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来例假?3岁睾丸发育?“性早熟”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家长的视线中。在我国,约有53万名儿童患有性早熟!
性早熟,不像感冒发烧症状那么明显,如果家长没有这方面知识,或观察不够细致,很难发现。不仅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骨骼过早闭合),还可能造成疾病风险(肿瘤征兆),危害不可逆!
别慌,星妈会来支招,教会家长正确预防和应对
01
辟谣,这些都不是“罪魁祸首”
网上曾传出一份#性早熟食物黑名单#,事实上,以下这几种食物并不会导致性早熟。
反季节蔬果
反季节水果中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人的激素是两码事,并不会引起性早熟。
豆浆、豆制品
豆浆“背锅”已很久……传言是因为豆制品里面含有一种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实际上并不等同于雌激素,含量也有限,正常食用并不会导致性早熟。
蜂蜜、蜂王浆
蜂蜜制品不会导致性早熟,但这类食物含糖量太高,不宜多吃。而1岁以下宝宝不能食用蜂蜜,是因为其中的肉毒杆菌可能引起中毒。
牛奶、奶粉
前几年奶粉、牛奶,也被推到风口浪尖。事实上国家权威机构显示:奶粉、牛奶中的雌激素含量,还没有母乳高。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下面这些↓
02
注意!这些才是性早熟的“帮凶”
肥胖
敲黑板: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是儿童性早熟的一个主要原因。
家里有老人喜欢大鱼大肉,想喂胖宝宝的可要注意!一些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炸鸡、薯条、甜点、饼干、饮料等,很容易导致儿童肥胖,增加性早熟的风险。
各种补品、保健品
很多家长为娃精心准备的各种“补品”,竟是造成性早熟的“罪魁祸首”!
对于正常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燕窝、花胶、人参、甲鱼、枸杞、高丽参、冬虫夏草,各类益智健脑的保健品,真的没必要
可怕的塑化剂
塑料制品里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等化学物质,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各种途径进到人体,不仅会干扰孩子的生殖系统,造成性早熟,还会伤害肝脏和肾脏!
含性激素的药物
误食有性激素的药品(如避孕药),也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早熟,家长一定要注意收好!
03
自查:宝宝有这些症状,要警惕
性早熟是指女孩8周岁之前、男孩9周岁之前(俗称“女8男9”),出现第二性征并伴有体格发育加速的症状。
如果在此年龄之前,宝宝就出现以下变化或特征,家长就要注意了↓
家长给宝宝洗澡时、游泳时,应细心观察身体有无变化,有问题及时就医。
平时,也可以过绘本、动画等,教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出现异常及时告诉爸妈。
有数据显示,全国约有53万名患儿。就诊率只有1/3!这需要家长密切注意宝宝的身体变化,尽早掌握相关科学养育知识,有问题及时发现、治疗。
04
别怕,做好引导能预防
做好7点,远离性早熟
科学喂养:合理搭配谷物、蔬菜、肉蛋奶,避免营养过剩;
多喝白水:给孩子尽量喝白开水,少喝果汁、饮料;
不吃保健品、补品:一般情况下宝宝不需要吃保健品,没有「蓝帽子」标识的,更是坚决不能吃;
多运动:鼓励孩子多出去玩耍、运动;
远离塑料制品:减少使用塑料包装、餐具、玩具的使用;
警惕“性暗示”镜头:给宝宝看的电视节目要把好关,避免情色内容。
“羞羞话题”,做好正确引导
很多小朋友都会有些“小动作”:男宝宝摸小jj,女宝宝夹腿等。别担心,这都是宝宝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
在宝宝看来,这其实和玩小手、小脚没有区别,在他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同认知。并且,不会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如果家长反映太过激烈,反而会让宝宝感到羞耻和不知所措,从而影响心理正常发育。
正确的引导方法??
o不给娃穿开裆裤:减少“自摸”的可能性。
o转移注意力:自然的将娃的双手拿开,陪宝宝做游戏吸引注意力。
o减少环境刺激:避免让娃看到“成人”镜头,夫妻间的“私房事”也要避着孩子哦。
o进行性教育:通过游戏、绘本等方式,教宝宝认识性器官的名称和作用;或者在洗澡时告诉宝宝,这些器官人人都有,让宝宝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认同感。
积极预防,正确引导
多一份转发,多一份保护!
今日小考
以下哪个选项,不会增加宝宝性早熟的风险?(多选题)
A
肥胖
B
蜂蜜水
C
摸小JJ、夹腿
D
塑化剂
在留言区回复答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ongqinghg.com/fygfz/10167.html