熙五十四年

陕西宁夏卫(今宁夏银川)

第三甲

第10名

栗培初

乾隆元年

山西长治

第三甲

第名

栗荣训

乾隆元年

湖南会同

第三甲

第名

栗元

乾隆二十六年

直隶广平

第三甲

第42名

栗耀

道光二十四年

山西浑源人

第二甲

第名

8、黎城县(栗姓人)

河南栗松伟写过一篇文章,即《嵩山栗门三忠烈》,指出:“明永乐元年,山西潞州黎城栗德林兄弟五人,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至中原,长门栗德林到鲁山县,二门栗志林到汝州蟒川,三门栗崇林到河南登封大金店栗村南沟,四门、五门下落不明。栗氏族人具体什么时候从大金店栗村迁居送表,有待继续考证”。从目前所了解的黎城栗氏情况,还无法解答栗德林兄弟的问题。

年1月25日,我女儿继林回黎城婆家过春节时,我托她到黎城、襄垣县了解栗姓的信息。她根据我提供的情况,先到黎城上赤峪见到栗乃贤、栗维国等人。知那里栗姓人口余名,是从襄垣迁来的,家谱在“文革”时已毁。又据大寺村栗纲说:村里栗姓多人,至少传至10代,一世祖是从襄垣迁来的。他本家一个姓栗的,当村支书。附近有三四个村,都有姓栗的。

9、壶关县(栗姓人)

年6月2日,我到壶关县石坡村。据几位年长者介绍,栗氏家谱毁于日军战火。当时坟上有颗松树,四个人抱不住。砍倒后还割了18副棺材板,松树树龄估计有1-2千年。这说明栗家在此村年代已久远。据担任过两届村长的栗有林介绍,村里人半数姓栗,有0人。他还说,年河南林州的临淇镇来了几个人访问,说他们始祖是从石坡迁去。

村里有许多栗氏名人,如栗满堂,年生,年参加革命,离休,高级工程师。他女儿栗廷艳,年生,在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正高级电气工程师。栗腾,年生,山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栗战平,壶关人,任长治市检察院检察长。

10、长子县(栗姓人)

长子县历史悠久。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在这里试种五谷教民农耕,并产生了“神农传耕”、“精卫填海”等著名神话传说。多年前,尧王出生于此,尧的大儿子丹朱又封于此,并由此而得长子县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治长子”。0多年前,长子又成为西燕的国都。

山西长子县高家洼村,创建于唐宋元明,栗姓的存在年代久。有栗姓约0人。该村修庙时,发现明正德三年,即7年,有石碑,上面刻有栗姓名字三人:在北村乡老栗老仝、栗徵、乡老栗富。在嘉靖年间,出过贡士栗坚。本村虽无栗恕的记载,但也有可能生于此村。从此村迁到南李村,有栗姓余人。始祖为昭周,举人,本县训导。大清同治皇帝赐予:“洛社耆英”四个字。现存有木质牌匾。

栗恕,明洪武户部尚书(正二品),山西长子县人,洪武七年,应招入京,担任刑科给事中,洪武十五年十月试任户部右侍郎,从七品官变成了三品官,升速惊人。

洪武十七年正月---六月,栗恕正式任户部尚书一职。不久,出为福建左参政。离开了户部这个是非之地。栗恕入职户部任侍郎一年零三个月后,又任尚书主持户部六个月。

栗恕之后裔栗刚从事经商,在前往张掖贩卖石盐的路上,经过甘肃会宁,因觉此地甚好,便将家迁至会宁东关。明清两代会宁出过20名栗氏官员。

栗在庭(—)字应凤,陕西会宁(今白银市会宁县城)人,祖籍山西长子县,系栗恕后裔。明万历年间布政使。隆庆2年(年)戊辰科第三甲第三名进士。初授中书舍人,不久升任吏、户两部给事中。时有兵部左侍郎拉帮结派,植党营私,栗在庭不畏权势,上书弹劾;又有漕运总督拟将运粮改征收银帑,欲饱私囊,在庭复上书力劾,谏言仍可运粮不可改折,穆宗采纳。后调任山东佥事,继任湖广左参议。万历14年(年)擢升山东参政,复升山东右布政使,万历20年(年)调任山西参政,后提按察使。在山东、山西任职期间,他廉洁自持,体察民情,筹资整修黄河石堤,加固河防,减少水患,并复查积案,减轻疏弊,清匪安民。任职三年后又调任河南布政使,赴任途中因病回故里疗养。养病期间,建议地方官员重农桑、减杂税,并协助知县高拱辰第一次编纂《会宁县志》。万历25年(年)在庭病逝家中,享年57岁。逝后葬于会宁县城郊东山,墓前原竖石碑数通,石人石马多尊,现已无存。

