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翻译官 >> 翻译官发展 >> 正文 >> 正文

当孩子问为什么放弃时,你的回答,将影

来源:翻译官 时间:2025/3/4
一、孩子的目标感到底是什么?

昨天接孩子,在校门口看见这样一幕:

妈妈要带女儿去奥数班,孩子嘟囔着不愿意,当妈的柔声鼓励女儿坚持,女儿却油盐不进。

这本是常见的场面,父母苦口婆心劝孩子持之以恒、努力上进。

可孩子反驳的话却令我深思。

她用稚嫩的声音质疑:“妈妈,那芭蕾为什么不用坚持?芭蕾课还是你跟我说不上的呢,奥数为什么不行?”

看到女孩儿脸上的迷茫,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总是教孩子朝目标努力,可在有些时候,却又用实际行动做了反面的案例。

身为大人,我们知道权衡取舍。可孩子还小,他们只会费解:父母口口声声说要坚持,可是为何有些事需要,有些事又不用呢?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我们面临上述需要取舍的时刻会越来越多。

而我们的回答,解决的不仅是孩子们当下的疑惑,还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因为这是教孩子厘清主次、培养目标感的绝佳机会。

注意,目标感≠目标,它是指做事做决策的人以达成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意识,是对众多目标的断舍离,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并能以此为行动指引。

二、为什么有的孩子没有目标感?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爱告诉孩子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曾看过一篇名为《一个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文章,内容是一位考入名校状元的自述。

她说,从小到大,家长老师都告诉她,不管现在多苦多累,等上大学就好了。她以此为目标,并在获得高分后,按家人的意愿选了金融专业。尽管她连金融是干嘛的都不知道。

她只想从此解放,休息。

但事实未能如愿,名校生活没给她喘息的机会:身边同学一个赛一个优秀,大家接触的新事物她也不会。

更要命的是,看着身边人朝着梦想奋斗,拿奖学金、做项目,她却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置身其中,她无所适从。

她开始报复性逃课、躲避社交,在焦虑惶恐中数度崩溃,大三时,她患上了抑郁症。

幸好治疗一年后改善很多,她总结这段经历时,才发现问题的根源——她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考上好大学,她只是完成了“别人给她定的目标”。

即便身为父母,我们有限的人生经验也实在不足以托举一个孩子的未来。

因此,给他们目标,不如培养他们的目标感,引领他们找到内心真正想做的事。

三、目标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斯坦福教授威廉·戴蒙经过30年研究后发现,有目标感的孩子不但有着超出常人的抗挫力和自律,还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定位速效法,讲的就是有目标明确会提高做事效率。

目标感,会将孩子引向自主学习。

因为目标感会让他们生出强大的“专精力”,时刻知道自己要什么,化他律为自律,以“我要做”的主人公姿态傲然奋斗。

因为对目标的强烈向往,即使成功之路困难重重,也会活得精彩漂亮。

看张京就知道了。

在今年3月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她以一段16分钟的即兴发言火出了圈。沉稳冷静的心理素质、专业的翻译能力令无数人折服。

这个从小立志成为翻译官的女孩儿,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中学考入省重点外国语学校,高考舍清北、入外交学院,上了大学参加各类外语活动、竞赛,在历经重重选拔,终于在年被外交部录用。

(进外交部的流程)

持续努力的背后逻辑,正是目标感。

当然,成为这4%,除了她自己的努力,还与她的父母密不可分:

张京幼时爱跟美剧学口语,父母就送她去学英语;张京中学拿到奖学金想去国外感受外语环境,父母无条件支持;张京舍弃清北,父母仍旧给她自由……

四、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目标感呢?

1.苏格拉底式沟通,引导思考

苏格拉底式沟通,一种高效的开放式沟通模式,可以帮助人们理清和激发做一件事情的内在动机。

此法常用的五个问句为什么你会说……很重要/有趣呢?那关于……有没有什么是你想了解更多的?对此问题补充一些细节、方向再问孩子,你刚才说的……,xx指得是……(我们的解释)吗?关于你说的……你能做点什么呢,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吗?还有别的可能吗?

使用时可不按顺序,旨在鼓励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从中梳理出更完整的答案。

这个过程中,也能让孩子花时间审视自己,思考未来,培养目标感。

2.帮孩子链接目标和现实

当孩子有了具体想法,我们可以带他们分析,要达成目的,我们需要做到那些事,并将其细致、具体化。

比如,孩子相当设计师。我们就可以告诉他,设计师需要画图,所以你们要画画;还需要擅长计算,必须要学算术打好基础。

3.多与孩子谈论工作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目标,并解释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做他们成长路上的榜样。

4.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的目标并给予支持

在父母眼中,孩子的目标有时可能难以理解。比如,你希望孩子成为科研人员,可孩子却执着于编程。

此时选择支持孩子,并想方设法帮助他才是明智之举。

因为这不仅能提升孩子成功的可能,还会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心态,让他们乐观而自信。

目标感重在“感”而非“目标”。

它一定是以孩子的兴趣、动机为导向,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朝着目标去努力。

瞄准天空的人总比瞄准树梢的人要射得高,孩子需要的,是一片任我飞的广阔天空。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退到台下,奋力托举。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fz/14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