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文学虽然题材和类型繁多,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幻想”题材,以玄幻、仙侠、科幻为叙事形态;二是历史题材,以古代言情和古代战争为叙事形态,其中分为“正史”和“穿越架空”两种叙事形态;三是现实题材,分为“写实”的和“写虚”的两种叙事形态。网络文学的叙事资源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志怪、演义和国外大众文艺,其基本叙事手法如“扮猪吃虎”“打怪升级”等的使用,使故事体现出某种寓言性。网络文学IP的迅速升级不仅改变了网络文学单一化的叙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艺术上的共振。这一方面源于网络文学自身变革的要求,同时也是大众文艺在遭遇天花板时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网络文学叙事模式大众文艺IP导向叙事策略
作者马季,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杭州)。
******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年第2期P70—P80
责任编辑:马征
20世纪下半叶,大众文艺在全球风起云涌,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各具特色,以不同形式占据了全球娱乐消费市场。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网络文学另辟蹊径,以独特的大众文艺叙事方式,在阅读领域掀起了巨浪,它所依托的是急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和庞大的阅读人群。关于互联网环境下艺术创作的特点,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观点切中肯綮:“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就网络文学叙事而言,除了常规的文学研究方法,还存在两个向度的研究可能:其一,虚拟性及其读写方式(传播方式)对叙事造成的影响;其二,文本存续的多样性,即在线文本、纸质文本与IP文本的异同。
一、网络文学的叙事类别20多年来,经过数以千万计网络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并经过市场反复验证,中国网络文学形成了当下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多元并举、自成体系的格局。简而言之,中国网络文学走过了一条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入口,以人口红利换取创作空间,逐步向主流化、经典化,以及全球市场化方向迈进的道路。网络文学之所以在中国蓬勃发展、一枝独秀,大致有这样几个因素:全球性大众文艺市场蓬勃发展、互联网普及应用、丰沛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五四”以来形成的东西方兼容并蓄的思维模式和辽阔的阅读市场。这几个因素在21世纪相互碰撞,迸发出巨大能量,以绚烂的光芒为世人所瞩目。
从创作资源上看,网络文学虽然题材和类型繁多,涉足的领域花样翻新,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幻想”题材,以玄幻、仙侠、科幻为叙事形态;二是历史题材,以古代言情和古代战争为叙事形态,其中分为“正史”和“穿越架空”两种叙事形态;三是现实题材,其中分为“写实”的和“写虚”的两种叙事形态。这三大板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涌现出一批现象级作品,又有糅合兼容的发展趋势。它们不仅代表着网络文学的创作成就和发展方向,也昭示中国当代文学在新世纪产生了新的动能。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与粉丝效应,弥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大众性和消费性上的不足,但同时也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学精英化被深度削弱的表征。
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当归类于类型文学,或是将其当作入口,但由于它借助虚拟空间进行传播,改变了以往的读写关系模式,因而在类型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套新的美学范式,其标志是审美的大众性、娱乐性,阅读的碎片化、扁平化,传播的流量化、同质化。如果想要弄清楚网络文学叙事的成长和发展,仍然有必要回到类型文学的基点去察看和分析。
类型文学发端于东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神话传说和民间叙事,其故事场景、人物设定、审美趣味等均承袭于古老的传统,如西方的吸血鬼故事、东方的狐仙故事等,叙事形态虽然经历千变万化,仍然保留了故事原型的精神内核。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类型文学逐渐脱离神学范畴,向民众日常生活靠近,报纸的出现将类型文学定型为对固有阅读人群的叙事。阅读的分层不仅指向因读者文化修养高低不一所造成的兴趣差异,更主要的是,读者对叙事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