长子县栗云刚说,他家祖先从潞安府迁到河南林州上庄。因长子县有他的亲戚,于上世纪20年代,他一家从林州迁到长子县西上坊村。土改时,分了土地和房子。原有家谱好几本,家人不懂,卖了。

11、武乡县(栗姓69人)

武乡栗姓不多,大有乡苑家脑村,栗姓约有几十人,是从襄垣县迁来的。汾阳市(属吕梁市)栗家庄栗先明(在土地局工作)说:这村就是他一家栗姓,有80余人,是从武乡迁来的。

二、晋城市

晋城古称建兴、建州、泽州与泽州府。高都、塔水河、下川、和村、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据今两万年前,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流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远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尧、舜、禹、汤,均活动于今晋南一带,而晋城属“京畿之地”,由此产生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尧封丹朱、蚩尤冶铁、舜“耕历山、渔于获泽”,禹凿石门、商汤桑林祈雨等一系列神话。

在晋城市区范围内,最能体现晋城文化特色的是晋城老城。不论是程颢书院,还是景德桥、景忠桥、张院民居、玉皇庙,这些都是晋城老城的组成部分。晋城老城始建于唐武德初年(公元年),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在晋城市郊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晋城市阳城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晋城市沁水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

晋城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九头十八匠”更是名扬全国。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

1、阳城县(栗姓人)

阳城县历历是上的栗氏名人有栗魁周。

栗魁周,字汝元,阳城人,嘉靖己未进士,授户部主事。当时国都附近严重歉收,发生大饥荒,他奉旨赈灾,一条一条陈述方略,众多民众能够保全生命活下来。后来督运江西,清理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革除多年的弊病,人人都称赞他有德行。升职员外郎,补陕西,访贫问苦,兴利除害,平定巨冠杨师古,一方得到安宁。转参议治陇右,因其刚直不屈、直言抗争,直到辞去职务。回家闭门教子,足不入公府邑。潜心研究,收罗旧闻,汇集成书,认真注释足可以称为良史,所署有《秦中詩文集》。(注:户部主事,正六品。工部员外郎,五品。参议治陇右,正二品。)

年,晋城市的栗守田老先生给我寄来一封信。他生于年,离休干部,是晋城市著名戏剧家,被市政府授予“修志功臣”荣誉称号。在信中,除了他的自传之外,还记述了他家的家史:他生于阳城县润城镇上伏村东头。明末由北留镇北村迁来,传至15世。

当时,我在网上查到北流镇北村的信息。此村的村长栗通云,主任栗通顺,书记栗彦龙。三人说,他们村有人,除了一户外姓外,全姓栗。也没家谱。也不知道什么叫家谱,也不了解村里栗姓的由来。

栗纯(栗守田长子)于年7月1日来信说,我家的家譜是我父的记忆而写成。我儿时和青年时,我家土改前院子西楼上有许多牌位,六十年代初,房主拆除,牌位散失。当时我已知是我祖先的牌位,但由于政治原因,我也不敢去收拾。现在的家譜是我祖父在他年去世时写的,但没有印刷。我父亲却把它牢固地記忆在脑中。我祖父的手稿在文革中丟失或我母烧毁。现在的家譜全凭父記忆而写。世祖、二、三、四世佚名,五世廷祥,六世恭让,七世继祖,八世文玉,九世钟秀,十世树周,十一世润森,十二世守田、守山,十三世纯、纲、综、约,十四世向韶,向阳、向燕、菲、欣、阿慧、叶凡、阿宝、阿娟,十五世亚楠、卓楠。七世继祖嘉庆戊辰科副榜。十一世我爷爷栗润森,山西农业專门学校毕业,育才馆毕业。曾在京包铁路管理局任文书课课长、同蒲铁路管理局票管系主管。十二世栗守田是是我父亲,他写有自傳。栗守山一生在供销系统工作。十三世栗纯,即我,一生从教,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教师,年入党。我弟栗纲,中共党员,曾任晋城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临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山西省劳动模范。栗综和栗约为一般工人和农民。十四世我长女向韶,医院耳鼻喉科工作,主任医师。我次女向燕在原晋城煤业集团下属一分公司任财务总监。我弟栗纲的女儿栗菲,清华大学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在上海做研究和咨询工作。

北村的栗姓,虽无证据,但推测,栗姓在元朝或元朝以前就存在了。

年6月26日,我早上5点起来。乘汽车,再乘高铁公里,于当日上午九时到达晋城市。由我次子继光开车,阳城高级中学退休老师栗纯带路,行车14个小时,在阳城采访了5个村庄,于当晚十一时返回晋城市。

1、北庄村

町店镇北庄村是一个有年历史的古村,栗姓有人。村里坟已滩平,无家谱,也无墓碑。有的说,从河南博爱某地迁来的。但也有人去博爱考察过,因无具体地址,无果而返。村里有不少的人,考上大学,有的成为博士生或硕士生。还有栗清标,任山西省科技局处长。栗振峰,任山西省科技大学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在村里,栗倩倩任村委委员,栗霞,任代理支部委员。还有退休工人栗佰明说,他父亲留有家谱,不在他手里,也不知道在哪个兄弟家里,正在查找。

2、栗沟村

栗沟村栗姓约有人,村里有三座石碑,第一座写着:最早皇清处士盛槐栗公译清康熙三十五年岁在丙子仲春

(注: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村里曾有古老的栗氏房院,现已倒塌,坟已填平。

此村的栗姓从何地迁来,有几代,无家谱,说不清。

3、南底村

栗坤胜(年生,87岁):他说,全村栗姓有余人,原来有家谱,“文革”时毁坏,栗家墓碑也在“文革”中毁坏。栗红卫老师说,传说村里有栗家祠堂,后来也被毁了。这里人和栗沟村是一家人,来了三支,两支在此定居,一支去北留镇北村。全村每人二亩地,一般都在城内打工,栗姓是本村第二大姓。栗志鹏是本村的会计。栗兵亮是本村人,知道南底村的事情比较多,但户口在东关。

抗战时烈士栗刚升、栗拴练。

栗艳菲,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在读博士。

栗子琪将考研。(中国政法大学)

4、南关村

栗彭寿,年生,阳城南关村人,审计局退休,审计局主任科员,高级会计审计师。

他说,在南关有五代人,有两大家,共30余人。

栗光明,54岁,北京医科大学六年制毕业。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栗世明,63岁,北京铁路局工作,高级工程师,退休后返岗,当技术监理。

河南南阳某地栗姓,传说从阳城迁去。

家里有三个博士,六个硕士,四个孙子都是硕士,11个大学生。

5、润城镇王村

栗树奎说,王村有20多户,余人,栗姓在王村已经有12代。

栗加富说,阳城县北留镇北村栗姓是从河南济源迁来的。但他去济源采访,因无具体的地址,难以查找。他考察家谱有好几年了。王村栗姓从町店北庄迁来,至今已经有八代。

町店北村栗姓从北留镇北村迁来的。

辈份排名:云---鸿---裕…..也说不清。

2、高平市(栗姓人)

高平是山西省辖县级市。

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历史上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上党梆子戏曲之乡”。高平还是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北李村,栗姓约人,无家谱,有的说从河南迁来的。也有的栗姓人说,明初移民到外省,若干年后,因思念家乡,又返回山西,这种情况也有。

栗茂林,年生于高平北李村。幼年家境贫寒,靠木工为生。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离休。年山西省会计学会成立的创始人,山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财贸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离休干部。

(说明:一是我考察的不够深入,二是年代久,人名、地名、时间、事实,免不了有些出入,恳请栗氏家人指出,以便更正。)

年7月18日

弘扬栗氏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fz/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